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化学上册第一章 测试卷

初三化学上册第一章 测试卷

九年级化学练习2016-9-4 姓名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光合作用B.矿石粉碎C.食物腐烂D.蜡炬成灰
2、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镁条易折断B.武德合金的熔点约为69℃
C.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D.镁能在氧气中燃烧
3、右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计算),其中“a”代表的是
A.氧气B.氮气
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4、科学实验中,药品和仪器的存放应符合一定的规范。

下列物质存放在对应的容器中,
符合规范的是
5、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通常使用的是
A.硫B.木炭C.蜡烛D.红磷
6、下列关于氮气用途的叙述中,不正确
...的是
A.食品防腐B.制成各种电光源
C.医疗冷冻麻醉D.制化肥的重要原料
7、下列仪器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是
A.试管
B.烧杯
C.燃烧匙
D.蒸发皿
8、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矿泉水B.空气C.液氧D.加碘食盐
9、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D.取少量氯化钠
10、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镁粉用于制作照明弹
B、金刚石用来制作玻璃刀
C、氢气用于作清洁燃料
D、氮气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
11、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或用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试管:加热时所盛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2/3
B.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应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
C.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可用嘴吹灭
D.玻璃棒:常用作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
12、某同学加热2~3 mL蒸馏水,操作的正确顺序应该是
①点燃酒精灯;②加热;③用试管夹夹好试管;④往试管里加2~3 mL 蒸馏水;
⑤将试剂瓶盖好,放回原处,标签朝外。

A、①④③②⑤
B、④⑤③①②
C、①③④②⑤
D、④③⑤①②
13、某同学称量9.5克食盐时,在称量过程中,如果发现指针偏左,他应
A.增加食盐 B.减少食盐 C.向左移动游码 D.向右移动游码14、下列实验中,仪器之间不允许接触的是
A.将试剂瓶中的液体药品倒入试管B.将试剂瓶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量取
C.用胶头滴管向试管内滴加试剂D.过滤时滤液由漏斗流入接受的烧杯内
15、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吹灭蜡烛后的瞬间,烛芯处产生大量黑烟
B. 点燃红磷后,产生大量的白雾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氧化镁
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16、某学生量取液体,仰视读数为4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1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A.等于30mL B.小于30ml C.大于30mL D.无法确定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配制食盐溶液时,如果量取80ml水时仰视读数,则实际所量取的偏多
B.固体受热变成气体不一定是物理变化
C.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电灯通电光发热就没新物质生成
D.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约占空气质量的五分之一
18、暖宝宝中的发热剂是铁粉、水和食盐等,发热剂能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见如图).以下对此改进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此实验的原理是利用铁生锈消耗氧气
B.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C.此实验中发热剂的多少不影响测量结果
D.此实验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8.3%
19、用如下图所示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错误的是
A.铜粉用量的多少,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B.实验结束后冷却到室温才能读数
C.气球的作用是调节气压,使氧气完全反应
D.在正常操作情况下,反应结束后消耗氧气的总
体积应该是反应前注射器内气体体积的1/5
二、填空题
20、从①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③物理性质、④化学性质四项中选择适当的序号填空。

(1)镁是银白色固体,密度是1.7 g/cm3,属于_________。

(2)镁具有可燃性,属于_________。

(3)汽油挥发属于_________。

(4)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属于_________。

(5)铜绿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属于_________ 。

21、请将体现下列实验操作目的的正确选项,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A.防止药品污染 B.防止试管破裂 C.防止实验误差 D.防止液体溅出
⑴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

⑵滴管使用后,及时清洗并放在试管架上。

⑶过滤时,混合液沿玻璃棒慢慢倒入漏斗中。

⑷量取液体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平视。

22、用下列各仪器名称前的字母序号填空。

(1)用来夹试管的工具是; (2)贮存固体药品的仪器是;
(3)常作为反应用的玻璃容器是; (4)用于洗涤仪器内壁的工具是;
(5)用于夹持燃烧镁条的工具是;
(6)检验物质可燃性,进行固气燃烧实验的仪器是
(7)用于加热浓缩蒸发溶液、析出固体的瓷器是;
(8)加热时常垫在玻璃容器与热源之间的用品是。

23、用“先”“后”填空:
①给试管中物质加热时,_____集中加热,______均匀受热
②向托盘天平上添加砝码时,______加入小砝码,______加入大砝码
③用滴管吸液时,______挤压胶头,______伸入液体中
④制取气体时,装药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4、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实验室取用药品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应____________ _,液体取,多取的药品应该放到。

(2)量取一定量的液体药品时,应将量筒放,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体积数。

(3)蒸发皿中的盛液量不宜超过其容积的________,热的蒸发皿用________夹取,如需放在实验台上,下面应垫上________。

在蒸发过程中,要用_________不断搅拌,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_______________时,即停止加热。

25、写出有关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2)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3)镁在空气中燃烧,
(4)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26、如图,小新同学将学校荷花池中浑浊的水样倒入烧杯中,采用如
图的装置进行过滤。

(1)图中缺少的一种仪器是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
(2)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有哪些?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
种)。

27、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贝贝取一支白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
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
的(填“a”、“b”或“c”)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
焰的温度最高;
)设计实验验证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分析与结论
28、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见图I)进行了大胆改进,设计图(Ⅱ)(选用容积为45mL的18×180mm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实验方案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请你对比分析下面图I、图Ⅱ实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I实验中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2)图Ⅱ实验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点燃酒精灯。

②撤去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

③将少量红磷平装入试管中,将20mL的注射器活塞置于10mL刻度处,并按图Ⅱ中
所示的连接方式固定好,再将弹簧夹紧橡皮管。

④读取注射器活塞的数据。

你认为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填序号)。

(3)图Ⅱ实验中,注射器活塞将从10mL刻度处先慢慢向移,最后在约mL刻度处才停止。

(4)下列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是(本题为多选)()A.加热时,没有夹紧弹簧夹(活塞没有弹出)B.白磷的量不足
(5)用上述图I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明显的偏小,其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要求答出二种):
(6)另一个同学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装置和操作同图I,只不过用木炭代替了红磷。

当木炭停止燃烧,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后,水能否进入集气瓶?为什么?(7)请说出图Ⅱ的优点。

外焰
内焰
焰心
a
b
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