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宋代诗歌
1.题材广阔。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 突出,有指陈时政得失、咏叹民生苦乐;有时描绘 日常生活经历和自然景物来抒发人生情怀。 2.众体兼备,尤擅七言古体和律诗绝句; 3.苏轼诗有散文化、好议论、充满哲理、以才学为 诗的特点。 4.风格豪放豁达,想象奇妙,妙喻连珠,使宋诗艺 术表现力得到空前提高。
王禹偁
王禹偁是白体诗人中成就最高者,继承和发扬杜甫和
白居易诗歌的写实传统,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忧 国忧民的诗篇。诗歌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开宋诗散 文化、议论化之先声。 自言:“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
宋代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济州巨野人。晚贬知黄州, 世称王黄州。著有《小畜集》,代表作《村行》。
2.梅尧臣、苏舜钦、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为主导力量,
3.苏轼的诗歌代表了宋诗的最高成就。
(三)北宋后期的诗歌
1.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和晁补之。
2.黄庭坚:诗歌成就最突出,与苏轼并称“苏黄”。 3.江西诗派:是北宋末南宋初,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 渐形成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是“破 唐”的典范,是典型的宋诗。
三、西昆体
以杨亿所编《西昆酬唱集》得名。是宋初诗坛声势 最盛的一派。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馆阁诗人, 标榜学习李商隐,兼重唐彦谦。诗歌词藻华美,对仗工 整,讲究用典,风格绮靡繁缛,但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 与鲜明的时代精神。
欧阳修说:“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 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
三是忧时伤乱,爱国主义成为诗歌主题。
2.南宋后期(P169-175)
“永嘉四灵”:徐玑、徐照、翁卷、赵师秀 江湖诗人:以戴复古、刘克庄为代表。 宋亡前夕,涌现一批爱国诗人:文天祥、汪元量、 谢翱、林景熙、郑思肖等,奔赴国难,抒坚贞不屈 之志,发“黍离”、“麦秀”之思,为宋诗留下了
光彩夺目的最后一页。
欧阳修诗歌的创作内容可分三类:
(1)反映人民生活和军国大事的诗歌。代表作有
《食糟民》、《边户》等。 (2)表现自己仕途中的各种遭遇,抒发自己的坦荡 胸怀和旷达精神。代表作有《戏答元珍》等。 (3)反映民风民俗以及咏物的诗歌。 艺术特色:气格强健,有议论化和散文化倾向。
《戏答元珍》(p143)
《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好在立意新:认为专制帝王对嫔 妃只有玩弄之意而并无真实爱情,是酿成昭君悲剧的真正原因。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景抒情小诗,抒发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字面看,流露出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字里行间却寄寓着重返 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梅花雪,为有暗香来。
诗人以其敏锐的感觉和细腻的情思歌咏它,表达了 对春来的喜悦。王安石的绝句思想新颖,功夫老到, 有人把他同唐代的绝句高手杜牧相提并论。
五、苏轼——代表宋诗的最高成就
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蚕欲老,麦半黄, 山前山后雨浪浪。 农夫辍耒女废筐, 白衣仙人在高堂。 借“白衣仙人”讽刺那些尸位素餐不关心民瘼的官老爷。
梅尧臣、苏舜钦“变尽昆体,独创生新”
三、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 居士,是北宋文坛领袖。对诗风进行革新,对宋诗风 格的形成起奠基作用。和梅尧臣、苏舜钦等人共同致 力于诗歌创作,力矫“西昆体”的流弊,为宋代诗歌 发展做出了贡献。 提出“诗穷而后工”的诗歌理论,要求诗歌反映现实 社会生活。受韩愈影响,主张以散文手法和以议论入 诗。但韩诗好为古奥,欧诗务趋平易,常以浅近自然 的语言写境抒情,有一种亲切流畅的风格。
(一)黄庭坚的诗歌理论
1.论诗以杜甫为宗,反对学李商隐的西昆体,专在形式
技巧上下功夫。
2.主张创新,“文章最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
3.创作方法上,强调以才学为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 把学诗的具体路径概括为两种方法。 夺胎换骨:模拟前人的诗意时,要改换成自己的语
言或有所引申发展。
创造出一种内敛的、令人心境平静的美。为宋诗
“开山祖师”。著有《宛陵先生集》60卷,代表作 《汝坟贫女》(P138)、《东溪》等。
二、苏舜钦
(1008—1048),字子美,自号沧浪翁,河南开封人。
诗歌风格豪放雄健,语言畅达,表达了忧时愤世的
感慨,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梅尧臣合称“苏
梅”。诗中多散文化的句子,生僻艰涩的语汇,怪 异奇丽的意象。重视感情的宣泄,而忽略了感情表 达方式与语言的推敲,体现出宋诗畅尽而伤直露的 特点。如《庆州败》《淮中晚泊犊头》等。
二、宋代诗歌的流变
北宋诗坛的变化基本围绕“宗唐”与“破唐”展开 (一)北宋初年,诗坛的创作倾向是“宗唐”。 宋初三体(白体诗人、晚唐体诗人、西昆体诗人)是唐 诗到宋诗的过渡期,承袭前人的东西较多,缺乏创新精 神,非真正的宋诗。
(二)北宋中叶,诗歌全面繁荣。
1.欧阳修积极倡导诗文革新,使“破唐”之风成为诗坛主 流。对宋诗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 宋诗逐渐显示出自身的独特面貌。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1036年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此诗乃次年春在夷陵
作。诗作表现出谪居山乡的寂寞心情,同时也表现出被贬的抗
争精神,对前途仍充满信心。写景清新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小结:宋诗演变的基本线索
宋初三体→欧王苏等→江西诗派→中兴四大家
→永嘉四灵、江湖诗人、爱国诗人
学习重点:苏轼、黄庭坚与江西诗派、南宋中
兴四大家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宋初三体
一、白体
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人物有李昉、 徐铉、王禹偁等人。主要模仿白居易、元稹、刘禹锡 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 风格浅切清雅。
(四)南宋诗歌
南宋诗歌以永嘉四灵的出现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1.南宋前期(P116-127)
中兴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继北宋后期出现
的第二个繁荣时期。 诗歌创作特点:
一是诗歌创作由“尊杜”、“宗黄”开始转向师法自然, 逐渐摆脱江西诗派末流的影响,表现出独创意识。
二是诗歌面向生活,创作题材有所扩大。
代表人物是惠崇等“九僧”和潘阆、魏野、林逋、
寇准等隐逸山林的处士和僧人 ,多吟咏山水隐逸
之情,风格清新。 总体上,诗歌意象单调,形式呆板,多表现闲 适、旷逸、愁闷、惆怅之情,情感色彩比较单一。
《山园小梅》二首(其一)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点铁成金:取前人之“陈言”时,必须重新熔铸, 使之在自己的诗歌中获得新的意蕴。
(二)诗歌的艺术风貌—山谷体(黄庭坚体)
1.意象密集,充满浓厚的文人气和书卷气。 2.诗歌创作中求新、求变,创造了生新廉悍的艺术风貌。
3.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读来有奇崛之感。
4.修辞善于出奇制胜,比喻新警,重视炼字造句,务去陈言,
宋 代诗 歌
北宋:960 -1127年 南宋:1127-1279年 辽:907-1125年 金:1115-1234年 元:1206-1368年
宋代诗歌概述
一、宋诗之规模与特质
《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2册。 全书辑录两宋八千九百余家诗人的三十余万 首诗作,共3734万字。所收诗人是现存唐代 诗家的3倍,诗作的6倍,字数的12倍。
力撰硬语。
5.用典多。善于点化前人的诗意或诗句,善于使事用典。 6.声律奇峭,好用拗句,喜押险韵。 3.重视炼字造句,去陈反俗,务新求奇。
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论、学问、诗律为一炉,反映宋诗的审美特征。
“王荆公体”
即“半山体”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 歌创作而言。特点:重炼意,重修辞。在用词、造 句、炼字等方面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主要载体 是其晚期雅丽精绝的绝句。
《明妃曲二首》其一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梅的品格正是“梅妻鹤子”的诗人林逋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一绝:借物来衬,借景来托,使梅成为画面的中心意象。二绝:虚实结合, 对比呈现,充分体现“山园”的妙处,表达出“弗趋荣利”、“趣向博远”精神 品格。三绝:诗作中的梅不再是浑身冷香,而是充满“丰满的美丽”,很有精神、 力度和温度,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四、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存诗1500多 首,以退居江宁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宗杜,注重反映现实,多政治诗,咏史诗,《明妃曲》。 后期:诗风含蓄深沉,注重对仗、用典和声律,追求诗歌的艺术 美,创立了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标举的“王荆公体”。后 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写景抒情的绝句。 如《泊船瓜洲》 文学观点:以重道崇经为指导思想,重视诗文的实际功用, 诗歌是抒情述志的工具。诗作长于议论说理,熔议
吴中田妇叹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