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及其变化发展教学课件

道德及其变化发展教学课件

• (2)道德行为是自愿、自择的行为。
• (3)道德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与他 人和社会利益相联系的行为,是有利 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道德行为:意识支配下的对他人有利或有害的行为
反馈
意识
需要 动机 手段 效果 控制
动机:就是对行动过程的预想 效果:行为的最终结果
白居易的诗写道: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恭谦下士 时,若是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 谁知?”
3、道德的本质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
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 关系的反映。
经济决定道德
• 道德的本质主要体现在:是由社会经济基础 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经济关 系的反映 。
•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 体系的性质。
•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 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情感欲望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情感 或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之中
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是有感觉的动 物,人的本性就是趋乐避苦,就是自利、自爱, 也就是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幸福,这是一切道德的 根源。
卢梭认为道德源于人心中的社会情感和利他 之心,源于对公共利益的追求。
英国思想家亚当·斯密、大卫·休谟认为道 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推己及人的同情心。
• 道德的起源
★非科学的道德起源说
• “神启论”:认为道德来自于神灵的 启示和超自然力量的规定。
• 西汉董仲舒提出: “王道之三纲可 求于天”,“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 道亦不变”。从这一观点出发,他把 封建道德纲常神圣化、宗教化,认为 触犯封建道德就是违反天意。
“摩西十诫”:在西方伦理史上被称为“黄 金定律”,奠定了基督教道德的基础。
神又带他来到天堂,里面仍然是一锅热腾腾的 汤。一大群人围着锅席地而坐。他们手中仍拿着长 柄汤匙,可每个人脸上的表情却幸福而满足,他们 在欢笑、唱歌,过的非常快乐。
他迷惑不解,问上帝,同样的食物,同样 的条件,第一间房里的人们都在挨饿,处境悲 惨,而另外一间房里人们却丰衣足食,过得很 快乐,差别为何如此之大呢?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概念的科学含义包 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 规范。 (2)个体的内在约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品质 (人格)规范。 (3)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 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
•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
动物本能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本能。
道德观念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意识或互助性。
以达尔文为代表的进化论伦理学认为, 合群性本能——区别于生物本能,是指 动物之间同种或在一起生活的异种群有 一种互助的精神。道德起源就起源于动 物的这种社会性本能。道德不是人所独 有的,一切群居性动物都有道德感。 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一书 中认为,社会本能是导致人类道德得以 产生的最重要和最深刻的原因,它表现 为以群居为乐,对同类富有同情心,并 以各种方式彼此协作,相互服务。
2、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1)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人 类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2)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 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 是向上的、前进的,沿着曲折的道路 向前发展。
过时道德 适时道德 顺势道德
3、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
(1)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 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个人完 善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道德还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好人
新道德观
生态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 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生态关系;
共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不是你 死我活,也不是为了你的利益我就非 要做出牺牲不可;
分享观:共同分享,与人为善,助人为 乐;
对话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面谈、对话、 沟通、认同、理解等。
3、调节功能 ◆调节功能,指在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 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社会 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1997年,广州,一家公司开展公益活动,在 全市的交通岗亭投放了三万把雨伞,供市民遭遇 大雨时无偿使用。条件只有一个,即市民用完之 后将雨伞在方便的时候交还给市内的任何一个岗 亭。一个月以后,这家公司重新清点雨伞,发现 全市岗亭回收的雨伞只有六把。
★伯尔尼市民与广州市民道德行为差 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的力量
◆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 发展; ◆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 有着重大的影响。 ◆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 秩序和稳定。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 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 工具。
白居易感叹道,假如这两人在当时 舆论下就死了,那么他们一生的真 伪善恶又有谁知道呢?
一书生到一寺院,看到一副对联写:“百行孝 为先,万恶淫为首”他很感慨,取来笔墨,将 对联续为:
百行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天下无 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举世无 完人。
这副对联深刻揭示了道德评价时应该既 看动机又看效果的道理。
(2)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 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
(3)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 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孟子 认为人天生就有四个“善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shuò我也,我 固有之。”
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 价值的东西来自人的理 性本身的善良意志,善 良意志是人与生俱来的 受理性支配不以环境为 转移的内在机能,道德 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发 出的绝对命令。
•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 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 属性。
•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 变化。
案例:
1996年,瑞士伯尔尼,市政府为方便市民, 在大街上投放了八百辆自行车。这些自行车没有 上锁,任何人都可以骑,骑到目的地就地摆放。 一年后,市政府重新清点自行车,发现八百辆自 行车一辆不少,有的还被翻修一新。
▲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 资本主义的道德原则。
▲自由、平等、博爱是基 本的道德规范。
▲惟利是图是占主导地位 的道德规范。
5、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 荣辱观。 ▲恪守“爱国守法、明礼 诚信、团结友善、勤俭 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 基本道德规范。
道德及其变化发展
• 一、什么是道德?
• 道:指道路,引申为规则、规范; • 德:同“得”,是指人们将道“内得于己,外
施于人”。引申为德性; •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
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 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即得。把“道 德”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 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可见, 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后来使用,就包含着 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
归根结底就是两个 城市的经济水平差异, 因为“道德是社会经济 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 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正如古人说的“仓廪实 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 荣辱”。
★既然经济决定道德,为什么延安时期经济 落后,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高;今天经济发 展了,人们的道德水平反而下降了?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但是两者并不是并行一致的。
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 第一个历史前提
劳动 人
人类社会 生产关系 利益关系 道德需要
最后,社会分工是道德从萌芽 到生成的重要条件。
道德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 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一 开始表现为各种风俗、习 惯、禁忌,到后来逐渐获 得了自己的独立表现形式, 并获得了发挥自身功能和 作用的途径。
道德的内涵
上帝微笑着说:“难道你没有看见,第二 个房间里的人都在相互喂对方吗?”原来,地 狱里的人只想着怎样来喂自己,而长柄使他们 无法做到,而天堂的人彼此帮助,他们用长柄 汤匙舀上汤互相喂对方,于是大家都喝上了汤, 这便是天堂与地狱的差别。
只要拥有仁爱之心,替他人着想,那里就 是天堂。
2、规范功能 ◆规范功能,指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 下,规范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社会 公共领域、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 个人品德的养成。
展 • 历史前提——人的劳动 (生产实践)
◆ 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 ◆ 劳动创造道德需要 ◆ 劳动提供道德产生和发展的动力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形成了人与人、 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才会产生道德。
只有在社会中,发生了个人与整体、个人利 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之后,只有当人将其合群的 本能上升为交往关系时,道德才可能发生。社会 关系的日渐发展,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 利益的关系也日渐突出,调整这类关系并且对个 人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规范性要求,便成为客观的 需要。因此说,社会关系的形成为道德的产生提 供了客观条件。
三、道德的变化发展 1、原始社会的道德
◆道德原则:维护氏族和 部落的共同利益。 ◆道德规范:热爱劳动、 团结互助、平等民主 ,勇 敢刚毅。 ◆道德缺陷:氏族复仇、 血缘群婚和食人之风。
2、奴隶社会的道德
▲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 从和人生依附。 ▲鄙视劳动和劳动者,强调对 奴隶主国家的绝对忠诚。 ▲信奉男尊女卑、男主女从。
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 产生的主观条件
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 的主观条件。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 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 集体的不同利益关系以及产生了调解利益矛 盾的迫切要求时,道德才得以产生。
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 统一的社会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