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新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办报活动中:
(一)认为报刊具有强烈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
他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认为“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
……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关之谓也”。
(二)对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有比较系统的认识。
梁启超认为报刊的主要功能在于“去塞求通”。
他认为报纸的作用就是要上下相通,内外相通。
(三)十分重视报刊的宣传鼓动作用。
他认为报管的政论文章应该深入人心,这样才能形成风气,才能使报刊成为政治活动的先导。
(四)对报刊在教育读者、开启民智、提供知识、培养人才等方面也有深刻地认识。
梁启超认为读的报纸越多,人越聪明,报馆越多,国家越强大。
(五)他在办报的活动中形成了一种“时务文体”,其特点对以后的新闻写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形式自由,文字浅显易懂,平易畅达,雅俗共赏,可用俗语。
在平易之余,热情奔放,富于煽动”
当然梁启超的这些新闻思想,也体现了维新派的新闻思想。
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与愿望,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范畴。
邵飘萍的新闻思想
1. 独立的办报方针
信仰是独立的:惟有信仰事实与真理,不为党派和个人左右。
它判断是非的标准是社会公益。
组织上是独立的: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经济上是独立的:既不仰仗官方豢养,也不依赖党派津贴。
应该有自己赖以生存发展的独立经济。
邵飘萍确立了独立的办报方针:一是监督政府。
二是唤醒民众,教育民众。
三是“顺时代进步之潮流”,表达报纸“对于解决时局的意见”。
2. 强调记者的品德修养
记者应该具有品性。
邵飘萍说:“所谓品性者,乃包含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
“品性”就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全部要求。
记者的独立精神。
记者完全独立、不受社会恶风之熏染、不为虚荣利禄所羁勒。
记者的责任。
记者在道德人格的修养上,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3. 致力于新闻改革
邵飘萍提倡唯物主义的新闻反映论,认为新闻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真实、迅速的再现。
在新闻业务的实践上,邵飘萍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
他重视报纸的经营管理。
在新闻教育事业上,邵飘萍同样是个开拓式的人物。
他讲课时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并且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历史评价
邵飘萍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
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
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
后人誉之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棘手,快笔如刀”等待。
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高度评价。
“韬奋新闻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气节
2. 密切联系人民群众
3. 强烈的事业心和忘我的工作精神
4. 新闻言论自由是有阶级的、具体的新闻自由
5. 密切联系读者,热忱为读者服务,提倡“明显畅达”的平民之风
6. 报刊要有特点和个性
7. 新闻记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创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