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物理上册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案(无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案(无答案)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习目标】1、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认识凸透镜成实像、虚像的条件。

【预习导学】阅读课本P97—98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物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像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情况可知,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_______________有关系。

3、提出问题: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关系什么关系呢?【合作探究】1、小组交流讨论:在设计实验阶段,小组交流如下问题①如何测出物距与像距,如何判断像变大还是缩小了,如何判断是实像还是虚像,你认为需要哪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②为了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实验中应该观察哪些现象和测量哪些数据?2、设计实验凸透镜在成像时与物距有关,所以研究物距变化时,可以以焦距为参照距离。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①测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②根据P97—98实验以及教材P97图5.3—2,将蜡烛放在小组决定的位置,调整光屏位置,使蜡烛在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与像距。

并将数据填入P98表格中。

②各小组共享实验数据,观察这些数据中像的虚实、正倒、大小、物距和像距,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分析与论证①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

②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时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

③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④总结上述三点可以发现,凸透镜成像时,有两个位置非常特殊,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其中_______是放大像与缩小像的分界点,______是实像和虚像、正立像和倒立像的分界点。

⑤我们还有新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标测评】一、基础题——初显身手1、一物体从距凸透镜6倍焦距向1.5倍焦距移动的过程中()A. 像的大小不变B. 像逐渐变大C. 像逐渐变小D. 像先变大后变小2、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发现,当蜡烛到透镜焦点的距离是10cm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放大的像,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该透镜的焦距大于10cmB. 当该蜡烛距凸透镜10cm时,可成一放大的像C. 当物距是20cm时,可得一缩小的像D. 当物距是8cm时,在光屏上得不到烛焰的像二、能力题——挑战自我5、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30cm处时,在屏上成一侧立缩小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f为()A.15cm<f<30cm B.f>15cmC.f<15cm D.f>30cm6、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小华发现: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是“0—90cm”,而实验桌上却有两个凸透镜,规格如下表所示。

你认为,应该选用的透镜是______(填“甲”或“乙”)如果选用另一个透镜,在实验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题——勇攀高峰7.小华利用家里的放大镜、蜡烛、火柴、光屏(白纸板),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1)在实验前,他把凸透镜正对太阳光,移动凸透镜,在地面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光斑到透镜中心的距离是15cm,则此凸透镜的焦距约是______cm。

(2)还需要添加的实验器材是_______。

(3)实验时,小华先在桌面上画一条直线,并从左至右依次放置蜡烛、_______和_______,再调整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和烛焰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____。

(4)当烛焰离透镜35cm时,光屏应在透镜的另一侧距透镜_______范围内移动,在光屏上会呈现一个清晰的_______、_______的_______像。

(5)当烛焰移至距凸透镜20cm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到某一位置,在光屏上会呈现一个清晰的_______、_____的____像。

如果用黑布将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这时光屏上的像与原来相比________(填:变大、变小、变亮、变暗、像消失、只有一半像)(6) 当烛焰移至距凸透镜10 cm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____ (选填“会”或“不会”)呈现烛焰的像,这时应该移去______,透过_______向蜡烛观察,就能看到一个清晰的_______、_______的_______像.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一、什么是力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二、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1.确定受力物体;2.找出作用点;3.找出受力方向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5.标出数值和单位;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五、力的相互作用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设计7.1 力一、力的概念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