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5.4 眼睛和眼镜学案(新版)新
人教版
1、边缘厚中央薄的是透镜,边缘薄中央厚的是透镜。
凸透镜对光起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作用。
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在胶片上,成 _____________像。
学习目标:
1、了解眼球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68-69页:
1、眼睛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它把来自物体的光在_______上,形成物体的像(填像的性质)。
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
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____(偏折能力比较,焦距比较)。
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比较(偏折能力比较,焦距比较)。
2、近视眼的表现:能看清的物体,看不清的物体。
近视的原因:晶状体太,折光能力太,或眼球前后方向太,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
近视眼的矫治:佩戴。
3、远视眼的表现:能看清的物体,看不清的物体。
远视的原因:晶状体太,折光能力太,或眼球前后方向太,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
远视眼的矫治:佩戴。
当堂训练:
1、下面是关于眼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分别填上近视眼、远视眼、正常眼
2、下列与近视眼不符合的是
A、晶状体曲度过大
B、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
C、眼球前后径过短
D、可用凹透镜纠正
3、你观察到光线逐渐增强时,瞳孔的变化过程是_____,结合瞳孔的位置,你认为瞳孔的变化,可能是由_____来调节的、
4、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上的“E”落在被检查者视网膜上的图像是
5、物像只有落在__________上,人才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个物体、这就需要眼球内_________等结构具有灵敏的调节功能。
6、眼睛通过睫状体来设定________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_______,远处物体的像落在_______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7、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______,远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______(填“前”或“后”)。
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8、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______,近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______(填“前”或“后”)。
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9、图中是人眼晶状体调节光路图,其中描述正常眼的成像情况的是_______,描述近视眼的成像情况是_____;描述远视眼的成像是_______;描述矫正近视眼的方法的是______;描述矫正远视眼的方法的是______。
10、小明的爷爷和爸爸都是老花眼,爷爷的老花眼更重一些,小明的妈妈则是近视眼。
他们用的三副眼镜都放在报纸上,如图所示,现在爸爸要看书,让小明把眼镜递给他,小明应该拿图__________中的那一副。
11、矫正近视眼的模拟实验取一个凸透镜(家庭用放大镜),蜡烛(或电灯)、白纸板(做成光屏状)和近视眼镜。
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图所示摆好,调节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使得在光屏上得到一个蜡烛的缩小实像。
我们用白纸板模拟眼睛的视网膜,上述实验,表示正常眼看物体时,能在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像。
把蜡烛向左移动一定距离,此时蜡烛的实像不再落在光屏上,光屏上蜡烛的形象变得模糊,用另一张白纸在光屏前移动,可得到蜡烛清晰的像。
这个实验模拟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近视眼视网膜的前方。
用一个近视眼镜镜片放在凸透镜前,模拟近视眼用凹透镜来矫正视力。
这时物体发
出的光通过凹透镜发散后再进入眼睛(凸透镜),可以看到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蜡烛像。
问题:请按上述过程进行实验。
记录实验的数据,描述实验现象。
物理阅读法拉第与逆向思维法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再现物理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所采用的思想和方法,可以领略到科学的本质,掌握科学学习的策略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通电导体周围产生磁场,即电生磁,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发现磁生电的具体方法,从而使电能的大规模生产和利用成为可能。
法拉第从电生磁想到磁生电的思维就是逆向思维法。
这种思维方法在科学发现和科学创造中有着巨大的作用。
例如图所示,将一装有空气的薄壁烧瓶直立放在水中,让一束平行光线射向烧瓶,从烧瓶的另一侧射出的光线将_______(选填“不变”“会聚”或“发散”)。
分析:我们知道,一束平行光由空气射向玻璃制作的凸透镜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其折射光线会聚。
当光由玻璃(或水)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因此由薄壁烧瓶封闭的空气可以建立一个理想模型──空气凸透镜,从而使平行光由水射向“空气凸透镜”时,光线将会发生会聚的逆现象发散。
所以有些物理问题,若正向思考受阻,应透过现象,抓住特点,采取逆向思维法去揭示问题的本质,一方面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又训练了逆向思维能力,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