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旅游发展情况介绍云南省旅游局二〇〇九年九月一、云南旅游发展基本情况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省份之一。
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造就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特殊的地形地貌和立体分布的气候特点形成了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与东南亚、南亚等多个国家接壤和纵贯全省的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构成了良好的区位条件。
在云南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北有雄伟壮丽的雪山冰川,南有广袤的热带雨林和珍稀动植物,西有蜿蜒奔腾的“三江并流”奇观,东有壮观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中有众多的高原湖泊和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全面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着力发展和培育旅游产业,云南旅游业经历了从“接待事业型”到“一般产业型”,再到“支柱产业型”的转变升级过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
(一)云南旅游发展历程回顾云南旅游业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起步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点和阶段性特征。
1、起步发展阶段。
1978年至1988年的十年时间是我省旅游业的起步发展阶段。
1978年,我省正式筹建成立了云南省旅行游览事业局,开始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云南省也成为全国最早一批旅游开发地区。
当时全省仅有一家旅行社和8家宾馆,并且大部分是政府招待所,标准客房不足300间。
经过十年时间的发展,到1988年,我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从1299人次发展到接待海外游客1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83万美元发展到1300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从13万人次发展到129万人次。
这一阶段,我省的旅游业基本以单纯的事业型接待服务为主要内容,尚处于起步发展时期,旅游部门还属于“非生产性”的事业部门。
2、旅游经济产业建设阶段。
1988年至1995年七年时间是我省旅游业加快发展阶段。
1988年,省政府在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把旅游业作为一大产业,搞好规划,全面开发,从而确立了旅游业在云南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1992年以后,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的指导下,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使旅游业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1992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西双版纳召开,1994年省政府分别在大理、丽江召开了滇西北旅游规划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全省旅游业的发展,为云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到1995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从12万人次增加到6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1300万美元增加到1.6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5.8 0%和43.8%,并分别跃居全国第7位和第8位;接待国内旅游者从129万人次增加到1622万人次,年均增长52.5%;全年旅游总收入从7100万元增加到61亿元,年均增长110%,旅游业实现了从“接待事业型”向“经济产业型”的历史性转变。
3、旅游支柱产业建设阶段。
1995年至2005年的十年时间是我省旅游支柱产业建设阶段。
1995年,云南省第六次党代会将旅游业列为全省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进一步确立了旅游业在云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旅游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进行部署和实施,成立了省旅游支柱产业领导小组,充实和加强了省旅游局力量,全省各个地州(市)及主要旅游县都成立了旅游行政管理机构。
在此基础上,1996年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快四大支柱产业建设的决定》, 2000年省政府邀请世界旅游组织帮助编制了《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2004年省委、省政府首次召开了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并下发了《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云南旅游发展倍增计划(2004—2010年)》,制定了《云南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了对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指导和支持力度,全面推动了云南旅游支柱产业的建设进程。
1995年至2005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从60万人次增加到15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从1.65亿美元增加到5.28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9.7%和12.3% ;接待国内游客从1622万人次增加到686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从47亿元增到38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5%和23.3%;旅游总收入从61亿元增加到430亿元,年均增长21.5%。
旅游业对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日趋明显,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全面树立和巩固。
4、旅游经济强省阶段。
2005年以来,面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和周边省市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局面,云南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在充分借鉴学习旅游先进发达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做出了实施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重大决策,提出了“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发展要求,全面启动和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通过旅游重大项目的开发建设,推动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进而带动我省旅游产业由观光型旅游方式为主,积极向观光型和休闲度假型、康体健身型等复合型旅游发展方向转变,努力实现将云南省建省成为旅游经济强省和中国一流、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
(二)云南旅游“二次创业”以来基本情况旅游“二次创业”实施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注旅游产业的发展,连续三年召开了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并先后召开了一系列旅游现场办公会和专题调研会,进一步理清了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和解决发展难题,采取了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加快旅游发展,全省上下呈现出新一轮加快旅游发展的新态势,旅游业呈现出持续、较快、健康发展地新局面。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综合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2008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250.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0.1亿美元,继续保持全国第八、西部第一的地位;接待国内游客10250.1万人次,突破了1亿人次大关;旅游总收入663.3亿元,跃上了600亿元的新台阶,全省主要旅游经济指标的增幅均保持在15%以上。
今年上半年,全省旅游业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在全国海外游客下降4.4%,旅游创汇下降12.3%的情况下,我省实现了海外、国内两大市场的双增长。
其中,接待海内外游客5886.8万人次,同比增长17.6%;旅游业总收入达367亿元,同比增长21.5%。
随着我省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2008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已达到6.8%,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38.5%,旅游业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了10.3%,旅游业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占全省劳动就业人员的比重达7.2%。
旅游产业对相关行业的带动作用也明显增强。
以抽样调查游客消费结构数为测算依据,2008年旅游业对我省包括航空在内的交通运输业贡献为128.8亿元,对住宿业的贡献为128.2亿元,对餐饮业的贡献为95亿元,对娱乐业的贡献为31.8亿元,对商品零售业的贡献为123.2亿元,游览花费为94.1亿元。
2、旅游形象进一步提升,旅游市场日益繁荣。
通过旅游经营秩序规范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有效推动了我省旅游购物标准、服务质量和诚信体系的建设,树立了“和谐云南,诚信旅游”的诚信优质服务的形象。
同时,随着旅游市场多元化促销战略和旅游促销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的施行,以及重点客源市场营销和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化,特别是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后,我省温泉旅游、科考娱乐旅游、高尔夫旅游的不断涌现,旅游产品的不断丰富,云南旅游的吸引力和知名度不断增强,旅游客源市场进一步拓展,游客结构发生明显改善,旅游消费水平日益提高。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海外旅游者占全省游客接待总量的比重从2005年的2.1%上升到2008年的2.4%;国内过夜游客占国内旅游者的比重从59%上升到61%,外国人游客占海外旅游者的比重从66 %上升到68%,海外游客和长线游客呈增长态势。
同时,海外游客人均每天花费从2005年的170.6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187.3亿元,增长9.8%,国内游客人均每天花费从360.1元增加到423.2元,增长17.5%。
3、旅游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初显成效。
全省通过建立旅游重大项目督查制度和报告制度、旅游重大项目目标责任制度和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加强了旅游重大项目建设的跟踪督查和建设协调力度。
从2006年起,列入全省重点推动的旅游重大项目(投资3亿以上)达160个,预计总投资3109.9亿元,实际已完成投资209.8亿元。
其中已建成的有4个项目,预计今年5个项目,明年11个项目将相继投入运营;正在建设的有76个项目;正在做前期开工准备的有50个项目;纳入储备的有30个项目。
旅游重大项目建设促进了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以观光型为绝对主导的旅游产品格局已发生改变,全省160个旅游重大项目中,生态观光旅游产品类项目有37个,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类项目有53个(含高档休闲酒店、会所休闲运动等项目),旅游文化产品类项目有48个,酒店住宿单体类项目有10个,商务会展、旅游购物和公益性设施等其它类项目有12个,休闲度假产品已占总量的三分之一。
全省六大旅游片区均衡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在游客接待规模和旅游经济总量上,滇中、滇西北、滇西三个传统旅游区占全省总量的比重从2005年的71.1%、75.2%分别下降到2008的68%和73.4%;同时,滇东南、滇东北、滇西南三个新兴旅游区,占比从2005年的28.9%、24.8%上升到2008的32%和26.6%。
4、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相关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目前,全省共有19564户旅游基本单位,其中旅行社431家(国际社52家,国内社379家),旅游住宿设施14234家(星级旅游饭店747家),旅游景区425个(A级以上景区120家),汽车公司47家,其他类型的旅游企业69家,此外尚有旅游购物企业300多家及上千家各种类型的旅游餐馆企业,基本形成了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全省旅游产业拥有固定资产总规模超过600亿元。
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省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民用机场12个,始发航线数达208条,其中国际航线23条、地区航线3条,航线里程达到14.6万公里;有贵昆、成昆、南昆、内昆等多条铁路通往省外;全省公路通车里程16.8万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4954公里,不仅连接省内各主要旅游景区,还向外辐射到临近省份和缅甸、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特别是随着昆曼公路的全线贯通,以及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航运的开通,连接周边东南亚国家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大通道发展格局初现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