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腐蚀学原理-第五章 金属的钝化

腐蚀学原理-第五章 金属的钝化

图5-8 氧化剂浓度的影响
若自钝化的电极还原过程是 由扩散所控制,则自钝化不 仅与进行电极还原的氧化剂 浓度有关,还取决于影响扩 散的其他因素,如金属转动、 介质流动和搅拌等。如图5-8 所示,当氧浓度不够大时, 极限扩散电流密度(iL1)小于致 钝电流密度(iPP,Fe),使共轭 阴、阳极极化曲线交于活化 区 (点1),金属便不断地溶解。 若提高氧浓度,使iL2>iPP,Fe 时,则金属便进入钝化状态。 其腐蚀稳定电位交于阳极极 化曲线的钝化区。此时氧通 过共轭极化使金属溶解,同 时与溶解的金属产物结合而 使金属表面发生钝化。
铁的溶解速度与HNO3浓度的关系(25℃)
5.1.2 阳极钝化

由钝化剂引起的金属钝化,通常称为“化学钝 化”。阳极极化也可引起金属的钝化。某些金 属在一定的介质中(通常不含有C1-离子),当外 加阳极电流超过某一定数值后,可使金属由活 化状态转变为钝态,称为阳极钝化或电化学钝 化。例如,18-8型不锈钢在30%的硫酸中会发 生溶解。但若外加电流使其阳极极化,当极化 到 -0.1V(SCE) 之后,不锈钢的溶解速度将迅速 下 降 至 原 来 的 数 万 分 之 一 。 并 且 在 -0.1V ~ 1.2V(SCE) 范围内一直保持着高的稳定性。 Fe、 Ni、Cr、Mo等金属在稀硫酸中均可因阳极极化 而引起钝化。
不锈钢的阳极极化曲线示意图
EF段:为氧的析出区。当达到氧的析出电位后,电流 DE段为金属的过钝化区。电位超过D点后电 流密度又开始增大。D点的电位称为过 密度增大,这是由于氧的析出反应造成的。对于某些 钝化电位Etp。此电位区段电流密度又增 体系,不存在DE过钝化区,直接达到EF析氧区,如图 大了,通常是由于形成了可溶性的高价 金属离子,如不锈钢在此区段因有高价 5-3中虚线DGH所示。
5.3.2 吸附理论



吸附理论认为:金属钝化是由于表面生成氧或含氧粒子的吸附层,改变了金 属/溶液界面的结构,并使阳极反应的活化能显著提高的缘故。即由于这些 粒子的吸附,使金属表面的反应能力降低了,因而发生了钝化。 吸附理论认为:金属钝化是由于表面生成氧或含氧粒子的吸附层,改变了金 属/溶液界面的结构,并使阳极反应的活化能显著提高的缘故。即由于这些 粒子的吸附,使金属表面的反应能力降低了,因而发生了钝化。 这一理论的主要实验依据是测量电量的结果。因为发现某些情况下为了使金 属钝化,只需要在每平方厘米电极上通过十分之几毫库仑的电量就能使金属 产生钝化。如铁在0.05mol/L NaOH溶液中用10-5A/cm2的电流极化时发现, 只需要通过0.3mC/cm2的电量就能使铁钝化。这种电量远不足以生成氧的 单分子吸附层。其次是测量界面电容。该理论认为,如果界面上产生了即使 是极薄的膜,则界面电容值应比自由表面上双电层的数值要小得多(因为 C=D/4πd)。但测量结果表明,在1Cr18Ni9不锈钢表面上,金属发生钝化时界 面电容改变不大,无法说明成相氧化物膜的存在。又如在铂电极上只要有6 %的表面充氧,就能使铂的溶解速度降低4倍;若有12%的铂表面充氧,则 其溶解速度就会降低16倍之多。实验表明,金属表面所吸附的单分子层不一 定必须要完全遮盖表面,只要在最活泼、最先溶解的表面(如金属晶格的顶角 及边缘)吸附着单分子层,便能抑制阳极过程,使金属钝化。
5.3 钝化理论

5.3.1 成相膜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当金属阳极溶解时,可以在金属 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覆盖得很好的固体产物薄膜。 这层产物膜构成独立的固相膜层,把金属表面与介 质隔离开来,阻碍阳极过程的进行,导致金属溶解 速度大大降低,使金属转入钝态。
金 属 铁 钴 镍 铬 锰 镁 稳 定 机械除膜前 0.1 -0.08 -0.03 -0.05 -0.35 -0.9 电 位 /V 机械除膜后 -0.57 -0.53 -0.45 -0.86 -1.2 -1.5
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1) 氧化剂的氧化—还原平衡电位E0,C要高 于该金属的致钝电位EPP,即E0,C>EPP; (2) 在致钝电位EPP下,氧化剂阴极还原反应 的电流密度iC必须大于该金属的致钝电流密度 iPP,即在EPP下iC>iPP。



第一种情况,图 5-5 中阴极极化 曲线 1 与阳极极化曲线只有一个 交点a,该点处于活化区。a点对 应着该腐蚀系统的腐蚀电位和电 流,此种情况如钛在不含空气的 稀硫酸或稀盐酸中的腐蚀及铁在 稀硫酸中的腐蚀。

阴极极化对钝化的影响(极化图)
第三种情况,图 5-5 中阴极极化 曲线 3 与阳极极化曲线交于钝化 区的 e 点,这类体系金属或合金 处于稳定的钝态,金属会自发地 钝化,所以叫自钝化。例如,不 锈钢或钛在含氧的酸中,铁在浓 硝酸中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图 5-5 中阴极极化 曲线 2 与阳极极化曲线有三个交 点,b点在活化区,d点在钝化区, c 点处于过渡区,所以金属处于 不稳定状态。金属可能处于活化 态,也可能处于钝化态,即钝化 很不稳定。这种情况如不锈钢浸 在除去氧的酸中,钝化膜被破坏 而又得不到修补,使金属腐蚀。 b点和d各处于稳定的活化区和钝 化区,对应着高的腐蚀速度和低 的腐蚀速度。
第五章 金属的钝化

5.1 钝化现象与阳极钝化 铁在浓硝酸中的钝化现象,早在19世纪 5.1.1 钝化现象 30年代就被发现了。后来又发现,不少
金属,如Cr、Ni、Co、Mo、Ta、Nb,W、 Ti 等同样具有这种钝化现象。除浓硝酸 外,其他强氧化剂,如硝酸钾、重铬酸 钾、高锰酸钾、硝酸银、氯酸钾等也能 引起一些金属钝化,甚至非氧化性介质 也能使某些金属钝化,如镁在氢氟酸中、 钼和铌在盐酸中。大气和溶液中的氧也 是一种钝化剂。 钝化使金属的电位向正移动 0.5V~ 2V 。 图例如,铁钝化后电位由 -0.5V ~ +0.2V 升 高 +0.5V ~ +1.0V ;铬钝化 后电位由 0.6V~+0.4V升高到+0.8V~+1.0V。
理论极化曲线与实测极化曲线对比

实测曲线的起始电位对应着腐蚀系统的混合电位,即理论曲线图 中阴阳极极化曲线的交点位置。图中第二种情况,cd间对应着实 测极化曲线出现负电流,这显然是由于腐蚀系统的还原速度大于 氧化速度的缘故。由图还可看出,只有当阴极电流密度超过阳极 的最大电流密度(iPP)时(图中第三种情况),该金属才可能发生钝化。
结论,即金属腐蚀系统中其致钝电流(iPP)愈小,致钝电位(EPP)愈低, 则金属愈易钝化。


不同的金属具有不同的自钝化趋势。若对金属腐蚀 阳极控制程度减小而言,一些金属自钝化趋势减小 顺序为:Ti、Al、Cr、Be、Mo、Mg、Ni、Co、Fe、 Mn、Zn、Cd、Sn、Pb、Cu。但这一趋势并不代表 总的腐蚀稳定性,只能表示钝态所引起的阳极过程 阻滞而使腐蚀稳定性的增加。 如果将易自钝化金属和钝性较弱的金属合金化,同 样可使合金的自钝化趋势得到提高,使耐蚀性明显 增大。此外,在可钝化金属中添加一些阴极性组分( 如Pt、Pd),进行合金化,也可促进自钝化,并提高 合金的热蚀性,这是因为腐蚀表面与附加的阴极性 成分相接触,从而引起表面活性区阳极极化加剧而 进入钝化区的缘故。

图5-10阴极充电曲线示意图
如果将钝化金属通以阴 极电流进行活化,得到 的阴极充电曲线上往往 出现电位变化缓慢的水 平阶段,如图5-10所示。 这表明还原钝化膜时, 需要消耗一定的电量。 在某些金属如Ca、Ag、 Pb等上呈现出的活化电 位与致钝电位很接近, 这说明这些金属上的钝 化膜生长与消失是在接 近于可逆的条件下进行 的。
作业

复习题 1、2、3、6、7、8、9、10
不同方法测得的阳极钝化曲线 (a)控制电位法;(b)控制电流法

问题:为什么两种方法得到的极化曲线形状不 一样?

解读:
AB段:为金属的活性溶解区。在此区间金 属进行正常的阳极溶解,溶解速度受活 化极化控制,其中直线部分为Tafel直线。 BC段:为金属的活化—钝化过渡区。B点对 应的电位称为初始钝化电位EPP,也叫致 钝电位。B点对应的临界电流密度称为 致钝电流密度,用iPP表示。因为一旦电 流密度超过iPP,电位大于EPP,金属就开 始钝化,此时电流密度急剧降低。但BC 段为活化—钝化过渡区,在此电位区间, 金属表面状态发生急剧变化,并处于不 稳定状态。 CD段:为金属的稳定钝化区。电位达到C点 后,金属转入完全钝态,通常把这点的 电位称为初始稳态钝化电位EP。CD电位 范围内,电流密度通常很小,为μA/ cm2数量级,而且几乎不随电位变化, 称为维钝电流密度iP。维钝电流密度很 小反映了金属在钝态下的溶解速度很小。

若提高介质同金属表面 的相对运动速度(如搅 拌),则由于扩散层变 薄,进而提高了氧的还 原速度,使iL2>iPP(图59)。这样共轭极化曲线 便交于点2,进入钝化 区。
图5-9 搅拌的影响


溶液组分如溶液酸度、卤素离子、络合剂等也能影响金属钝化。 通常金属在中性溶液中比较容易钝化,这与离子在中性溶液中 形成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的溶解度较小有关。在酸性或碱性溶 液中金属较难钝化。这是因为在酸性溶液中金属离子不易形成 氧化物,而在碱性溶液中又可能形成可溶性的酸根离子(例如 MO2-2)的缘故。许多阴离子尤其是卤素离子的存在,甚至可以 使已经钝化了的金属重新活化。例如,氯离子的存在可以使不 锈钢出现点蚀现象。活化剂浓度越高,破坏越快。活化剂除氯 外,按其活化能力的大小可排列为如下次序: Cl->Br->I->F-> >OH-> 视条件不同这个次序也是有变化的。 电流密度、温度以及金属表面状态对金属钝化也有显著影响。 例如,当外加阳极电流密度大于致钝电流密度iPP时,可使金属 进入钝化状态。提高阳极电流密度可加速金属钝化,缩短钝化 时间。温度对金属钝化影响也很大,当温度升高时,往往由于 金属阳极致钝电流密度变大及氧在水中溶解度下降,使金属难 于钝化。反之,温度降低,金属容易出现钝化。金属表面状态 如金属表面氧化物能促使金属钝化。又如用氢气处理后的铁, 暴露于空气中使其表面形成氧化膜,再在碱中阳极极化,会立 即出现钝化。若未在空气中暴露,立即在碱中进行阳极极化, 则需经较长时间后才能出现钝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