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
(2)土地制度:由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向 土地私有制发展
井田制:商周土地国有,层层受封,受封者 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
土地私有制:
出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
垄作法,又叫畎亩法,由畎和 亩两部分组成。畎是沟,亩是垄, 畎亩法也就是一种垄作法。这种耕 作法对于土地的利用包括“上田弃 亩,下田弃畎”两种方式。它的特 点是: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 而不种在垄上,这叫做“上田弃 亩”。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 而不种在沟内,这就叫“下田弃 畎”。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 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 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
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请您思考 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
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A、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进步
B、农作物推广、引进
C、经济格局形成、发展 什么是精耕细
D、水利不断发展
作?精耕细作有 何具体表现?
时期 夏商周
生产工 刀耕
具、耕 作技术
火种
进步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 北朝
水流方向
这是一幅航拍照片, “鱼嘴” 使岷江水 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左边的 内江用于灌溉。
都江堰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赢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 议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 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
课堂合作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兴修
时期 水利工程或水利技术 作用
郑国渠 帝、王景
(秦) 治理黄河
茶推 广
开始 南移 筒车
占城稻 经济作物 传入、 推广;玉 推广 米等传入
南移 完成
水力 高转 筒车
风力 水车
战国铁农具
铁犁铧冠
(1951年于河南辉县出 土)
汉代的犁和犁壁
西汉时期的耦犁 (形象图)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甘肃嘉峪关市出土)
犁壁
犁评
犁铲
犁箭
唐朝的曲辕犁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教学目标 简述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揭示古代中国经济发
展规律及特点,感受古代中国物质文明发展的艰 难历程及成果。 二、教学内容 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第1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本课的课程标准:
远古时期 大禹治水
战国时期 都江堰、郑国渠 防御
自然
秦
灵渠
灾害
两汉 井渠法、王景治黄河推动
经济
隋
大运河
发展
筒车
高转筒车
2、生产关系特点பைடு நூலகம்
分 组 讨论
第一组:什么是小农经济?它有哪 些特点? 第二组:小农经济形成与发展的有 利条件和发展不利因素有哪些? 第三组:小农经济会造成怎样的影 响?
第一组:
历史必修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经济成长历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 2、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 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 价与解释。 3、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培养为我国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5、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6、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8、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含义:
小农经济, 以男耕女织为特征、以家庭为基本单 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特点: ①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第二组:
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
①抗御天灾能力薄弱; ②土地兼并、赋役沉重、社会动荡; ③超稳定性易顽固地保持自然经济形态,阻碍社会进 步。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 制度,了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经济文明的历程:
采集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
一、农业形成:
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阅读并归纳
①古代中国农业什么时候形 成? ②哪些材料可以验证这一 结论?
➢农业的起源
你知道“神农”的传说吗?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 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 之利,制耒(lei)耜(si),教民农
铁犁牛 耦犁;耕耙 耕;垄 耧车;耱技 作法 代田法术
隋唐 宋元
明清
曲辕 一年两
犁(定 熟、三 型) 熟
农作物 种植
推广、 引进
“五谷”
西域葡 萄等物 种传入
经济格 局形成、 发展
水利不 大禹 断发展 治水
形成山东、
山龙西门、碣江石南以、南北 北四大经济 平衡
区
芍陂 (楚)、
漕渠、白 渠、龙首
翻车
都江堰、 渠;汉武
汉代代田法
经济格局形成、发展
(一)汉代出现四大区域 1、名称 农业区:山东、山西 欠开发区:江南 农牧混合区:龙门碣石以北 2、特点:多样性;发展不平衡 (二)经济重心南移 1、进程:魏晋南北朝平衡;隋唐开始;南宋完成 2、成因: (1)南方统治者重视; (2)南方相对安定,北方多战乱; (3)北民南迁; (4)政治中心南移影响和外贸发展刺激; (5)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影响 (1)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2)推动祖国疆域不断扩展和维护统一 (3)推动区域文化协调发展
第三组:
小农经济发展的影响
1、积极: (1)生产、生活稳定,易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2)成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
2、消极: (1)脆弱性易造成小农经济破产,社会动荡。 (2)分散性、封闭性、超稳定性组社会分工和商 品经济发展,造成中国专制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 续。
(1)经营模式:由“千耦其耘”的集体协作 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耕。”成为农业的始祖。
——《白虎通》卷二
➢农业的起源
考古发掘:
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已经分别种 植粟、稻。
二、古代农业经济
1、生产力特点
(1)农业构成: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种植构成:南稻北粟 饲养种类:“六畜”
黍 粟
稷 稻
麦 五谷丰登
猪
马
牛
羊
狗
鸡
六畜兴旺
(2)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