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第二章课件

马原第二章课件


实践关系 认识关系
主体
主体客体化 客体主体化
客体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 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 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进”。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无畏的宇宙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认识与实 践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 践的统一
第一节 认识与 实践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 的能动反映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二)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西红柿——“狼桃”
第一只被吃的螃蟹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黄鼠狼是偷鸡的“专家”吗?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二)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心主义先验论
(一) 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实践活动是 以 改造客观世界为目 的、主体与客体之 间通过一定的中介 发生相互作用的过 程。
实践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 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主体
社会 结构
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个人 主体
集体 主体
人类 主体
实践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 向的对象。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恩培多克勒——流射说
德谟克利特——影像说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亚里士多德——蜡块说
洛克——白板说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 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 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 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 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朱熹: “存天理, 灭人欲”
笛卡尔: “天赋观念说”
唯物主义反映论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唯心主义 先验论
从感觉和 思想到物
认识主观自生, 是心灵的创造物
唯物主义 反映论
从物到 感觉思想
认识是主体对客 体的反映映象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 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 论泛指马克思主义以前 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 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 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客体
基本 类型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自然形式 客体
社会形式 客体
精神形式 客体
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 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 方法。
实践 中介
作为人的肢体延长、 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 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 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 物质决定的东西。
坚持从思想、感觉 再到物的认识路线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中国·王阳明
心之良知是谓圣。 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 而已。
王阳明:致良知
慧能
旗动!
风动!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柏拉图: “灵魂回忆说”唯心.doc
舍罕国王:当 然可以……?!
舍 罕 王 赏 麦
一个残废!
有伤风化! 真美!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如果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 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形成形而上学的思 维方法:
唯理论——教条主义
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
经验论——经验主义
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的判定与断明

的思维形式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
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推理
是由已知 合乎规律 地推出未 知的思维
形式。
日本富士通电气公司工人小野,有一次在 路旁发现一张湿淋淋的卫生纸,头脑中一闪 念,便在卫生纸前琢磨、沉思起来。他想, 天晴时卫生纸都是皱的,而被雨水淋湿后自 动展开了。如果利用这个原理,不就可能搞 出自动控制吗?他不顾同伴们的嘲讽,在老 师的辅导下成功地制成了“救纸型自动控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 和特性的反映,是意识与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
硬 甜

知觉是指多种感觉组合成的整体,它能够反 映出对象的具有可感知性质的整体性结构和特征。
一个又甜又硬 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 + 甜 + 硬 + ……
表象是大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和 再现,是曾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那些客观 对象的形象的再现和重组。
有两方面的特点:
反映具有摹写性 反映具有创造性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
从实践到认识
(二)
从认识到实践
(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 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 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 面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 主义认识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 它的严重缺陷:
将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 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 系。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 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 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 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
知觉
表象
理性认识及其形式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 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 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 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念 是对同类 事物共同 的一般特 性和本质 属性的概 括。
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判断是对


事物之间联系
制器”,并获得了国家的发明专利。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 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成为理性认识
曾经猖獗一时的天花病毒
种牛痘,防天花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成为理性认识
班·达依尔: 陛下,我只 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