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6 热处理原理之马氏体转变

06 热处理原理之马氏体转变

最初,将钢经奥氏体化
后快速冷却,抑制其扩
散性分解,在较低温度
第六章
下发生的无扩散型相变 称为马氏体相变。
如今,马氏体相变的含
马氏体转变
义已经十分广泛。 凡是相变的特征属于切
变共格型的相变都称为
马氏体相变,其相变产
物都统称为马氏体。
1
2
硬而脆的马氏体,配以适当回火,使钢件强韧化
Martensite
M—马氏体
7
⑵ 马氏体的异常正方度
c a
= =
a0 a0
+ αρ − βρ
⎫ ⎪ ⎬
c / a = 1 + γρ⎪⎭
新形成马氏体的正方度偏离公式给出的正方度,称 为马氏体异常正方度。
异常高正方度:新形成马氏体的正方度远高于公式 给出的正方度---碳原子发生有序化转变
异常低正方度:新形成马氏体的正方度远低于公式 给出的正方度 ---碳原子不发生有序化转变
{110}α′∥{111}γ; <110> α′∥<112>γ
{110} α′∥{111}γ; <111> α′∥<110>γ K-S
可见,西山关系与K-S关系之间,两者晶面的平行 关系相同,而晶向却有5°16′之差。
16
按西山关系,马氏体在奥氏体中只有4×3=12种 不同的空间取向。
17
③ G-T关系 格伦宁格(Greninger)和特赖恩诺(Troiano)精确测 量了Fe-0.8%C-22%Ni合金奥氏体单晶中的马氏体 与奥氏体之间的位向关系,结果发现K-S关系中的 平行晶面和平行晶向实际上均略有偏差,即 {110} α′∥{111}γ 差 1° <111> α′∥<110>γ 差 2°
27
③ 经两次切变后,再作一些小的调整,使晶面间距 和测得结果相符合。
28
由于没有C原子存在,得到的是铁素体的体心立方 点阵。在有C原子存在的情况下,面心立方点阵改 建为体心立方点的过程基本相同,区别在于两次 切变的切变量都要略小一些,第一次为15°15′, 第二次为9°。
K-S切变模型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给出了由奥氏体 的面心立方点阵改建为马氏体的体心正方点阵的 清晰模型,并能很好反应出新相和母相之间的晶 体学取向关系。
在一个板条群内各板条 的尺寸大致相同,这些 板条呈大致平行且方向 一定的排列。
366Biblioteka ② 晶体学特征惯习面为 (111)γ ,晶体 学 位 向 关 系 符 合 K-S 关 系。
同板条群内,不同位向 束之间的马氏体板条是 以小角度晶界相间的;
而不同板条群之间的马氏 体板条则是以大角度晶界 相间的。
37
5
铁素体的体心 立方点阵
a=b =c α=β=γ=90
马氏体的体心 正方点阵
a=b ≠ c
α=β=γ=90
6
1
马氏体的点阵常数和钢中碳含量的关系也可用下
列公式表示
正方度
c a
= =
a0 a0
+ αρ − βρ
⎫ ⎪ ⎬
c / a = 1 + γρ ⎪⎭
式中: a0为α-Fe的点阵常数 a0 =2.861Å α =0.116 ± 0.002; β =0.113 ± 0.002; γ =0.046 ± 0.001; ρ-马氏体的碳含量(wt.%)
{110} α′∥{111}γ; <111> α′∥<110>γ
14
在 每 个 {111}γ 面 上马氏体可能有6 种不同的取向, 而立方点阵中有4 种{111}γ面。
按K-S关系,马氏体在奥氏体中共有24种不同的 空间取向。
15
② 西山关系 西山在Fe-30%Ni合金单晶中发现,在室温以上形成 的马氏体和奥氏体之间存在K-S关系,而在-70℃以 下形成的马氏体和母相奥氏体之间存在下列位向关 系,即西山关系:
12
2
⑵ 马氏体转变的无扩散性
M转变只有点阵改组而无成分变化,转变时原子做 有规律的整体迁移,每个原子移动的距离不超过一 个原子间距,且原子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
其主要实验证据有:
① 钢中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转变时,仅由面心立方 点阵通过切变改组为体心正方点阵,而无成分的 变化;
② 马氏体转变可以在相当低的温度(甚至在4K)以 极快速度进行。
38
③ 亚结构 亚结构主要是高密度的位错缠结构成的位错胞,位 错密度可高达0.3~0.9×1012/cm2,板条边缘有少量 孪晶。 从亚结构对材料性能而言,孪晶不起主要作用。
⑵ 片状马氏体
常见于淬火态的中碳钢、高碳钢、高Ni的Fe-Ni合金 中,是铁系合金中出现的另一种典型形态的马氏体 组织。
39
① 显微组织
在显微镜 光线照射 下,浮凸 两边呈现 明显的山 阴和山阳.
10
马氏体形成时引起的表面倾动
表面浮凸现象表明,奥氏体中已转变为马氏体的部 分发生了宏观切变而使点阵发生了重组,即马氏体 转变是通过奥氏体均匀切变进行的。
11
马氏体形成时引起的表面倾动
马氏体长大是以切变方式进行的,说明M和A之间的 界面原子是共有的,而且整个相界面是互相牵制 的,上述界面称为共格界面,它是以母相的切变来 维持共格关系的,因此称为第二类共格界面。
M片大小不一,M片间不平 行,互成一定夹角,第一 片M形成时惯穿整个奥氏 体晶粒,后形成的M片逐 渐变小,即M形成时具有 分割奥氏体晶粒的作用。 因此,M片的大小取决于 奥氏体晶粒的大小。
在马氏体片中常能看到明显的中脊,关于中脊的形成 规律目前尚不清楚。
40
41
42
7
② 晶体学特征
惯习面(225)γ时位向关系为K—S关系; 惯习面(259)γ时位向关系为西山关系,可以爆发形 成,马氏体片有明显的中脊。
但是高碳钢的实际惯习面与K-S切变模型得到的惯
习面不同,此外,按K-S模型引起的表面浮凸也与
实测结果相差较大。
29
⑶ G-T模型
格伦宁格和特赖恩诺于1949年提出的另一个两次切 变模型。
① 首先在接近于(259)γ的面 上发生均匀切变,产生整 体的宏观变形,使表面出 现浮凸。 这个阶段的转变产物是复 杂的三棱结构,还不是马 氏体,不过它有一组晶面 间距及原子排列和马氏体 的(112)α面相同。
22
㈠ 贝茵(Bain)模型
早在1942年,Bain就注意到可以把面心立方点阵看 成是轴比为c/a=1.41(即20.5:1)的体心正方点阵。
如果把面心立方点阵沿着Z′轴压缩,沿着X′、Y′轴伸
长,使轴比变为1,则面心立方点阵就可变为体心正
方点阵。
23
Bain 模 型 给 出 了 奥 氏 体的面心立方点阵变 化为马氏体的体心立 方点阵的清淅的模 型,且奥氏体和马氏 体之间的晶体学关系 正好与后来提出的K-S 关系相符。
3
6.1 马氏体的晶体结构和转变特点
㈠ 马氏体的晶体结构 ⑴ 马氏体的晶格类型
奥氏体 面心立方
固溶碳
铁素体 体心立方
马氏体
Fe-C 合 金 的 马氏体是C在 α-Fe中的过 饱和固溶体
4
碳原子在马氏体点阵中的位置
0.500a0
0.707a0
C在α-Fe体心立方点阵中分布的可能位置是晶胞的 各棱边的中央和面心处; 这些位置实际上是由Fe原子构成的扁八面体的间隙
21
6.2 马氏体转变的切变模型
M转变的无扩散性及在低温下仍以很高的速度进行 等事实,都说明在相变过程中点阵的重组是由原 子集体的、有规律的、近程迁移完成的,而无成 份变化。因此,可以把M转变看作为晶体由一种结 构通过切变转变为另一种结构过程。
人们为了认识马氏体转变时晶体结构的变化过 程,以揭示相变的物理本质,至今已经提出了不 少模型,其中主要有Bain模型、K-S模型和G-T模 型。
G-T模型能很好地解释马氏体转变的点阵改组、宏观 变形、位向关系及亚结构的变化。 但不能解释惯习面不应变不转动,也不能解释碳钢 (<1.40%C)的位向关系。
32
6.3 马氏体的组织形态 ㈠ 马氏体的形态
研究表明,马氏体的组织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马氏体的形态
板条状M
其它类型M
片状M
蝶状M 薄板状M 薄片状M
由于一般钢材的Mf都低于室温,因此,在生产中常 为了获得更多的M而采用深冷处理工艺。
20
⑸ 马氏体转变的可逆性 冷却时奥氏体通过马氏体相变机制可以转变为马 氏体,同样,重新加热时马氏体可以通过逆向马 氏体相变机制转变为奥氏体,即马氏体相变具有 可逆性。 与Ms~Mf相对应,逆相变有As~Af分别表示逆转变 的开始和终了温度。
8
㈡ 马氏体转变的主要特点
⑴ 马氏体转变的切变共格和表面浮凸现象 ⑵ 马氏体转变的无扩散性 ⑶ 马氏体转变具有特定的位向关系和惯习面 ⑷ 马氏体转变的不完全性 ⑸ 马氏体转变的可逆性
9
⑴ 马氏体转变的切变共格和表面浮凸现象 在预先抛光的试样表面上,马氏体转变时在马氏体形 成的地方出现宏观倾斜隆起,呈现表面浮凸现象。
其中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最为常见。
33
⑴ 板条状马氏体 板条M是低碳钢,中碳钢,马氏体时效钢,不锈钢 等铁系合金中形成的一种典型的马氏体组织。
它是由许多成群 的、相互平行排列 的板条所组成,故 称为板条M。
34
对某些钢,因板条不易浸蚀显现出来而往往呈块
状,所以有时也称为块状M,又因为这种M的亚结构
③ 亚结构
片状马氏体的主要亚结构是孪晶,这是片状马氏体 的重要特征。
孪晶的间距大约为50Å,一般不扩展到马氏体片的
边界上,在马氏体片的边缘则为复杂的位错组列。
30
5
② 在(112)α面的[111-]α方向发生12°~13°的第二 次切变,这次切变限制在三棱点阵范围内,并且 是宏观不均匀切变(均匀范围只有18个原子层)。 对于第一次切变所形成的浮凸也没有可见的影 响。经第二次切变后,点阵转变成体心立方点 阵,取向和马氏体一样,晶面间距也差不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