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高考·新思路】2020年浙江省高三语文名校资源优化卷(九)

【新高考·新思路】2020年浙江省高三语文名校资源优化卷(九)

浙江省“新高考·新思维”名校资源优化卷语文(九)命题学校:镇海中学考生注意: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间拳界乱相丛生,在宣传上把太极拳无限神化,不仅可隔山打牛、凌空发力,而且“包治百病”,结果太极拳被搞得乌烟瘴.(zhàng)气,大大小小的“嘴把式”出乖露.(lòu)丑。

B.汇成大海,才会波涛汹涌,因循守旧就会变成臭泥淖.(nào),传统文化应该翻出新的浪花,绝不能高高在上,甚至成为一些小团伙自吹自擂.(lěi)、排斥异己、欺世盗名的道具。

C.清江古河床就是《九州缥缈录》的取景地之一,未被大肆开发,周围也少有人家。

青色的苔藓.(xiǎn)爬满绝壁,欢腾的瀑布在山润奔蹿,原始森林里的薄.(báo)雾让徒步多了一些冒险的味道。

D.刊刻出版业的兴.(xāng)起给古代小说的传播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书坊.(fāng)及书坊主的介入使小说呈现明显的商品特性,市场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小说的题材选择和创作倾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甲]从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再到大众媒介(电视、电影),每次媒介的转变,必然会引起文学审美形态的变化。

电子媒介时代,文学审美形态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文学欣赏由原来的“读”书到“看”图像。

在图像生产技术不发达的古典时代,审美主要以文字为主,人们更多的是通过阅读来进行审美。

随着电视、电影,乃至..取代“读”,成为大众的主要审美形态。

[乙]图像取..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看”逐步代文字成为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图像对语言进行了猛烈的攻击”。

作为“看”取代“读”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各种文学名著翻拍成影视作品。

[丙]《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不只....。

阅读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走进人们的生活,而且是一拍再拍,各种版本层出不穷而电视或者电影却以画面来取代人们的思维过程,因此,“看”比“读”更加易于让人接受。

从这一个层面上来说,“看”有利于文学的传播。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乃至B.逐步C.不只D.层出不穷3.文段中划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现在,我们终于可以从韩森提供的所有素材中发现一些她所没有发掘的“新史”,围绕丝绸为中心展开的大宗贸易的确没有被显而易见的文献记录。

B.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我们要学习各个国家的长处,就是和自己民族政见不一致的国家也应该对话与沟通,增进了解,学习其长处。

C.在宣传保健品时,很多宣传人员会偷换概念,把孩子是否让老人购买保健品或给予经费支持当做“检验孩子是否孝顺”的标准。

D.大量外出务工人员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但也因多种复杂的现实原因,形成了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这种现象短时期内恐怕难以消除。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分)《三国志》有言曰:“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

不同历史和国情,_______①,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

________②,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6.看下面这幅图片,请结合画面内容,适当加以想象,对画面进行准确、生动的描写。

要求:使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手法,不超过120个宇。

(5分)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林纾不通外语,而翻译外国小说百十余部。

《黑奴吁天录》等译作,不“信”而“达”且“雅”,堪称“美而不忠”的译林典范。

钱钟书发现,林纾在翻译时,“碰见他心目中认为是原作的弱笔或败笔,不免手痒难熬”,“这里补充一下,那里润饰一下”。

在评价林纾的翻译时,钱钟书说,“在各国翻译史里,尤其在早期,都找得着可和林舒纾作伴的人。

”严复精通外文,但在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论文》时,不仅删削了赫胥黎对社会进化论背景下伦理衰微的担忧,还大肆渲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论的要义,以唤醒中国民众救亡图存的意识。

这些有意为之、为我所用造成的“误译”,成为了晚清译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可以称之为“林译”现象。

从翻译目的论来看,受众是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林纾等人的翻译,从“信”的角度来看,自然是不诚实的表现,但从翻译的目的论来衡量,却无疑是成功的。

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也存在着类似的“林译”现象。

以美国最优秀的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家葛浩文为例。

葛氏将“对得起读者,而不是作者”作为译者的首要责任,他的翻译并不是“忠诚地搬运”。

例如,葛浩文将莫言的非线性叙事更多地改成了按时间顺序叙事,把美国读者不熟悉的一些中国的国情、人情、风情等转化成他们更容易理解的美式风味。

国内的英语翻译界和当代文学批评界一般从意识形态、赞助人或审美观念等维度来批评中国文学英译过程中被删改、重写等行为,并对这些行为背后所反映出的英语“做慢”的霸权地位感到义愤。

但如果我们腾挪一下观察的角度,将这些“林译”现象置于中国当代文学刚刚开始跨国旅行却远未深入人心的现实背景,我们考察的出发点可能不再主要是传统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而是传播的效果了。

即以西方读者的接受习惯为首要考虑,竭尽全力让中国文学通过翻译走近西方读者,从而走入西方主流文化,让西方读者首先了解我们的文化常规与思维方式,然后才谈到影响和改变西方文学创作模式等后续问题。

唐代的贾公彦对翻译下过一个定义:“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这个定义揭示了翻译的本质目标,不是“忠实”,而是“理解”,是促进跨文化的交流与交际。

从这个意义上说,锱铢必较地核对译文与原文是否一一对应的“忠实”,显得没有多大意义。

(选自郭建玲《中国当代文学英译中的“林译”现象》,有删节)7.下列对“林译”现象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林译”现象是指在译界出现的那些有意为之、为我所用造成的“误译”现象。

B.“林译”现象存在于各国的翻译史里,尤其是在各国早期翻译文学刚开始时。

C.“林译”现象契合“翻译目的论”,即受众决定翻译目的,翻译指向一定受众。

D.“林译”现象的较多存在,表明翻译过程往往包含着译者的理解、目的与再创造。

8.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与严复不一样是,林好对原著的不“忠实”,主要是因为他不通外语而造成的。

B.林译小说尽管有误译,违背了“信”的原则,但在“达”与“雅”上堪称典范。

C.举葛浩文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当代文学翻译也存在有意为之的“误译”现象。

D.批评界认为,中国文学英译过程中被删改的行为反映着英语“傲慢”的霸权地位。

9.作者是如何看待中国当代文学英译中的“林译”现象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忆白石老人艾青①1949年我进北京城不久,就打听白石老人的情况,知道他还健在,我就想看望这位老画家。

我约了沙可夫和江丰两个同志,由李可染同志陪同去看他,他住在西城跨车胡同十三号。

②当时,我们三个人都是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的文化接管委员,穿的是军装,臂上带臂章,三个人去看他,难免要使老人感到奇怪。

经李可染介绍,他接待了我们。

我马上向前说:“我在十八岁的时候,看了老先生的四张册页,印象很深,多年都没有机会见到你,今天特意来拜访。

”③他问:“你在哪儿看到我的画?”④我说:“1928年,已经二十一年了,在杭州西湖艺术院。

”⑤这样他才知道来访者是艺术界的人,亲近多了,马上叫护士研墨,带上袖子,拿出几张纸给我们画画。

他送了我们三个人每人一张水墨画,两尺琴条。

给我画的是四只虾,半透明的,上画有两条小鱼。

题款:“艾青先生雅正八十九岁白石”,印章“白石翁”,另一方“吾所能者乐事”。

我们真高兴,带着感激的心情和他告别了。

⑥老人木工出身,学雕花,后来学画。

⑦我在上海朵云轩买了一张他画的一片小松林,二尺的水墨画,我拿到和平书店给许麟庐看,许以为是假的,我要他一同到白石老人家,挂起来给白石老人看。

我说:“这画是我从上海买的,他说是假的,我说是真的,你看看……”他看了之后说:“这个画人家画不出来的。

”署名齐白石,印章是“白石翁”。

⑧我曾多次陪外宾去访问他,有一次,他很不高兴,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外宾看了他的画没有称赞他。

我说:“他称赞了,你听不懂。

”他说他要的是外宾伸出大拇指来。

他多天真!⑨他九十三岁时,国务院给他做寿,拍了电影,他和周恩来总理照了相,他很高兴。

第二天画了几张画作为答谢的礼物,用红纸签署,亲自送到几个有关的人家里。

⑩一天,我收到他给毛主席刻的两方印子,阴文阳文①都是毛泽东(他不知毛主席的号叫润之)。

我把印子请毛主席的秘书转交。

毛主席为报答宴请他一次,由郭沫若作陪。

⑪我有几次去看他,都是李可染陪着,这一次听说他搬到一个女弟子家一—是一个起义的将领家。

他见到李可染忽然问:“你贵姓?”李可染马上知道他不高兴了,就说:“我最近忙,没有来看老师。

”他转身对我说:“艾青先生,解放初期,承蒙不弃,以为我是能画几笔的……”李可染马上说:“艾先生最近出国,没有来看老师。

”他才平息了怨怒。

⑫不久,他就搬回跨车胡同十二号了。

⑬我想要他画一张他没有画过的画,我说:“你给我画一张册页,从来没有画过的画。

”他欣然答应,护士安排好了,他走到画案旁边画了一张水墨画:一只青蛙往水里跳的时候,一条后腿被草绊住了,青蛙前面有三个蝌蚪在游动,更显示青蛙挣不脱去的焦急。

他很高兴地说:“这个,我从来没有画过。

”我也很高兴。

他问我题什么款。

我说:“你就题吧,我是你的学生。

”他题:“青也吾弟小兄球时同在京华深究画法九十三岁时记齐白石”⑭一天,我在伦池斋看见了一本册页,册页的第一张是白石老人画的:一个盘子放满了樱桃,有五颗落在盘子下面,盘子在一个小木架子上。

我想买这张画。

店主人说:“要买就整本买。

”我看不上别的画,光要这一张,他把价抬得高高的,我没有买;马上跑到白石老人家,对他说:“我刚才看了伦池斋你画的樱桃,真好。

”他问:“是怎样的?”我就把画给他说了,他马上说:“我给你画一张。

”他在一张两尺的琴条上画起来,但是颜色没有伦池斋的那么鲜艳,他说:“西洋红没有了。

”⑮画完了,他写了两句诗,字很大:“若教点上佳人口,言事言情总断魂”⑯他显然是衰老了,我请他到曲园吃了饭,用车子送他回到跨车胡同,然后跑到伦池斋,把那张册页高价买来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