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总结

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总结

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小结1 前言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是猪排泄的粪尿通过锯末、稻壳等垫料吸附并经微生物降解,从而控制粪污直接排出场外,大大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日本开展现代微生物技术研究、优化菌种及组合,发展垫料微生态平衡繁殖技术,并注入新的科技,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规范。

1999年在鹿儿岛大学农学部附属农场召开了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观摩会,1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和农户参加了会议。

从此,发酵床养猪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2006年省畜牧兽医局从福建引进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在南昌县进行了试点,并逐步在全省推广,近几年取得了较大进展。

2009年5月省农业厅把生物发酵床养猪作为畜禽清洁生产一项主推技术。

2010年7月省畜牧兽医局下发《关于开展发酵床养猪技术示范与推广的通知》,要求全省进一步开展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示范,加快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推广普及。

目前,全省运用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养猪场200多家,生物发酵床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养猪规模超过50万头,其中遂川嘉裕牧业有限公司、江西五丰牧业有限公司、全南现代牧业有限公司、江西中宝农业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大型养猪企业和定南县农业局在栏舍设计、菌种分离、管理技术等方面有许多创新。

2010年9月,委托省养猪行业协会,召开了全省生物发酵床养猪经验交流会,总结生物发酵床养猪的经验,分析生物发酵床养猪存在的问题,研究在适应范围内大力推广的方案。

2 生物发酵床养猪的特点及适用范围2.1 特点从我省推广应用的情况看,生物发酵床养猪有以下特点:2.1.1 利用微生物发酵降解粪尿,不需要建设粪污处理设施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不同于一般的规模养猪,猪粪、尿可长期留存猪舍内,不向外排放,不向周围流淌,靠着拌入垫料中的芽孢菌、酵母菌、乳酸菌、光合菌等微生物的分解、转化,实现了粪污无害化前置处理,变双环节投入为单一环节投入。

一般规模养猪是“养猪生产”后再进行“粪污处理”,而生物发酵床养猪很好地将“粪污处理”前移到“养猪生产”环节一次解决,减少了粪污的排放,不需要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工程。

2.1.2 有效减少有害气体浓度,改善空气质量猪粪尿通过芽孢菌、酵母菌、乳酸菌等有益微生物的分解、氧化,将其中的氨、吲哚、硫化氢等有害物质通过氨基氧化酶、氨基转移酶及分解硫化物的酶转化成水、二氧化碳等无毒无臭的物质,从而降低了粪便中的有害气体浓度。

同时,大量有益菌,可有效转化肠内的游离氨(胺)水平,分解细菌毒素,降低有害物质在动物体内的积累。

再加上生物发酵床猪舍独特的自由开闭式通风设计,猪场内外四季臭味明显减少,空气质量显著改善。

2.1.3 免去冲栏管理环节,大量节省水资源不需要使用水去冲刷栏舍,只需提供猪的饮用水,用水量大幅降低,比一般栏舍用水量下降80%左右,节约资源。

2.1.4 有益微生物为优势菌群,增强猪的抗病能力生物发酵床养猪垫料中拌入芽孢菌(如纳豆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乳酸菌(如双歧杆菌、粪肠球菌、嗜乳乳杆菌、乳酸乳杆菌等)、酵母菌、光合菌等有益微生物,配合饲料、饮水也拌入上述有益微生物,全南现代牧业还利用某些菌种培养液PH 3~4的酸性特点作为消毒剂喷洒在栏舍周围。

这些有益微生物进入猪胃肠道内,促进营养物质吸收,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减少、控制疫病的目的。

2.1.5 有效控制药物残留,提高了猪肉安全性生物发酵床养猪,使用化学灭菌剂消毒仅限于食槽、走道及猪舍周围,而垫料区禁用消毒剂喷洒消毒,而且在日粮中限制使用抗生素,能有效控制药物残留,从而提高了猪肉的安全性。

2.1.6 饲养环境舒适,符合动物福利原则动物福利的目标是维持动物康乐,生理健康、心理愉悦是动物福利的标志。

生物发酵床养猪吸收了传统养猪的优点,相比规模养猪的限位饲养,发酵床养猪一般是中栏群养,几十头猪生活在松软的发酵床上,粪尿被垫料中的有益菌降解,圈舍空气清新,无恶臭,蝇蛆较少。

发酵床圈栏空间较大,每头育肥猪活动面积在1.5 m2以上。

柔软的发酵床面充分满足猪只翻拱的特性,恢复猪的自然习性,恢复了拱食和沙浴的生物习性,应激减少,抗病力增强。

这些措施充分保障了动物福利,猪生长健康快乐。

2.2 适用范围2.2.1 生物发酵床养猪适用地区生物发酵床养猪的猪粪尿可以长期留存猪舍内靠微生物降解,几年后集中一次予以清理,不会向周围流淌,因此不需建设粪污处理设施,也不需要大片农田消纳沼液。

但是垫料反复使用,铜、锌等重金属元素蓄积浓度相对较高,垫料作为资源利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长期、大量用作农作物的肥料,比较适合用于花草、苗木种植。

因此,生物发酵床养猪比较适合于平原地区或养猪密度很高的地区,一些养猪场占地有限,没有条件建设粪污处理设施,或者沼液无处消纳的地方,生物发酵床养猪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2.2.2 生物发酵床养猪适用猪群我省多数养猪场仅局限于保育、育成、育肥阶段。

但也有的场,从种公猪、妊娠母猪、分娩母猪、保育猪、育成猪、育肥猪等全过程均在生物发酵床上饲养。

目前,提倡适用于保育、育成、育肥、后备母猪,妊娠母猪、分娩母猪和种公猪不提倡在生物发酵床上饲养,因为妊娠母猪后期肚皮鼓胀,体重剧增,肚皮与垫料层接触紧密,容易引发皮炎和过敏反应。

母猪分娩期间,垫料等杂物造成乳猪的脐带伤口及小猪阉割后的伤口发炎;哺乳母猪的乳头也应尽量避免接触垫料,以免引发乳房炎症。

种公猪宜单栏饲养,应给予更优越的降温、换气、卫生条件,因此最好不采用生物发酵床饲养。

3 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要求3.1 菌种发酵床菌种的选择好坏决定发酵床养猪的成败。

菌种的配比、有效活菌含量、活性以及适应性等方面直接决定了生物发酵床的效果及使用年限。

菌种一般由几种菌组合而成,包含分解蛋白的丝状真菌、降氮除臭的芽孢杆菌、固定碳素的光合细菌、抑制病害的放线菌、分解糖类的酵母菌、在嫌气状态下有效分解的乳酸菌等。

选择菌种的代次越低越好,菌种代次越高,其传代次数越多,产生变异的机率就越高,发生退化的概率越多,分解除臭的能力就越差。

这也是发酵床要定期补充菌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我省使用的菌种来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引用日本洛东酵素,我省大部分养猪场在使用。

第二类为国内的益生素(微生态制剂)。

第三类是养猪场自行采集、提纯复壮、增殖培养的菌种,如全南现代牧业、江西中宝农业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大型养猪企业。

选择自行培养土著菌作为菌种来源,受技术制约,应谨慎应用。

3.2 栏舍建筑3.2.1 栏舍建造要求发酵床猪舍可在原猪舍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或新建,一般要求猪舍东西走向坐北朝南,为自由开闭的敞开式,通常猪舍屋檐高3.0 m,屋脊高4.5 m,屋面朝南面的中部设有天窗,南北墙底部有通风口,形成空气对流,利于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和湿度,太阳光可以通过天窗,采光充分,这样可使猪舍内部的微生物更适宜地生长繁殖,利于发酵。

北侧建自动给料食槽,南侧建自动引水器。

具体技术要求:3.2.1.1 发酵床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床,中间不应该有隔墙,发酵床越大便于机械操作,发酵效果越好。

可根据猪的日龄和养猪数量不同,在床面上设计桩子,用来挂靠移动栅栏,这样可根据猪的多少随时移动栅栏,形成大小随意的栅栏舍。

根据各地的实践,猪舍单栏以中栏为宜,面积控制在60-80 m2,便于垫料的日常养护。

3.2.1.2 发酵床垫料面积应为栏舍面积的70 %左右,余下面积应作硬化处理,成为硬地饲喂台和走道,供生猪采食、饮水或盛夏高温的休息场所和人行走道。

3.2.1.3 垫料高度以60-90 cm为宜,保育猪可适当垫低,育肥猪适当垫高,夏季适当垫低,冬季适当垫高。

注意垫料区与饲喂台衔接处不可锋利。

3.2.1.4 垫料进出口的设计要满足进料和清床时操作便利。

3.2.1.5 加湿装置应保证后期垫料养护加菌时能共用。

3.2.1.6 饮水装置的安装设置,必须满足滴漏跑冒和饮水外溅时以不浸湿发酵床垫料为原则,通常保育猪栏设置饮水台与饲喂台合用,饮水台下设导水管,能将滴水及时排出;育成猪、育肥猪水嘴可设置在栏舍外侧,滴水直接排入外面排水沟。

3.2.1.7 发酵床底部一般不做硬化处理,可以节省投资,而且自然土层与垫料接触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垫料发酵提供了土著菌种。

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则底部必须硬化,防止垫料底部发霉。

3.2.2 生物发酵床猪舍的建造模式3.2.2.1 地下式:就是将垫料槽构建在地平面以下,槽深60-90 cm(保育猪60 cm左右,育成猪90 cm左右),新猪场建设时可仿地上槽模式,一次性开挖一地下长槽,再由铁栅栏分隔成若干单元。

原猪舍改造时,适宜在原圈栏开挖坑槽。

地下式生物发酵床适用于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区。

我省的生物发酵床猪舍大部分采用的地下式。

其优点是造价低,冬季保温性能好;缺点是透气性稍差,无法留通气孔,发酵床日常养护频繁。

3.2.2.1 地上式:就是将垫料槽建在地面上,垫料槽底部与猪舍外地面持平或略高,硬地饲喂台及走道须垫高60-90 cm(保育猪60 cm左右,育成猪90 cm左右),并视养殖需要中间由铁栅栏分隔成若干圈栏,以防止串栏。

地上式生物发酵床适用于江、河、湖等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屋檐较高的常规养猪场的改造。

其优点是保持猪舍干燥,特别是能防止高地下水位地区雨季返潮;缺点是冬季保温效果差,造价稍高。

3.2.3 生物发酵床猪舍通风设计生物发酵床猪舍要求通风设施完善,猪舍四面通透,安装卷帘、遮阳网,南方夏季高温时采用水帘降温、负压通风。

如有条件的,可以建造通风降温条件更好的栏舍,如遂川嘉裕牧业开发有限公司设计建筑的负压通风生物发酵床猪舍,试用3年,效果很好。

图1 生物发酵床猪舍平面图图2 饲喂台腰墙进风孔示意图3 南面墙体进风孔示意图4生物发酵床猪舍剖面图图5 风洞喷水装置图6 地面剖面图图7 负压通风生物发酵床猪舍立体图3.3 垫料的制作3.3.1 原料选择应选择供碳能力强、供碳均衡持久以及通透性、吸附性好的材料作为主要原料,如锯末(要求未作防腐处理,不霉变)、稻壳、秸秆粉(均要求不霉变)等;同时为确保生物发酵的进程及效果,应选择一些原料作为辅助原料,常用的有泥土、米糠、麦麸、磷酸氢钙、食盐、红糖或糖蜜等。

3.3.2 垫料配比锯末吸附能力和抗分解能力强,可以延长垫料的使用年限。

一般锯末和稻壳各占50%或6:4,还可以根据当地情况,适当配比秸秆粉、花生壳、玉米芯等其它原料。

通过预处理,达到合适的粒度、C/N、C/P、pH、水分后,堆积发酵,初步完成无害化、稳定化生化反应过程,有益微生物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方可作为发酵床垫料。

3.3.3 制作方法将锯末、稻壳等主要原料按比例混合在一起,还要加一定量的米糠(2-3 kg/m3),将菌种活化后,与发酵剂等一起均匀撒在表面,充分拌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