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

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


在我国大多数的养猪企业,猪舍建筑的方向多为南北面向,主要是受到我们人类 住宅座向的影响,因我国地理位置所处,阳光非垂直照射下来,而呈偏南方向照 射,所以都认为从早上到今晚室内都可以接收到阳光的照射,再加上我国传统文 化的影响,认为座北朝南住宅附合风水学说,是帝王将相之住宅,在风水学说的观 点上南为阳,北为阴,住宅座向是结合阴阳相宜的说法而建,但是在我们的养猪场 建设方面,应该完全避开这种传统的建筑格局,充分考虑猪群生长所需,尽可能的 让猪舍内部有足够多的采光面积与光照时间,让猪舍内的猪都能够有接收阳光的 权力。 大家都认为南北面向的猪舍一天所有的光照时间都可以利用,但是大家可以 仔细观察一下,实际上猪舍有限的檐高与跨度已经限制了舍内的采光面积,靠南 面栏位里的猪在都能充分照射到阳光,而靠北面栏位的猪却一生都只能眼巴巴的 看着南方的猪晒太阳了。我们人类在需要时阳光可以随时离开房屋到任何一个地 方晒太阳,而目前规模化场里的猪却不能。可以说所有的养猪专家们都建议种公 猪要定期的放出外边晒晒太阳,认为有助于公猪的身体健康和繁殖机能,可以提 高公猪的生产性能。在农业生产中,阳光更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万物生长靠太阳, 谁都知道的道理。在以往的猪舍建筑时,因猪舍的建筑多为单列式,跨度较小, 舍内的采光比例相对还可以,猪群基本上都可以接收到阳光照射,但是,随着养 猪行业的工厂化到来,因考虑到管理及建筑使用率,猪舍建筑多以大跨度为主, 目前的猪至少也都达到8米以上的跨度,如果还按传统的南北面向,猪舍内的采光 面积相对比例已经很小,饲养在南面栏里的猪群可以接收到阳光,而饲养在北边 的猪群几乎终生都没有沐浴阳光的权力了。
(5)猪粪的处理猪习惯于在固定的地方排泄,如果粪便成堆,应及时将粪便铲翻到无 粪便处。应采取一定的饲喂方案和采食、饮水分开的猪舍结构设计,充分利用猪在 运动中的踩踏和拱翻习性,自行完成粪便的翻埋工作。如果需用有机肥时,可以挖 出约20厘米深的腐熟好的部分,然后按照顺序添加新的有机垫料。 (6)猪的饲养管理在发酵床养猪技术中,猪的饲养阶段和日粮的养分含量均按照 我国瘦肉型猪饲养标准确定不变,日粮配合应选择常用的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 矿物质、维生素饲料和营养性的添加剂饲料。饲料喂量应控制在正常采食量的80%, 即喂八成饱。从小猪开始就供给其充分的青、粗饲料并实行限制饲喂。有了健康的 肠胃和丰富的肠内微生物,猪的消化吸收力强,排出的粪便臭味少。 猪的饲养密度根据发酵床的微生物状态以及猪粪便的发酵程度而定。单位面积 饲养猪的头数过多,猪产生的粪便就多,床内微生物的发酵状态就会降低,不能迅 速降解、消化猪的粪尿。一般体重30公斤以上的生长育肥猪夏季1.5平方米/头,冬 季2平方米/头,小猪可适当增加密度。同批饲养的猪体重应整齐一致,体重相差控 制在4公斤的范围内,以便于饲养管理。 饲料中不得添加抗生素饲料,不得使用高剂量铜、锌等微量元素添加剂,否则, 粪便中残留的抗生素等会对发酵床中的微生物菌群产生不利影响。
发酵池的深度与猪的粪便发酵分解量有关,根据猪饲养阶段的不同而异。一 般来说,保育猪发酵池的深度约60~80厘米:中大猪发酵池的深度约80~100 厘米。发酵池内四周用砖砌起,砖墙上用水泥抹面,发酵池底部为自然土地面。 根据土著菌的发酵特点,发酵床的有机垫料可以采用当地来源广泛的农副 产品,例如玉米秸秆、麦秸、玉米棒、玉米棒皮、食用菌渣等等,也可使用一 部分树木间伐和修剪下来的木枝等垫底,将90%的有机垫料、10%的土、 0.3%的天然盐、每平方米2公斤的土著微生物原种等按比例分层加入发酵床内, 调整水分至60%~65%,并且每层喷洒由天惠绿汁、乳酸菌、鲜鱼氨基酸等原 液配制的500倍稀释液。以100平方米发酵床计算,需要有机垫料15000公斤、 生土1500公斤、天然盐48公斤、土著微生物原种200公斤(含母种5公斤)、活 性营养液(天惠绿汁、乳酸菌、鲜鱼氨基酸等)原液各8公斤。 发酵床填满后即可放入猪饲养,经2~3个月后,床面成为自然腐熟状态, 中部层形成白色的菌体,其温度可达40~50℃。
虽然该技术可以抵抗病菌对猪的侵袭,增强猪的抗病力,但是发酵床的温、湿 度是寄生虫的最佳生存环境,发酵床一旦被寄生虫污染,很难清除。因此,驱 除猪体内外的寄生虫是发酵床养猪技术中的重要环节,生猪入圈前一定要事先 驱除体内外的寄生虫。 对于猪的传染病的防治应按照正常防疫程序进行,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定期进行猪瘟、猪肺疫、猪副伤寒、口蹄疫等疾病的免疫工作。应预留出病猪 的隔离治疗间,对发病猪进行必要的隔离治疗。
㈡发酵床的设计与建造 发酵床可分为地上式、地下式和半地下式三种。地上式发酵床的垫料层位 于地平面以上,适用于我国南方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优点是猪栏高出地面, 雨水不容易溅到垫料上,地面水不易流到垫料内,通风效果好。缺点是由于床 面高于地面,过道有一定的坡度,运送饲料上坡下坡不方便,而且在北方地区 冬季寒冷条件下对发酵床的保温有一定的影响。 地下式发酵床的垫料层位于地平面以下,床面与地面持平,适用于我国北 方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区。优点是猪舍高度较低,造价相对低,各猪舍的间距相 对较小,猪场土地利用率较高。由于床面于地面持平,猪转群以及运送饲料方 便。由于发酵池位于地下,有利于发酵床的冬季保暖。缺点是土方量较大。 半地下式发酵床适用于地下水位线适中的大部分地区,此种方法可将地下 部分取出的土作为猪舍走廊、过道、平台等需要填满垫起的地上部分用土,因 而减少了运土的劳动,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由于发酵床面的提高,使得通 风窗的底部也随之提高,避免了夏季雨水溅入发酵床的可能,同时也降低了进 入猪舍过道的坡度,便于运送饲料。
将食槽和水槽分设于猪栏的两端,采食与饮水分开,创造条件让猪在采食和 饮水过程中不断往返于食槽与饮水器之间,加强猪的运动,这样既锻炼了猪 的体质健康,又使得猪在不断运动过程中,将粪尿踩踏入发酵床内,利于发 酵,减少人的劳动,让猪自己管理自己。 猪栏北侧沿着栏杆下面建成东西走向的食槽或设自动料槽供猪只采食。 南侧猪栏两栏接合部安装自动饮水器,每栏设2个,距床面30~40厘米,下 设集水槽,将水向外引出,流入东西走向的水沟内,以防止猪饮水时漏下的 水弄湿床面,流进发酵池;水沟有一定的斜度,由东西两侧流向猪舍中间, 在此处向墙外引出一个排水管,使水排向舍外的渗水井。 单列式猪舍北侧设计成通长的过道,宽约1.2米:过道内侧与发酵池之 间留出1.2米水泥硬床面,为猪创造一个在夏季炎热季节里可以倒卧散热的 休息环境。南侧发酵池与南墙之间留出0.5米左右过道,以方便排水沟的设 计,同时还可避免夏季雨水由窗户直接流入发酵床。
㈢饲养管理措施 (1)湿度管理经常检查猪舍垫料湿度,一年四季保证空气流通,促进水分的蒸发, 应经常测量水分,中心发酵层含水量一般控制在65%左右,水分过多时可打开通风 口,利用空气流动调节湿度。检查垫料水分时,可用手抓起垫料攥紧,如果感觉潮 湿但没有水分出未,松开后即散,可判断为40%~50%的水分;如果感觉到手握成 团,松开后抖动即散,指缝间有水但未流出,可以判断为60%~65%;如果攥紧垫 料有水从指缝滴下,则说明水分含量为70%~80%。 发酵床面不能过于干燥,应根据床面干燥程度,定期向发酵床喷洒营养活性剂 溶液,以提高土著微生物菌群的活性。营养活性剂溶液是指天惠绿汁、乳酸菌、鲜 鱼氨基酸、汉方营养剂等稀释成1/500浓度溶液,在夏季酌情喷洒。冬季应减少和 降低发酵床的湿度。(2)保持发酵床面的高度发酵床使用一段时间后,床面会自行下 沉,应保持床面与池面的高度差不超过15~20厘米。如果超过这一高度,则需往发 酵床内补充垫圈料,并补充土著微生物、生土、盐、营养剂和水等。(3)严防饮水等 的漏入应严格防止饮水和雨水漏入发酵床内,如发生类似情况,及时处理,防止床 内垫料泡水腐烂。(4)时时检查垫料状况每天检查发酵床垫料情况,当发酵床面的有 机垫料被猪踩踏变硬时,应当以20~30厘米深度翻松床面,并且用天惠绿汁、乳酸 菌、鲜鱼氨基酸等各500倍稀释液混合后均匀喷洒于圈底。同时,在饲养过程中,发 酵床内严禁使用化学药品和消毒药物,以防影响土著微生物的活性。如需对猪舍消 毒,可将猪赶出猪舍,用塑料布将发酵床封严后进行。
由于发酵床养猪技术有其特殊性,因此猪舍要有一定的跨度和有一定的举架高度, 以便创造适宜微生物生长的良好环境和利于舍内气体充分交换的空间。猪舍的跨度 一般不低于8米,通常设计成9~12米。猪舍的举架高度以发酵池面计不低于2.5米。 猪舍长度因地制宜。一般来说,猪舍建筑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 猪舍的北墙设计成“品”字型低开与中开两层通风窗。低开通风窗的下檐距过 道地面的高度与食槽的高度一致,每栏2个,呈低而宽的矩形。中开窗为每栏一个, 呈窄而高的立窗,每栏一个。这种低开窗在夏季可以表现出良好的通风效果,在冬 季则封闭之以利保温。冬季必要时可打开中开通风窗换气。 猪舍南侧墙上的窗户尽量设计成大窗户,以便通风和采光。窗户下檐高于发酵 池面20厘米左右,以发挥良好的通风作用。上檐尽量高举,以增大透光角度,利于 采光。南侧墙如果设计成塑料大棚式,则通风、采光效果更佳,但应注意夏季的遮 光和冬季的保温。 猪舍设计成单列式猪床,每间猪栏东西宽度在3.5~4米之间,每间猪栏面积约 为25~28平方米,每栏猪群数量不超过25头为宜。猪栏高度在50~80厘米之间。 位于发酵池中间的南北向隔栏应深入床下一定深度,防止猪拱洞发酵床养猪技术 发酵床养猪技术主要有三部分内容。一是猪舍的地上部分,包括猪舍的类 型、屋顶、墙、窗的设计与建造,以及猪舍内部结构及设施的设计与建造;二 是发酵床的设计与建造;三是发酵床、猪舍各部设施以及猪的饲养管理。 ㈠猪舍地上部分的设计与建造 北方地区发酵床养猪猪舍的类型宜采用半钟楼型屋顶、四面墙体或三面墙 体加一面塑料大棚式设计。 半钟楼式屋顶设计,即在猪舍的顶端纵轴南向设计一排立式通风窗。由于 阳光的照射以及发酵床的温度,猪舍内部空气受热膨胀,比重变小,从顶部立 式通风窗流出,底部南北两侧低开的通风口吹进凉爽的风上移。如此循环往复, 形成了舍内良好的空气对流现象,舍内空气得以有效交换。良好的通风使得发 酵床内的水分蒸发,圈底则保持疏松柔软状态。发酵床面的上升气流带走了猪 床表面的水分,使得与猪体接触的床面湿度降低,给猪创造了适宜的生活环境。 在冬季,虽然舍外的低温和寒风使得北墙的通风窗不能打开,但是,由于采取 了屋顶通风立窗的设计以及对发酵床湿度和菌种活性的有效调控,可以有效降 低舍内湿度以及排除污浊气体,必要时可打开北侧中层通风窗,以确保通风换 气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