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浅析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摘要旅游管理学是工商管理学科下新兴的二级学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的管理及技术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只有认准市场需求,加强技能培养才能,才能满足旅游管理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旅游管理学学科是工商管理学科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一门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包括酒店管理方向、旅行社管理方向、旅游风景区管理方向、会展旅游管理方向、餐饮管理方向、休闲娱乐管理方向、旅游行政管理方向等是旅游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专业,其目标是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与各类企业从事旅游事业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旅游管理专业定位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旅游管理培养的是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受到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这与以往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很大不同。

从培养目标上来说,旅游职校培养的主要是服务应用型的人才,集中在旅游产业的中低层,而我们主要培养的是既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的中层的管理人才。

以前我国旅游企业发展层次不高,对技能型的人才需求较多,现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短缺限制
了旅游业的发展,现在更为迫切的是需要更多的专业化的管理人才。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素质要求
旅游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首先,旅游管理者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管理学知识、旅游经济学知识、旅游法学知识、旅游地理学知识、旅游历史学知识、旅游文化学知识、旅游规划学知识以及国际旅游学知识。

其次,旅游管理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较高。

如旅游管理者要有较好的形象,有些院校在招收旅游管理专业考生时会在身体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一般要求男生身高不低于1.70米(或1.65米),女生不低于1.60米,有些院校还会要求考生做肝功能检查。

再次,从事旅游管理还必须熟练掌握英语,因为管理者在工作中会经常处理英文的文件,也经常会和一些外国人打交道,而且很多旅游企业在招聘面试是全英文的,英语好的人就会很占优势。

最后,旅游管理人员要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计算机是一种基本的工具,在工作中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每年还以两位数的速度在增长。

在中国,2003年我国旅游业的固定资产达到8439亿人民币,年营业收入约2308亿人民币,创造就业机会约6487400个,据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在wto召开的世界大会上宣布,中国旅游就业现在是世界第一位的,并预测到2010年可吸纳8800万的就业人数。

因此我国对旅游管理人才需求有很大的缺口。

目前,我国酒店的本土管理者基本上都是以前中专、职业技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在从事酒店业务、积累经验后从基层升上去的,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不够的情况。

因此,有一定经验的高职毕业生是相当受欢迎的。

四、旅游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
当前旅游管理虽然是一门边缘学科,却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因此,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充分考虑专业本身的特点,制定完整的
教学计划及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成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
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确保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视野,能适应旅游业各类工作,并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和应变能力的复合型的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

2.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
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突出“实用性”,即培养符合旅游市场需要,深受旅游市场欢迎,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管理能力的旅游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体现专业知识、能力培养,更要重视思想道德、情商的训练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通过教学中以理论知识为基础,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在理论教学中贯穿实践,在实践教学中提升理论,培养具有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同时知识面广、素质
高的应用性人才。

3.专业设置
在专业设置上,要适应旅游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树立市场导向的办学理念。

就是坚持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设置专业,根据人才需求变化设置多个专业方向,及时、准确地运用超前意识,结合自己的优势,培养特色专业人才,体现人才培养的适度超前性,以满足不同人才市场的需求,实现跨越发展。

4.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要做到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教学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

本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是直接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的,主干课程与旅行社、旅游饭店相关业务对接;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的实践教学、阶段性的实践实习、毕业实习等多样化实践形式,使之具备本专业主要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踏实好学的良好品质。

5.教学计划及培养方案
在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

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及时了解旅游行业的基本情况,分析旅游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分布情况,确定旅游职业综合能力。

旅游教
育有自身的行业特点和目标,是基础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要着力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引入不同级别的国内乃至国际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鼓励学生获取跨行业的职业技能证书,以适应学生择业谋职的需要。

综上所述,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指导思想,而且要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要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按照产、学、研、企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教学——实训——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企业化与院校式”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配合旅游企业集团的组建,成立相应的培训机构,为旅游人才培养“直通车”铺路架桥,密切院校与业界的联系,保证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悉的旅游人才的来源与出路通畅;以合作办学、联合培养、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方式,积极开展和加强国际、国内横向合作。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课题组.“中国旅游业就业目标体系与战略措施研究”.中国旅游报.
(作者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