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2018·浙江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蔡岳勋最初无意再翻拍人文题材的作品,听说《深夜食堂》是一个讲述来来往往的食客的故事,更加兴趣寥(liáo)寥,但拗不过朋友的坚持,他最终允诺先看下漫画再做决定。

B . Uber(优步)的发展展现出其所向披靡的画面,但快速扩张也导致监管问题接踵(zhǒnɡ)而至,全世界的竞争对手都在虎视耽耽地盯着Uber。

这家命运跌宕起伏的公司正亟待改革以化解危机。

C . 游戏对中小学生的危害毋(wú)庸赘(zuì)言,一方面是网络游戏巨大的诱惑性,另一方面是年龄条款限制、实名注册对于很多孩子而言就是小菜一碟,形同虚设,这一切让家长们忧心忡忡。

D . 许多人对泡菜不屑(xuè)一顾,但眼下这种用发酵(jiào)数月的大蒜制作而成的辣味腌菜在美国越来越受欢迎。

某研究美食外交的教授说,千禧一代对尝试健康食品和精心烹饪美食尤其感兴趣。

2. (2分) (2017高二下·北京期中)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不妨辜付精力不继风声鹤唳B . 寒喧讫今展露头角迥然不同C . 鞭挞怂恿心无旁骛光风霁月D . 诡密撮和兴高彩烈辘辘饥肠3. (2分) (2016高一上·湖北月考)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在书名上大做文章是伪劣书编写者的惯用招数,如在《现代汉语词典》等精品辞书前加上“新编”“新世纪”等,以此来鱼目混珠。

②在座谈会上,抗洪救灾英模代表结合工作实际,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水库除险加固、河流治理、城市供排水、道路交通和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③只要上下一致,戮力同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人民必定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确保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与全省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

④看着景区里随意丢弃的塑料袋、竹签和啤酒瓶,再看看环卫工人疲惫的身影,记者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什么总有一些人对“禁止烧烤”的警示牌习以为常。

⑤杭州G20峰会的成功举办,让世人再次想起8年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紧要关头,二十国集团临危授命,同舟共济,把世界经济拉回到稳定发展的轨道上。

⑥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奇才,被誉为“学术泰斗”,他知识渊博,学养丰富,治学严谨,其文章达到了不赞一词的地步。

A . ①②⑤B . ①③⑥C . ②④⑤D . ③④⑥4. (2分) (2016高三上·清城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据某地图大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游客人数最多的景区为杭州西湖,309万人次涌进西湖景区。

B .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诉求实现了从生存到生态、从温饱到环保,“会呼吸的痛”让人们渴望干净的空气和水。

C . 《记住乡愁》以浓厚的文化内涵,丰富而平实的情感,感人的中国故事,受到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最接地气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品力作”。

D . 自2月5日起,广西三江进入春茶采摘期,全县每天可收茶青50顿,预计今年春茶产量将达3500吨左右,同比增长7%~10%。

5. (2分)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粽子是一种时令美食,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

据文献记载,唐宋以后粽子名目逐渐繁多,形状和内质也不尽相同。

__________。

据说盛唐时期返回日本的遣唐使曾写下“端午榴花照眼明,村庄儿女啖香粽”的著名诗句,表达了他们对在中国生活的那段时光的深切怀念。

①从内质看,粽子的馅儿也是花样翻新,有枣、核桃、莲子、火腿等②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其将簪艾一枝”写的是用艾叶浸米裹成的艾香粽子③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粽子还凝聚着一种深挚的异国情结④从外形看,粽子大致可分为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等⑤风流皇帝唐玄宗的“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赞美的是当时盛行一时的九子粽子⑥如果其中再加上枸杞、陈皮、姜末之类营养就更丰富,而且芬香扑鼻A . ⑤②①⑥③④B . ④①⑥⑤②③C . ④①③⑥⑤②D . ⑥②①④⑤③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9分)6. (6分) (2018高一下·惠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中式教育”遇上英国土壤英国广播公司有关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经历的纪录片本周播放了最后一部分,那些接受“中式教育”的英国学生最终在各个科目中得到很好的成绩。

不过,这期间引发的各种争议值得人们再度思考。

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尴尬,实际上是在两个文明和两套社会体系坐标下,不同教育理念、思想、模式等发生碰撞后产生的结果。

英式教育,大体可称之为“快乐教育”,其推崇的观念在于:教育的艺术,是唤醒孩童天生好奇心并在未来满足它的艺术;而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成正比。

笔者曾到英国的一些中小学采访,还参加过家长会,发现学生们笑意盈盈的时候居多,少见眉头紧锁、满脸严肃。

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非常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

最常说的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学校都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施教,因而基础教育水平极高。

学生们吸收了丰富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应试技能,这都是英国学生所缺乏的,英国学生的数学等基础学科水平普遍较差,甚至要低于中国一两个年级。

在英国,时常听闻有些学生遇到考试神经紧张,甚至还需要考前心理舒压。

看来,快乐也是有代价的。

不能否认的是,貌似以“玩乐”为主的英式教育,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这也对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后进行学习、科研潜力的爆发进行了铺垫。

笔者发现,英国中小学更注重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认为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很有需求。

支撑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

相反,艺术、文学能够启迪人的心智,激发学生们的潜能,唤醒他们心中的审美等,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在学习能力与职业竞争力等方面,能够后来居上。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英国教育就是“放养”模式。

他们认为若在“圈养”的框架下,学生们中规中矩,束手束脚,虽然营养丰富,但不得不面对未来“单飞”时能力匮乏的窘境。

不过,“放养”也是有规矩的。

英国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并不低: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野外生存等,不一而足。

这些活动使得学生们从小就接触实践,实现了与社会的对接。

当然,正像“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英教育发端于各自国土,符合本国国情社情。

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有差异,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孰劣的问题。

如果英国一味照搬中国的教育模式,即便如这次取得了好成绩,但“水土不服”就会引发纪录片中校长那样的抵触情绪;如果把英国教育模式移植到中国,显然也根本行不通。

看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鸿沟,才是应取态度。

乐于学习而不“夜郎自大”,不盲目妄议、指摘和贬损对方,才是教育的应有之道。

(摘自2015年08月21日《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显示,英国的一些学生在接受了“中式教育”后,各个科目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B . 由于中英两国教育的理念、思想、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尴尬。

C . 英式教育虽然以玩乐为主,但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

D . 英国教育者认为将学生置于“圈养”的框架下,会令他们束手束脚,进而难以独自应对未来的挑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英式教育是“快乐教育”,英国的一些中小学学生少有眉头紧锁、神经紧张的,总是笑意盈盈的。

B . 中国的教育,很是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教育水平很高,中国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应试技能的把握上要优于英国学生。

C . 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是成正比的,英式教育较为注重对孩童天生好奇心的唤醒。

D . 英式教育绝不是完全式“放养”,它在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野外生存等活动方面有着相当高的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叙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施教原则,说明了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

B . 作者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所以中小学应大力加强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用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

C . 中英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是有差异的,但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孰劣的问题,只存在适合和适应的问题。

D . 中英教育应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鸿沟,但直接移植别国教育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

7. (13分) (2017高三下·银川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晒出一片秋实洪忠佩篁岭村的日子滑入秋天,家家户户的晒楼便展现出一幅幅晒秋图,明艳、质朴,既有齐白石画中的笔墨意趣,又有印象派画家笔下的新鲜生动。

鳞瓦、屋檐,恰到好处地成了画框,布局简单,却在交叉中有变化,搭配得近乎完美。

走进篁岭村的一刹那,我的双眼立即被这样的画境吸引住了,甚至忘了看村口花圃的颜色,以及木坊上“渔樵耕读”的雕饰。

其实,篁岭的出身平凡,只是婺源石耳山上的一个典型山村,一百多户人家,挤挤挨挨地蛰居在山腰上。

在久远的年月里,满山翠竹青松,水口林立着红豆杉、香榧、香樟、枫香,“其地多竹,大者径尺”,历史上,此地的竹海也相当壮观。

篁岭山陡路窄,很难看到一块宽敞的平地,村庄依山而建,房屋错落有致,大多是两层的结构:墙脚山石砌起,一层大门口朝着路,二层开后门架天桥临着山,屋顶鳞瓦,墙体斑驳,大体是黑白色调,也有黄泥红砖裸露的砖墙。

而五桂堂、怡心楼、书院、客馆,无不精雕细刻,称得上是村庄有名的“大屋”。

山村周围,茂林修竹,屋宇之间,鸡犬相闻,依然透着原始村落的生活气息。

秋日的篁岭,天蓝得纯净,树绿得清亮,环境、空气都可以养眼洗肺。

村庄一家一户楼堂前的晒栏,几乎都是用16根或者18根杉木从楼堂前抵墙而出,面朝天空,平整,伸展,放上竹编的晒簟晒盘就成了无遮无拦的晒场,当地人称之为晒楼。

篁岭人家晒作物没什么讲究,山里种的、地里长的,什么赶上就晒什么,辣椒、紫苏、稻谷、黄豆、皇菊(菊花)、柿子……一年又一年,循环往复,他们恨不得把整个山野田地的收成都晒起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