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说明: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考试范围:必修3全册。
3、本试卷分两部分,共8页,加上答题卷共12页。
4、答案写在答题卷上,交卷时只需交答题卷。
第一部分阅读鉴赏(共74分)一、古诗文阅读鉴赏(38分)(一)诗文默写(8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空缺的部分。
(任选两小题)(4分)(1)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2)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3)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去经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柳永《雨霖铃》)(4)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 ___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2.请把李商隐的《锦瑟》补充完整。
(4分)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二)诗词曲阅读(10分)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按题材范围分类,唐诗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_。
(3分)(2)为什么说第三、四句有“一语双关”的特点?(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请试作赏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4-6题。
(每小题3分,共9分)蜀道难李白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犲。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噫吁嚱,危.乎高哉危:高B.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来:从那时以来C.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D.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犲匪:土匪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3分)A. 猿猱欲度愁.攀援B. 使人听此凋.朱颜C. 砅崖转.石万壑雷D. 艰难苦恨繁.霜鬓6.下列对上述文言文段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诗依次描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道战祸之惨烈。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诗中重复出现了三次,每次的作用完全相同。
C、“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描绘了蜀道丛林中悲鸟的号鸣,月夜子规的啼叫,增添了旅人的悲凉之感,更让人感到蜀道之难实在难于上青天。
D、本诗最主要的艺术特点就是将神话传说、想象和艺术夸张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9题。
(共11分)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亲戚..。
从父兄子宏以贩葱为业,僧珍既至,乃弃业欲求州官。
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但当速反葱肆耳。
”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
僧珍怒曰:“督邮官廨也,置立以来便在此地,岂可徙之益吾私宅!”姊适.于氏,住在市西。
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处。
僧珍常导.以卤簿,到其宅,不以为耻。
【注】卤簿,侍从卫士,即仪仗队。
(选自《梁书》)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平心率下,不私亲戚..亲戚:内外亲属B.姊适.于氏,住在市西适:到,往C.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处与:跟,介词D.僧珍常导.以卤簿导:引导,带8.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⑴从父兄子宏以贩葱为业,僧珍既至,乃弃业欲求州官。
(3分)⑵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
(3分)9.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2分)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但当速反葱肆耳。
”二、现代文阅读鉴赏(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0-13题。
(17分)“……!——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
”“阿呀,那还了得。
”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
“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
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
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
”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哩。
”康大叔现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
”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发了疯了。
”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10、根据下面各句分析人物。
(各1分,共4分)(1)牢头从夏瑜身上“榨不出一点油水”说明:(2)“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表现了夏瑜(3)在监狱中仍然宣传革命道理,甚至劝“牢头造反”表现了夏瑜(4)“不要命”,不怕打,反而觉得打他的阿义“可怜”表现了夏瑜11、对文中“可怜”一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深受反动统治毒害又不觉悟、为虎作伥的阿义们的鄙视、愤慨与深层次的同情。
B、为自己身陷狱中遭人毒打而叹息。
C、为朝不保夕而又愚昧麻木的社会下层人群而悲哀、叹息。
D、为自己壮志难酬而遗憾。
12、文中使用“恍然大悟”一词的用意是(2分)13、下列人物,根据他们对革命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请按类加以归纳(只填代号),并按类指出他们的共同点。
各2分,共8分(1)华老栓(2)华大妈(3)夏瑜(4)夏四奶奶(5)阿义(6)康大叔(7)花白胡子(8)二十多岁的人A、共同点:B、共同点:C、共同点:D、共同点:(二)阅读下文,完成14——15题。
(10分)美意朦胧①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
为此,过去的许多好时光在浏览唐诗中流去了。
因为唐诗很美,而且美意朦胧,就像笼罩在雾气中的一抹天光。
②唐诗的朦胧美,先是朦胧在它的形式美。
唐代的律诗、绝句,每句字数相等,且求对仗、平仄音律,讲究字面的整齐性和音调的明亮感。
唐代英才辈出,大多数的文人,几乎每一个都能在清纯的诗情和几近桎梏的格律的碰撞中,吟成几首流传后世的好诗。
然而,既然格律已近乎桎梏,纵是最伟大的天才,也无法把所有的诗篇都写得那么完美。
杜甫是使唐诗的形式美最终迷失在层峦叠嶂中的伟大的诗人。
杜甫让世间如梦如幻地领略到唐诗的形式无与伦比的朦陇美意。
杜甫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
他是非凡的。
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
然而,历史自有静观的明眸。
杜甫赖以名垂千古的最终是他的新乐府“三吏”“三别”,他的《兵车行》《丽人行》《北征》。
他的律诗千秋无匹。
然而,带着镣拷,怎么能跳好所有的舞蹈?一首被誉为“千古七律压轴之作”的《登高》,终因他追求四联对仗,而不免“气竭意尽”。
这是唐诗失之于完美的悲衰,但这并非是伟大诗人的悲衰。
晚年入蜀后的杜甫写出的打破了韵律的如《春水生》《江畔独步寻花》那些诗篇,至少与他许多真气弥漫的杰出律诗相映成辉。
③形式精美的唐诗,迷失在朦胧中。
数以万计的唐人诗篇,真正流传于口碑的,不过三百。
后世家喻户晓,更多的是唐人瑰丽多姿的零落诗句。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因为谋篇之难能,往往是先成句,尔后凑合成篇,也因此唐诗佳句多于佳篇。
一如雾中之星光,朦胧间,只见斑斑点点,隐隐绰绰。
④唐诗的形式美在朦胧中迷失,而唐诗秀色可餐、光可鉴人的字面美,则在朦胧中生成。
中国传统文化最神秘的源头,恐怕是它独特的汉字。
独特的汉字天生是灵犀一点,只可意会。
由它直接产生的举世无双的书法艺术,真可说是上溯远古,下接千载。
以至当代抽象为其精灵的现代艺术,似乎也是滥觞于它,而似乎最美的书法艺术又多是书录唐诗的作品。
这不难让人想到,汉字甚至不须阅读,便有一种让人在视觉上获得愉悦的字面美。
汉字经过富有灵性的选择、组合,能让人望而生情,可歌可泣。
而唐诗的字面美,达到的是几乎空前绝后、出神入化的境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朱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信手拈来这两首唐诗,不须细读,不求甚解,单从字面所洋溢出米的朦胧美意,便是千盅酒,万朵花。
⑤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
而娇妍无比的唐诗,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的朦胧美意。
它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
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是为咏史;半壁日出,千里江陵,是为记游。
而尤为管领千秋的,是唐诗中参尽的人间真禅。
三春晖,明月光,白发悲,斑马鸣,生死,离合,荣辱,悲欢,凄美之至,伤感之至,潇洒之至,淋漓之至。
道千秋人之未道,歌千秋人之未歌。
这一娇妍的天光,让红尘更见其朦胧,至美至真。
⑥我喜欢一个人在雾中散步,在流去的许多好时光里,我想我的肩头和心中,已沐浴过无尽娇妍的万斛天光。
(选自《语文教学辅导丛书》)1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答:()()A、这篇文章从不同方面介绍了作者浏览唐诗时获得的朦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