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茶“茶”在我国出现很早,而“茶”这个字出现却较迟。
在茶字出现之前,荼就是作茶字用的。
《说文》:“荼,苦荼也。
”茶在我国出现很早,《茶经》:“茶之为饮,发之神农氏。
”《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汉代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
说明“茶”这个字,在汉代就有了。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茶经》是个里程碑,《茶经》诞生后茶大行其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
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明代文人学士认为,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
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
由于茶能益思,所以诗人饮茶成习,对此体会更深。
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很有味道:“……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中国的茶文化,可谓博大精深,饮誉全球。
有文人学士的参与,更显底蕴丰厚、音韵悠长。
(选自《咬文嚼字•汉字趣编之十六》)1、下列有关“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在茶字出现之前,荼就是作茶字用的。
《说文》中“荼,苦荼也”和《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就是证明。
B.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从而使茶具有了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
C.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早在三皇五帝时期,中国的茶业已经在巴蜀地区兴起。
D.“茶”这个字出现较迟,汉代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说明“茶”这个字在汉代才出现。
2、下列有关“中国十大名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十大名茶”中,有绿茶、白茶、黑茶等品类,杭州龙井、庐山云雾、恩施玉露属于绿茶。
B.“中国十大名茶”中,有的因产地得名,有的因形得名,因形得名的有苏州碧螺春、六安瓜片、白毫银针。
C.好的安溪铁观音,制作工艺复杂,冲泡后,用小巧的功夫茶具品饮,先闻兰花香,后尝纯浓味,回味无穷。
D.普洱茶被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当作养生妙品,正是因为普洱茶特殊的药理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A.文人饮茶的兴起带来了咏茶的诗词歌赋的出现,茶走入了文化圈,起着精神和社会作用。
B.唐代禅教兴起,寺庙因茶的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能而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这导致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C.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这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
D.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暗合了明代文人学士追求的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新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的境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汝训入为太常少卿。
孟秋,飨庙,帝不亲行。
汝训极谏。
帝愠甚,以其言直,不之罪也。
寻进太仆卿,调光禄。
汝训先为少卿,寺中岁费二十万,至是滥增四万有奇。
汝训据《会典》,请尽裁内府冗食,不许。
二十二年,改左佥都御史。
汝训性清介,方严疾恶。
巡按御史南昌彭应参亦雅以强直名,相与力锄豪右。
乌程故尚书董份、祭酒范应期里居不法,汝训将绳之。
适应参行部至,应期怨家千人遮道陈牒。
应参持之急,檄乌程知县张应望按之。
应期自缢死,其妻吴氏诣阙诉冤。
帝命逮应参、应望诏狱,革汝训职。
汝训家居十五年,起南京刑部右侍郎。
召改工部,署部事。
初,矿税兴,以助大工为名。
后悉输内帑,不以供营缮。
而四方采木之需多至千万,费益不訾。
汝训屡请发帑佐工,皆不报。
在部岁余,力清夙弊。
中官请乞,辄执奏不予,节冗费数万。
卒,赠工部尚书,谥恭介。
(节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二十三》,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B.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C.且科道以占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D.且科道以言为职/乃默默者显/谔谔者绌/直犯乘舆/屡荷优容/稍涉当途旋遭摈斥言官/不难于批鳞/而难于借剑/此何为也5、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在古代可指变动官职,通常指晋升或调动;某些时候也指贬谪、放逐,如“迁客骚人”“迁谪”。
C.豪右,指豪门大族。
中国古代,右表示尊贵,左表示贫贱,如“位在廉颇之右”表示蔺相如位列廉顿之上;“闾左”多指贫苦人居住的地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汝训正直果敢。
他直言列举陈与郊的罪行,提出科道应当坚持,然而当权者是陈与郊好友的缘故,王汝训被调往南京。
B.王汝训为公节俭。
他做少卿时,请求朝廷将内府的冗食全部减去;在工部理事时,坚决不予宦官经费,从而节省费用数万。
C.王汝训嫉恶如仇。
董份、范应期行为不轨,王汝训准备将他们绳之以法;因操之过急,导致范应期自杀身亡,王汝训被革去职务。
D.王汝训勇于担当。
修建大殿需要很多经费,在工部为官的他多次请求发放钱财补助,并大力整治过去的陋习。
(1)每疏一出,受贿狼籍。
部曹吴正志一发其奸,身投荒徼。
(5分)(2)孟秋,飨庙,帝不亲行。
汝训极谏。
帝愠甚,以其言直,不之罪也。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龙潭夜坐王守仁①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
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
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8、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诗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表述师生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荀子在《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是一致的。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孩儿面梁晓声正聊着,忽闻敲门声,声称要找“汪铭老先生”,归还一样东西。
友人妻开了门,让进一位20多岁的青年。
看其衣着气质,山里人无疑。
友人问青年从何处来?答曰从大兴安岭林区来。
问归还什么?青年犹豫不语。
于是友人将青年引入另一房间,指墙上其父遗像说:“我是你要找的人的儿子。
而且他只我这么一个儿子。
”青年沉吟半晌,默默从肩上取下布袋,放于桌上。
又默默从袋中取出布包,一层、两层、三层,展开三层包裹,现出一块砚来,光润莹洁,精湛浑朴。
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友人不禁“呀”了一声,急问:“此砚是怎么落在你手中的?”青年说:“为了归还,十几年间我专程到北京四五次,寻找它的主人寻找得好苦!今总算寻找到了,我也从此了却一桩心事……不过我现在好渴……”友人立即吩咐其妻:“快沏茶来!”赶紧让于沙发,待为嘉宾。
青年饮了几口,讲出下面一段事:22年前,大兴安岭某农场的一个伐木队里,来了一个人,一个神色沉郁、50多岁的劳改分子。
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扯”住。
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半空“扯”住的险情。
他打准了第三棵的倒势,开动了电锯。
森林里突然刮起一股风。
那风起得好疾,好猛。
他刚听一声大喊:“闪开!”——抬头看时,两棵断树被刮得脱了依持,凌空向他压顶砸下来。
他还没来得及做出迅速的反应,就被人推出一丈多远,跌倒在雪窝里……参天大树轰然倒下,压着的是伐木队长……半月后,他离开了大森林。
谁也不晓得他将被弄到哪里去,等待他的是凶是吉。
他没有忘记向伐木队长的妻子告别。
他对她说:“你们母子以后的生活肯定会很艰难。
我处于这般田地,无法报答对你丈夫的救命之恩。
也无力周济你们母子。
只有这块古砚,是传家之宝,姑且收下吧。
有机会变卖掉。
可维持三年五载的衣食。
”他双手捧砚,挚诚相赠。
她感激涕零,却坚拒不受。
最后,他叹息一声,说:“就算我将它寄托于你们吧。
若是哪一天,我的处境略有转变,就让孩子带这块砚去找我。
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友人及其妻听至这里,不禁四目涕视,我看得出,他们内心里都活动着些微妙的想法。
友人嗫嚅地说:“可是,可是我父亲……我刚才告诉过你的,他已经去世了……”青年说:“我母亲也去世了。
母亲去世前,再三叮嘱我——将来一定要寻找到这块砚的主人。
当年讲好是寄托于我们的,我们就一定要守信用,一定要物归原主。
我千里迢迢又来到北京,只是为了归还这块砚。
除此没有别的目的。
”友人夫妇,顿时肃然。
青年又说:“允许我再看一眼老先生么?”友人愧曰:“当然当然。
”于是青年第二次至遗像前,三鞠躬后,拱手作别。
友人问:“你可知此砚现在值多少钱?”青年回答:“3年前曾有人出两万元高价求买。
虽家境贫寒,但毕竟是信托之物,不欲换钱。
”友人感慨地说:“这是一块安徽歙县出品的古砚。
曾是宫廷之物,归于我家祖上,已传七八代之久。
抚之如柔肤,叩之似金声。
素享“孩儿面”之美誉。
苏东坡曾赞“孩儿面”——‘涩不留笔,滑不拒墨’。
可不是区区两万元就能买卖之物啊!”遂向其妻暗使眼色,其妻领悟,转身取一信相赠,言内有五千元,聊谢归还诚意……青年坚拒不受。
友人说:“请稍候。
我为你写一条幅,可愿收下?”青年微笑,说这是很高兴收下的。
于是友人铺展纸幅,便用那“孩儿面”细细研墨。
研罢,悬笔在手,似一时不知该写什么,侧目求援视我……我沉吟有顷,想出四句话:世人皆图币,君子古心来,孩儿面依旧,朴拙放异彩!友人随声落笔,果然龙飞蛇舞,墨迹不凡!我望着那青年,心中暗思——好一段古砚情!好一块“孩儿面”!好一位品性古朴未染的青年!(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青年来京归还古砚,将古砚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藏布袋里,足见青年的小心谨慎和对古砚的无比珍视,因为他清楚这是一块非常值钱的古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