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报告题目:中国传统文化之筷子文化的现代价值院系:管理学院专业:电子商务学号:*************指导教师:欧阳永忠时间:2010 年 5 月1、身体细长,兄弟成双,只会吃菜,不会喝汤。
2、一双玉臂千人抚,酸甜苦辣她先尝.横批:为人民服务!3、眠则同眠,起则同起,贪如豺狼,赃不入己4、五公抱二嫂,抱抱轻巧巧,两足一张开,味道吃唧来.5、姐妹两个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
千般苦辣酸甜味,总让它们第一尝。
想必读完了上面的几则谜语,你早就猜出了它们的谜底。
没错,它们所指的都是同样一件东西:筷子。
筷子,是我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进食工具,当你握着这个再简单不过的工具时,你是否曾想到过在它身上蕴藏着上千年的智慧以及文化?前几天,我看了一个曝光生产一次性筷子新闻,其生产过程中恶劣的卫生条件深深触动了我,也许我们曾经就用这些极不卫生的筷子将美味佳肴送进嘴里。
这也给了我一个启示,恰恰是这样一个我们司空见惯,再平常不过的小东西,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筷子是东方国家特有的一种进食工具,我们的祖先一直使用筷子进食,直到现在我们依然保持着这种习惯。
不可否认,西方人的进食工具:刀和叉使用起来确实比筷子用起来简单,可是为什么我们依然钟情于相比起来更加繁琐得筷子呢?很显然,中国人不愿摒弃筷子,并不是因为他只是一个简单的工具,而是因为他身上所承载的文化。
也许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它具体承载着哪些文化,但这些文化却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让人们无法抛弃祖先遗留下的古老文明。
那么,一双不起眼的筷子中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文化,这些文化对现代而言又有什么样的价值呢?以下我将用文献检索的方式,寻找此方面的研究。
一、筷子的历史要了解一个事物,就要先了解它的历史。
筷子的历史悠久,对于它的历史众说不一,有的记载甚至追溯到了神话传说。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筷子起源于中国,最多出现的说法还是它诞生于大禹。
在龙晓添,焦玉良的《筷子的民俗象征意义》说道:“传说大禹在治理水患时,有一次乘船来到一个小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
肉在水中煮熟后,因为烫手无法抓食。
大禹不愿意等汤冷了再吃肉,因为这样会白白浪费治水的宝贵时间,于是就用两根树枝把肉从汤里面夹出来吃。
手下纷纷效仿,于是这两根树枝就成了筷子的雏形。
也有说筷子是在燧人氏发明火以后,由夹烤肉时的碎骨演变而来的。
考古资料证明,原始社会人们已经学会用树枝、竹棍和动物骨角夹取食物。
后来筷子的质地逐渐改善,品种不断增多。
《韩非子·喻者》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
”象箸即象牙筷,如这一记述可信,公元前11世纪筷子就已经问世。
《礼记·曲礼》也有两处提到筷子,一处是“饭黍毋以箸”意为吃小米饭不要用筷子;另一处是“羹之有菜者用挟”,意思是说汤中的菜要用筷子夹着吃。
由此也可见,筷子在中国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
”筷子最初被人们叫做“箸”,那么它又是如何演化为筷子的呢?王云庆的《筷子古今谈》中写道:“筷子在古代原本叫著。
古人讲究忌讳,“著”的谐音是“住”,而“住”是停滞的意思,商人生怕商品滞销,因此,有人就反其义改称“著”为“筷”,取“快”意,似乎这样就会生意兴隆了。
于是,“筷”字很快流传并取代了“著”字。
”筷子在先秦时称为「梜」,是木字旁,不是「挟」。
《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郑玄的注释是「梜,犹箸也」。
司马迁的《史记.宋微子世家》谓「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本是预言纣王生活奢侈,但也说明「箸」的称呼始自商代。
中国人崇尚“民以食为天”,在食品的工艺上讲究色、香、味俱全,在餐具的造型、雕饰方面更是追求华丽、精美。
筷子囿于它的日常居家实用性,在造型上没有多少拓展的空间,多是上方下圆,“上端有棱,手握不转;下端光滑,不伤唇舌”。
①当然还有通体皆圆的,因为放在餐桌上容易滚动,加之上端手持部分易打滑,所以,现在餐桌上并不多见。
为了表达对宾客的尊重,为了让餐桌上的人们既饱口福又饱眼福,主人在展示厨艺的同时还想展示餐具的品位和档次,宾馆酒家也想通过餐具的精美来营造温馨高雅的氛围,刻意追求筷子的质料和雕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有以金、银、铜铸造的,有以玉石、珊瑚雕饰的,古代还有以象牙、犀牛角做成的,不一而足。
当然,普通大众使用的多为竹筷、木筷、树脂筷。
二、筷子的文化朱鳞在《中国筷子》中写道:“中国人善用筷子,举世闻名。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说:“中国人几千年前就使用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奇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的杠杆原理。
筷子是手指的延长,它不怕高温,不畏寒冷,真是高明极了!””没错,简单的两样东西就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很多用惯了筷子的国人对老外的刀叉很不以为然,就是吃个饭嘛,还要刀子、叉子、勺子一长排,一不小心遇到大块的食物还要双手启动,实在是麻烦。
每每想到此处,心中便禁不住生发出很多自豪感来。
也许你猜不到,其实这简简单单的两根小棍里,可是大有学问。
1、筷子与民俗筷箸除了餐饮中有丰富的文化习俗,在我国婚俗、礼俗、丧俗中也常常扮演重要角色,传递着韵味十足的民俗风情,形成了筷子独特的文化现象。
筷子名称的由来运用了谐音象征。
陆容《菽园杂记》卷一:“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
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
”快,就谐声为筷,这才有了现在的“筷子”,筷子的谐音象征也就是取“快”之意,如快乐,快速等。
而这种象征往往在喜庆的日子表现得特别突出,如婚嫁、宴客等。
在陕北,迎亲的男女大队人马赶着驴车向女方出发时,除了要带上四桌大饭外还要带上一个宝瓶,内装少许米。
进了新娘家门,岳父把宝瓶里的米倒到锅里炒熟,然后把米又装进宝瓶,并用焚香和艾草(“相爱”的谐音)把口封住,再取出一双红筷子,用红头绳拴在瓶口上,递给女儿,并说“你们要象筷子一样成双作对,永不分开,‘快快’活活过日子。
”待新娘到男家后,入洞房时新娘要抱一只斗,里面装着麸子,(“福”与“麸”谐音)。
新娘从宝瓶上取下筷子,插在都中麸子里,这意味着小两口“快快”活活生在“福”中。
在这一婚俗中,主要体现了筷子的谐音象征,即快快乐乐江浙一带关于筷子的民俗现象特别丰富。
扬州闹新房有“麒麟送子”的习俗。
新婚洞房之窗必须用红纸糊得严严实实,等新娘进入洞房后,“麒麟送子”即开始。
一群人举着纸糊的麒麟灯,所谓麒麟之子是一双红筷子。
闹新房的人将纸窗戳破,筷子纷纷落入洞房。
因“筷”与“快”谐音,这是取“快生贵子”的好口彩。
苏北靖江县新娘出嫁时,父母一定要在子孙桶(即马桶)中放进莲子、栗子、枣子、鸡子(鸡蛋)和一束红筷子,谓之“五子登科”。
南京江宁结婚时还要边散筷边唱“筷子筷子,快生贵子;筷子飞扬,子孙满堂;筷子落地,状元及第。
”浙江有些地方在婚宴上为新娘设专席,称“新妇席”,并选四位未婚姑娘作陪。
陪客要想尽办法让新娘筷不离手,手不离筷,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吃得痛快。
我国的南部民俗中关于筷子的谐音象征也很多。
广东朝汕地区新郎新娘入洞房时要喝桂圆汤,不是用汤匙吃而是用红筷子吃。
这取“筷”、“桂”、“子”三字的谐音,以讨“快生贵子”的好兆头。
云南陪嫁中无论贫富,总有两双用红纸封好的由艾蒿杆削成的筷子。
艾筷取谐音,祝福新人恩恩爱爱。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婚俗中女方的陪嫁一定要包括十双筷子,其有三层含义:一是象征新人象十个手指一样亲密团结;二是十双筷子跟其他九样陪嫁的生活用品凑在一起,构成“十全十美”之意;三“筷”与“快”谐音,寓意新人以后的生活“快快”活活。
在湘西、鄂西地区,土家族有筷摆十字的风俗。
在土家族人家做客时,主人的亲友通常轮流向客人送菜敬酒。
按习惯,杯中酒、碗里饭菜都要喝光吃尽。
若主人再添,而客人不想吃了,就要将筷子在碗上摆成十字,意为“实在吃不下了”,表示对他人的尊重。
这是利用饭桌上的筷子摆成形状的谐音来传达自己的意思。
另外,鄂西神农架地区,新娘上轿前要在娘家的堂屋里将一把筷子“唰”地撒下,意喻娘家“筷筷落地‘快快发’”,也含有“快”生贵子的意思。
筷子与文学艺本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历史上诵筷的诗歌佳作有不少,例如明人程良规的《诵竹著》:“殷勤问竹著,甘苦乐先尝。
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
”前面提到唐玄宗赐给宰相宋潦金著一双,宋潦感到突然,不解其意,不敢领赏,玄宗曰:“非赐汝金,盖赐卿以著,表卿之直耳。
”这就是成语“赐著表直”的典故。
筷子更是中国舞蹈、绘画的重要题材。
筷子舞便是蒙古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多为男子独舞,流行于内蒙古地区,舞者拿一束筷子,打着肩、手、腰、腿、脚等部位,有时打地,边打边舞,时而旋转,时而跪下,两肩和腰随之相应扭动,动作刚劲,节奏强烈。
近来它已发展成为男女共同表演的群舞。
2、筷子礼仪在人类文明史上,筷子是中国人非常值得骄傲的一项发明,祖先们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就餐时能替代手指耐高温、抗严寒的筷子。
在长期的饮食生活中,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筷子的使用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讲究。
(一)筷子的民俗禁忌1、忌敲筷。
记得很小的时候,大人就经常告诫:敲碗敲筷,一世受穷。
中国的父母就这样一代代地传承着这一用筷的民俗禁忌。
因为用筷子敲打碗盘,是以前乞丐的常用传统动作,敲打的声音加上乞讨的语言,就是乞丐的表白。
所以,家道尚可的人家是绝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用餐时有这种低贱的行为的。
2、忌祭筷。
有时小孩用餐中途离开餐桌,会顺手将筷子直插在饭碗中,大人见了,第一反应就是厉声呵斥并立刻拔出筷子;有时即便是成年人,如果是不懂规矩的,也会出现这样的不当情形。
帮客人盛饭时如果把筷子插在饭中,客人见了,肯定是满心不快且心理阴影几日不散。
因为汉族的传统中多是给逝者上香时才会把一双筷子插入饭中。
3、忌杂筷。
把颜色、质料不一的筷子递给客人,会被认为是对客人的大不敬。
把长短不齐的筷子递给客人,更可能引起客人的愤而离席。
因为筷子长短不一会让人联想起“三长两短”,而这正是未加盖的棺木的代名词。
安排客人使用这样的筷子,从民俗角度来说是犯了大忌,结果可想而知。
4、忌架筷。
在南方的一些地区,招待客人用餐时,最忌讳的是客人用餐结束时把一双筷子架在空碗上,因为主人会觉得这预示着他家里办事将会“架空”,意即泡汤。
现在餐馆酒店的餐桌上都放着筷子架,显得有品位有档次,同时,或许也有帮助主人解“架空”之忧虑的作用。
(二)筷子的卫生禁忌自从2003年非典肆虐以后,餐桌上的分餐制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经历了灾难恐慌的人们懂得了“人有情而病毒无情”这一极为简单而重要的道理。
但是,时间久了,善良好客的人们在觥筹交错中似乎又忘了那沉痛的教训,用筷的卫生这个话题很有重提的必要。
1、忌品筷。
在餐桌上我们会发现,有人习惯于用舌头舔去粘在筷子上的饭菜,也有人在拿不准向哪盘菜伸手时喜欢用嘴唇吮吸筷子,这是一种极不卫生极不雅观的行为,同桌见了他夹过的那盘菜,一定是忍痛割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