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第4版)章节题库-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圣才出品)

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第4版)章节题库-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一、概念题1.商业性贷款理论(中央财大1997研;中国海洋大学2002研;东北财大2007研)答:商业性贷款理论是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理论之一。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流动性很高的活期存款,这种来源是外生的,商业银行本身无法控制,因此在分配资金时应注重保持高度的流动性。

这样银行资金的运用只能是短期的工商企业周转性贷款。

这种贷款期限较短,且以真实的商业票据为抵押,票据到期后会形成资金自动偿还,所以该理论又被称为自偿贷款理论和真实票据理论。

事实上,以真实票据为抵押的商业贷款的自偿是相对的,在商品无法售出或货款无法收回时,就无法自偿。

该理论同时认为商业银行不宜发放不动产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忽视了活期存款有相对稳定的一面,因为正常经营时,有一部分存款是不会提取的。

2.真实票据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2004研)答:真实票据论源于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以前。

它的理论背景是:当时的金融市场不发达,应急举债措施不完善,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利用的金融资产太少。

在这种背景下,该理论提出,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同商业流通有关的活期存款,为了保证随时偿付提存,银行必须保持较多的流动性资产,因此只宜发放短期的与商品周转相联系的商业贷款。

这种贷款必须以真实的票据为抵押,一旦企业不能偿还贷款,银行即可根据票据处理有关商品。

根据这一理论,银行不能发放长期贷款。

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理论对于银行经营的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

它的缺陷在于,缺乏对于活期存款的相对稳定性的正确认识,而活期存款的相对稳定性为商业银行发放长期贷款奠定了基础。

3.负债管理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2004研)答:负债管理论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在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来获得,也可通过负债管理,即向外借款来提供。

因此银行无需经常保有大量高流动性资产,而应将资金投入到更有利可图的资产上。

故该理论主张商业银行资产应该按照既定的目标增长,主要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负债方项目,通过在货币市场上的主动负债来保持银行的流动性,或者"购买"资金来支持资产规模扩张,从而增加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实现银行三性原则的最佳组合。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活动包括两类,一是合理利用现有的负债渠道,完善负债结构,降低负债风险和负债成本;二是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尝试新的负债业务。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开创了保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的业务规模和范围。

但该理论也有缺陷:①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②因金融市场的变幻莫测而增加了经营风险;③忽视自有资本的补充,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

二、选择题认为银行只宜发放短期贷款的资产管理理论是()。

(中央财大2011金融硕士)A.可转换理论B.预期收入理论C.真实票据理论D.可贷资金论【答案】C【解析】真实票据论又称商业贷款理论,其认为为了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贷款应是短期和商业性的;用于商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贷款如果具有自偿性,最为理想。

三、简答题1.简述商业贷款理论与利弊。

(厦门大学1999研)答:(1)这是商业银行资产管理论的重要代表理论之一。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流动性很高的活期存款,这种来源是外生的,商业银行本身无法控制,因此在分配资金时应注重考虑保持高度的流动性。

这样银行资金的运用只能是短期的工商企业周转性贷款。

这种贷款期限较短,且以真实的商业票据组为贷款的抵押,票据到期后会形成资金自动偿还,所以该理论又被称为自偿贷款理论和真实票据理论。

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不宜发放不动产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即使发放这些贷款,也应将其限定在银行自有资本和现有储蓄存款水平范围内。

(2)商业贷款理论具有其自身的优势。

商业贷款理论产生于西方商业银行发展初期,尚未出现大机器工业,工场手工业和发达的商业占支配地位,商业周转性的流动资金是主要资金需求,金融机构管理处在较低水平上。

因此,该理论反映了信用不发达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易对银行信贷的真实需求,并且指出了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与负债流动性之间的关系,有利于防止银行因盲目贷款而造成的流动性风险。

(3)该理论的缺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由于将银行的资金运用限定在商业流动资金贷款上,而不拓展其他贷款和资产运用业务,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局限在十分狭窄的范围内,不利于银行发现和分散风险;②忽视了活期存款有相对稳定的一面,因为正常经营时,有一部分存款是不会提取的。

从而使银行资金配置太多的集中在盈利性较低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上;③事实上,以真实票据为抵押的商业贷款的自偿是相对的,在经济衰退时期,商品无法售出或货款无法收回时,也无法自偿。

2.简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基本原则。

(西安交通大学2006研)答: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资产负债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按照实际需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对经营的各类资产与负债进行计划与统筹安排,对其进行控制与调节,使之在总量上均衡、结构上优化,从而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原则的均衡,达到商业银行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与自我发展的理想境界。

按其发展历程看,可分为资产管理阶段、负债管理阶段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阶段。

而狭义的资产负债管理则主要指以净利息差额为目标,通过策略性调整利率敏感性资金的配置状况,在利率不断的变化中,确保目标实现,或者通过调整总体资产和负债的持续期,保证期限的搭配,使银行收入保持正值。

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是指在总体上管理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时,应当注意遵循的一些带有普遍规律的关系。

它要求商业银行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银行业务情况的变化,对资产负债结构进行全面调整,尽量使二者达到平衡。

(1)对称原则对称原则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与负债问题上,无论从规模、结构、期限均有对称的要求。

由于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是一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依赖的矛盾统一体,因此,①从规模上看,一般要求是有多少资金来源,就要相应安排多少资金运用,负债的结构与资产的结构应该相互适应。

②从期限上看,还要求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应该根据资金来源的流转速度来决定,以负债的期限结构来制约资产的期限结构,负债到期,资产也到期,通过不断到期的资产来满足商业银行清偿的要求。

但是这种对称决不是简单的、静态的对等,而是一种建立在合理经济增长基础上的动态平衡,或者说是一种原则上或者是方向上的对称,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之间的相互转化是不可避免的。

(2)目标互补原则目标互补原则认为,效用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中存在的一个共同点,它们的效用之和就是银行的总效用。

因此,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这三个基本目标的均衡协调,不是非要各占一定比例、不能变动的绝对平衡,而是可以相互替代与补充的。

所以,在商业银行的经营实践中就不必固守某一个目标或单纯地去依赖某一个目标来考虑资产的分配,而应该将各基本目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平衡,以保证银行经营目标的最终实现,达到总目标的最大化。

(3)资产分散原则资产分散原则是指商业银行的资产无论是从总体结构的安排上、还是某一具体业务的种类上、或是贷款客户的选择上,都应该适当地分散,避免过于集中,尽量选择一些相对独立、相关系数较小的内容(如客户、证券、贷款、投资等),以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减少坏账损失。

3.试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上海交大2000研;西南财大2002研)答: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资产负债管理主要指以净利息差额为目标,通过策略性调整利率敏感性资金的配置状况,在利率不断的变化中,确保目标实现,或者通过调整总体资产和负债的持续期,保证期限的搭配,使银行收入保持正值。

广义的资产负债管理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原则的均衡,按一定的策略配置资金。

按其发展历程看,可分为资产管理理论阶段、负债管理理论阶段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阶段。

(1)资产管理理论认为:作为外生变量,银行不可控制资金来源的水平和结构。

因此应通过调整和组合资产业务来实现三性的原则和经营目标。

具体包括以下三种理论:①商业性贷款理论。

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流动性很高的活期存款,由于资金来源的外生性以及不稳定性故其运用只能是短期的工商企业周转性贷款。

这种贷款期限较短,且以真实的商业票据组为贷款的抵押,票据到期后会形成资金自动偿还,所以该理论又被称为自偿贷款理论和真实票据理论。

②资产可转换理论:虽然强调流动性,但认为保持流动性的最好方法是持有可转换资产。

③预期收入理论:强调贷款偿还取决于借款人预期收入,而非贷款类型。

因此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与借款人未来的预期收入和银行对贷款的合理安排密切相关。

(2)负债管理理论基本内容是:要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负债方的项目,即通过在货币市场上主动负债或者购买资金来实现银行三性原则和既定的增长目标。

(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也称相机抉择资金管理,主要认为:在融资计划和决策中,银行主动地协调和控制对利率变化敏感的资金负债,达到最优的配置状态,维持银行正的净利息和资本净值。

具体包括资金缺口管理和资金持续期缺口管理。

4.商业银行资金缺口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武大2001研)答:(1)资金缺口管理指银行管理者根据利率变化的预测,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差额,从而保证银行收益的稳定或增长。

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所运用的工具主要是银行在短期内有主动控制权的资产和负债,如联储资金、回购协议、大额定期存单、可变利率放款等。

资金缺口管理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应用广泛的管理利率风险的方法之一。

它分两种:①保守型,即努力使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接近于零,从而把利率风险降至最低限,保持银行收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