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新课标历史必修三)二轮专题卷(含解析):专题六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专题训练

高三历史(新课标历史必修三)二轮专题卷(含解析):专题六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专题训练

山东省潍坊市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必修三)二轮专题卷(含解析):专题六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2012年5月漳州一中高三质检24题)2009年12月7日,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开幕式的盛况迅速传遍全球。

世界人民第一时间获知这一消息的主要途径是()①杂志②电影③电视④互联网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邓小平在1979年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文艺题材和表现手法要日益丰富多彩,敢于创新。

要防止和克服单调刻板、机械划一的公式化概念倾向”。

下列表述不符合这一指示精神的是()。

A.“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C.“八亿人口八个戏”D.“古为今用,推陈出新”3.(2010年江苏会考16题)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列表述正确的有(1)是在三大改造的背景下提出的(2)强调艺术上的“百花齐放”,学术上的“百家争鸣”(3)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领域的繁荣(4)涌现出《定军山》,《渔光曲》等优秀电影作品A.(1)(2)(3)B.(1)(3)(4)C.(2)(3)(4)D.(1)(2)(3)(4)4. 1900年,在法国举行第五届巴黎世界博览会,主题是“世纪回眸”——展示19世纪的科技成就。

其展品不可能有5.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量知识青年放弃学业去上山下乡参加劳动。

政府倡导的目的是()A.让知识青年吃苦锻炼,磨练意志 B.知识青年支援和推进农村建设C.解决知识青年就学、就业困难 D.解决“60后”脱离社会实践的问题6.现代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三个里程碑不包括7.(2010年浙江会考31题)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共中央提出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理论基础的是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D.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8.有人说:在屈辱的近代,我国因为落后没能赶上第一、二次科技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搭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

能证明此观点的是()①“两弹一星”②“万能蒸汽机”③杂交水稻“南优2号”④有轨电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9.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回眸》图片展中,下列图片最有可能入选的是A.“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B.周恩来会见美国国务卿基辛格C.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D.邓小平关于“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题词10.1998年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认为邓小平为中国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占89%。

这主要是因为邓小平①对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②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③提出“三个面向”④提出“教育大革命”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11.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D.教育的发展需要有超前性12.(2011年3月广州市一模19题)“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人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

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13.(2011年1月茂名市一模18题)“第十一条:父母或者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A.《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4.美国历史学家帕尔默在其所著《现代世界史》一书中指出:“新世纪开始之际,因特网使用者几乎半数在美国,英语则成为其统治语言。

……芬兰的一个公司主导了移动电话市场,印度的计算机专家开发出创新型软件,台湾的公司生产出大量最先进的计算机芯片。

但是与此同时,在那些有办法接触计算机新技术的国家和不能接触新技术的国家之间,划开了一条鸿沟。

一种‘数码分隔’出现在各国国内和全世界的富国和穷国之间。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因特网技术的应用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B.美国成为因特网世界的统治者和垄断者C.各国之间技术创新的竞争日益激烈D.技术差距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分化15.下列学术观点与科学家相匹配的是 ( )①“人的结构和其他动物一样,尤其和猿更接近”②“物质的力借以表现出的各种形式,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③“物质的辐射能以取小的、不可再分的一定数值的整数倍跳跃式变化的”④“一切物体皆有引力,而且与各自所含的质量成正比”A.①达尔文②法拉第③爱因斯坦④牛顿 B.①达尔文②法拉第③普朗克④牛顿C.①拉马克②牛顿③爱因斯坦④伽利略 D.①拉马克②牛顿③普朗克④伽利略二、非选择题16. (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有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经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材料二神舟六号尚在在这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

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

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问题:(1) 根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3分)(2) 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17.(2011年1月烟台市高三期末调研24题)科技发展史表明,受国家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科技发展呈现出曲折性和不平衡性,即有低谷,也有高潮,且中心地区也在不断变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如下表:(1)据材料一回答,以16世纪为界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16世纪以后中西科技地位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从15世纪到今天,科技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再到爱迪生、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世界科技发展中心地点最终来到了美国,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手中。

——《面向21世纪的科技》(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爱迪生、爱因斯坦、比尔·盖茨的突出贡献。

材料三二战期间和战后的新兴科学技术(3)从材料二、三我们不难看出世界科技中心来到了美国,请分析说明这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4)综上所述,你得到什么认识?专题六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专题训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 2.C解析:“八亿人口八个戏”反映的是“文革”期间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只有所谓的“样板红”一枝独秀的现象,与邓小平指示精神背道而驰。

3.A 4.D 5.C解析:由于对教育的破坏,导致大量年轻人无法正常就学、就业。

6.A解析:A项不属于空间技术,属于军事尖端技术的突破。

7.A 8.D解析:“万能蒸汽机”和有轨电车在近代就已经有了,故排除②④。

9.D解析:“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周恩来会见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是在1972年,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是在1975年,邓小平关于“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题词是在80年代。

10.C解析:解题关键是准确掌握“现代中国的教育发展”相关内容,可知①②③正确。

④属于“左”倾错误,与邓小平为中国教育做出的贡献无关。

11.A解析:“面向现代化”强调教育发展目的在于推动生产力发展。

“面向世界”强调与世界接轨。

选A12.B解析:史学的第一要素是时序性,本题基本上是考重大史事的时间。

题目是“1978年春天”,A是1978.12,B“邓小平复出”是1977.7,“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是1977年底至1978年春,C是1995年,D是1993年。

题干1978年学子“跨入大学校门”的时代背景是:文革后,邓小平复出,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ACD时间上都与题干不符。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底召开的,故A错误。

科教兴国战略、“211工程”出现在20世纪末,故C、D错误。

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为青年人提供了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所以出现了题干所述情景,故B正确。

13.B解析:联系材料AC项比较容易排除,从“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等信息判断,这部法律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本题选B项。

14.B解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愈演愈烈的趋势与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密不可分,A正确;“因特网使用者几乎半数在美国,英语则成为其统治语言”体现了美国的主导作用,在美国之外的国家,因特网也在不断普及,B项“统治者和垄断者”的表述有误;从材料中所提到的各国竞争及所谓的“数码分隔”可以断定C和D正确。

15.B解析:①是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②是法拉第探寻光与电磁之间的联系的思想;③是普朗克量子理论;④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二、非选择题16.(1)美国和苏联。

(1分)两极格局。

(2分)(2)材料一,政治;材料二,经济。

(2分)材料一,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

(3分)材料二,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4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17.(1)变化:由世界领先到逐渐落后于西方。

原因:①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阻碍;②君主专制制度的束缚;③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政策;④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

欧洲:①欧洲资本主义兴起,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基础;②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和科技进步开辟道路;③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近代科技迅速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