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醉花阴》教学设计

《醉花阴》教学设计

《醉花阴》教学设计城南中学潘云一、教材分析:《李清照词两首》出于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宋词中的最后一篇。

本单元意在通过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的词作来学习不同风格的宋词,前边已经出现柳永、苏轼、辛弃疾等词人作品,李清照作为中国第一位女词人,作为本单元的压轴词作,可谓地位非凡。

二、设计理念: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

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

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

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

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李清照一生的生活经历与情感遭遇前后期变化巨大,诗词创作风格变化也很明显。

课文选词两首是前后期的代表作,感情色彩悬殊。

本课着重分析鉴赏《醉花阴》,重在品味李清照前期作品的明丽与缠绵的风格,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以诵读、品诗入画为重,通过诵读,以及视觉的感官,把握《醉花阴》的内涵与语言韵味。

因为内容是明白浅显的,要求当堂成诵。

三、学习方法:1、在朗读中感悟词中蕴含的相思之愁;2、品析意象,理解作者的情感;3、背诵全词。

四、重点难点:1、朗读感悟词中的相思之情;2、解读词中意象。

五、教学辅助:PPT六、教学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北宋时期,一个叫做赵明诚的男子告诉他的父亲,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本书,可醒来时只记得那书上的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于是请他父亲为他解梦。

他父亲一看就明白了,说“你的梦告诉你,你将要迎娶一位善于写词的女子,将要成为词女之夫。

”(以该故事设下悬疑,学生的好奇心很快被激起,引发想要学习获知的兴趣。

)(二)知人论世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词人,创“词,别是一家”之说,其词被称为“易安体”,著有词集《淑玉集》,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女文学家,亦称“一代词宗”。

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18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吟诗来我作对,还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甜蜜幸福。

李清照的一生有过幸福甜蜜,但中晚年历经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相对于她后半生的苦难生活,她前期所写的少女、少妇时期的闺怨离愁,都是一种奢侈的幸福。

(引导学生回忆背诵李清照的少女之作《如梦令》,引出少妇时期之作《醉花阴》)(这一环节既了解了作者生平,同时也温习了故作,通过少女时期之作《如梦令》,也很自然地过渡链接到少妇时期的作品《醉花阴》)(三)学习目标(PPT展示)(了解学习目标,课堂的学习就有了方向)(四)朗读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把握节奏停顿、音调升降与重读)2、学生自由练读3、学生配乐齐读(该环节意在情景创设,营造词韵之美)(五)赏析词意1、词意归纳设置问题:作者在词中写了几个生活片段,用以倾诉相思之情?(学生讨论归纳)明确:重阳佳节永昼独坐闲看薄雾浓云,看瑞脑在金兽中消耗殆尽;半夜孤眠枕着玉枕,看着纱橱,秋凉心冷辗转反侧;黄昏自斟在秋风中喝酒赏花。

2、意象解析(由于之前已经学过意象,在此直接提取出意象,学生讨论品析)(1)薄雾、浓云:雾渲染朦胧、模糊、沉闷;云多有惆怅、飘渺之意。

(2)瑞脑、香炉:瑞脑,一种名贵的香,可理解为时间意象;瑞脑在香炉中慢慢消燃,渲染出时间漫长,百无聊赖。

(3)玉枕、纱橱:玉枕纱橱,孤枕难眠,触景怨愁愁更愁。

(平时与丈夫公用之物,孤身一人触景生情,更加思念夫君。

)(4)酒:酒是“愁“的象征。

(5)风:秋风渲染愁情。

(6)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憔悴暗示相思之深)古时指忘忧草,游子出门前都在庭院前种植以解家人相思之忧。

(此环节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唐诗宋词,去品味其中相同的意象,从而理解意象的深厚内涵)3、品读佳境、佳句、关键词(过渡:由意象“黄花“引出”黄花“到底为何花?从而开始品菊)(1)品菊佳境:东篱、把酒、暗香、黄花(烘云托月)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俱现纸上。

(2)品读佳句:①“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引入故事证明其绝佳)②品“瘦”——“人比黄花瘦”;(“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从外形到精神,反衬人尚不如花,夸张写法。

)(3)品关键词:你觉得词中哪个字可以体现出作者对丈夫浓烈的相思之情?明确:“愁”(原因)“瘦”(结果)4、小结方法:(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去品读;(2)抓住诗词中选择的意象去品读;(3)选择诗词中直接抒情的精华句子赏读。

(学生记下,同时欣赏歌曲《醉花阴》渲染意境)(六)情读朗诵(学生再次感情朗读,当堂背诵)(七)作业布置结合词意,经过联想和想象,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醉花阴》散文。

八、教后反思:“不完美”也是一种“欣慰”“婉约词宗”李清照的词一直令我迷恋,这已经是我第二次选择她的词作为公开课了。

一曲《醉花阴》,缕缕闺怨情仇,情思袅袅,醉人心扉。

《醉花阴》作为课文对我来说,已经不陌生。

我很清楚自己的授课思路,重点放在读与品两大版块。

其一,读的方面我尽可能做到了亲自情感范读,为学生指导节奏停顿的划分,给学生充足的练读时间,最后让学生在配乐当中齐读展示。

读的过程把握住了,就可以给学生一个学诗词的氛围,这是此课的重点之一。

其二,品词,我分为两步,先品意象,再品佳句意境。

这个版块也是学习重点之一。

首先,通过借鉴古往今来相关的诗词佳句来归纳其意象所赋予的情感意图,让学生能从此诗词中积累诗词意象以运用到鉴赏其他诗词作品中去,能够鼓励、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其次,品佳句这一环节出自于品佳境,从下阕中尽情品菊、品愁和品瘦,一气呵成。

最后小结鉴赏诗词的方法并在幽怨情深的音乐当中提升课堂氛围,顺利进行情感诵读。

本节课我设计的亮点其一在读,其二在鉴古。

读,我设计了配乐读,不仅教师配乐范读,也给学生配乐朗读,学生的读书兴致一下子就提升了;同时,我还准备了《醉花阴》的优美的音乐,在学生记笔记之时作为背景音乐提升氛围,为下一步的情感诵读奠定基础;鉴古,我指的是古事、古景、古韵、古诗词。

课堂伊始,我用“赵明诚梦成词女之夫”的古事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串接了“赵明诚作词挑战其妻终不敌”的古事用以验证千古佳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整个教学PPT制作中,我选用的图片皆展现古韵古景,一个幽怨别致的词女形象通过图片展现无疑;品读意象上,也借鉴了古诗词来归纳学习,整堂课古韵浓浓;在配乐和音乐的选择上同样经过精挑细选,特别是一曲《醉花阴》让课堂沉醉其中。

由于之前有精心准备过,本以为自己能信心满满地将它完美诠释。

可事与愿违,课上到中途自己竟是懊恼至极。

在品读意象的设计上,我做了些自认为是更好的改动,希望让学生从诗词中寻找作者所叙述的三个生活片段,计划由此展开对词意的理解和对意象的品读。

这个设想在(5)班上课时非常顺利地实施了,想必向来积极的(6)班反应会更快一些。

在这个环节我特意提示了学生要关注不同的时间段与时间词,随之也很快听到学生在底下陆陆续续零零碎碎地寻到了。

可一反常态的是竟然没有人愿意站起来展现自己的成果,这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平时的课堂即使再难的问题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抢着作答,我预计过这样子的概括性问题难不倒学生,只要学生正常发挥地踊跃作答我就可以顺势总结归纳,这应该是一个不需耗时的环节。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想当然。

(事后回想,(6)班学生的活跃不可否认,他们一直期待我的公开课,而且跃跃欲试想要表现,可是越是在乎越是临场会胆怯,这是自然不过的事情;而且,我为了减少教师调课的麻烦,我选择了周四下午最后一节课作为公开课,这样子的时间段面临放学,学生处于一天当中最疲累的时间,也是他们最想放松的时间,而他们当时的状态已经算很好了。

)学生的被动状态一时间让我心里焦急万分。

事实证明不能提前把事情预想得更好。

而我预设的总结归纳的时间最后用在了鼓励学生起来表达观点之上。

我深知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可是计划的变更却百感交集得让那些片刻的时间变得有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在那一个世纪里,我想到了自己的屡次精心修改,想到了自己想要完美展现李词之美的初衷,想到了莫主任那么认真地为我指导修改……一抬眼,有一瞬间我竟忘了学生,竟只看到后面黑压压的同行,竟觉得一股深深地对不住……那一瞬间,我发现自己变得沮丧、走神与失望。

这的确是当时我自己的感受。

可是课堂还在继续。

由于反复的充分的准备,即使走了神,我依然可以照常让自己的讲课继续。

无论多长的世纪总会过去,我走神了、沮丧了,但是我却不能半途而废。

我不停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要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这整堂课负责,只要还剩一分钟,都必须尽力把它上好。

幸而我回来了。

我临时调整心态,调整教学重心,拨出更多的时间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的最后十五分钟,学生明显动起来了,无论是“品瘦”还是“品愁”,学生们踊跃发言,还有学生主动当堂背诵全词。

课堂结束后,我还久久沉浸在一种无知的情绪当中。

一开始,我觉得这股情绪是懊恼,而后来,我越发理解了莫主任评课时所说的“欣慰”一词。

我该“欣慰”的是我不能在这堂课上按我所想地讲课,而是最终回归到以学生为主的授课。

一堂成功的课,不是老师上出来的,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结果,而成功的主角是学生,老师的使命应是根据学生的状态及时采取措施将学生引领到学习当中来。

没有绝对完美的一堂课,同样的一节课,我以为再次经历可以更完美地展现,可是这份“完美”或许与我们想象当中的“完美”不尽相同。

而且,正因为她的“不完美”而将使我们“完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