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单元测试习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单元测试习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单元测试习题及答案一、选择习题(每小习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A、句读(du) 经传(chuán) 囷囷(qūn) 极妍(yán)B、辘辘(lù) 辇来(niǎn) 参差(cēn cī) 勖尔植(xù)C、谬赏(miù) 浚其泉源(jùn) 珠砾(shu) 剽掠(piǎo)D、黜(chù)恶直栏横槛(kǎn) 逦迤(lǐyǐ) 长人者(zhǎng)2、下列各句中的“师”的词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师之②吾师道也③师道之不复④则耻师焉⑤或师焉,或不焉⑥孔子师郯子A、①⑥/ ②⑤/ ③④B、①⑥/ ②/ ③④⑤C、①④⑤/ ②③/ ⑥D、①/ ②⑥/ ③④⑤3、下列语句分类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1)振之以威怒(2)宏兹九德(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4)云销雨霁(5)早缫而绪(6)或师焉,或不焉A、(1)(3)B、(2)(4)C、(3)(5)D、(1)(6)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B、不抑耗其实而已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5、下列各句,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中的“古文”与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古文”同义,即先秦两汉散文。

这句话出自韩愈的《师说》。

《师说》抨击了当时士大夫有疑惑而不从师的不良风气,论述了要从师学习的道理。

B、《谏太宗十思疏》作者魏征。

疏是一种文体,指臣下写给皇上的奏章。

这篇文章在形式上是骈体,但是它一反六朝以来骈文内容空泛、无病呻吟的文风,阐述了当国者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赏罚分明等观点,很有现实针对性。

C、《种树郭橐驼传》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

他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

《种树郭橐驼传》用对比和映衬手法,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D、《阿房宫赋》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杜牧。

赋是一种文体,介于散文与韵文之间。

《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

二、默写(15分)6、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

9、各抱地势,。

盘盘焉,囷囷焉,,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10、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11、,函谷举,楚人一炬,。

12、呜呼!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13、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三、阅读习题(70分)(一)嗟乎!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中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师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其可怪与欤!14、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理)B、中小学而大遗(丢弃)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15、在横线上填上原文中的句子(1)(2)(3)16、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师道之不复,可知矣(3)句读之不知(4)择师而教之A、(1)和(2)相同,(3)和(4)相同B、(1)和(2)相同,(3)和(4)不同C、(1)和(2)不同,(3)和(4)不同D、(1)和(2)不同,(3)和(4)相同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耻相师(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18、本段中,作者批判了三种错误的态度,分别为(用原文句子回答)(1)(2)(3)1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段古今对比,赞美“古之圣人”,批评“今之众人”,指出他们在学习上的态度是不同的。

B、本段既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还论述了从师的原则,还指出学习不要有门户之见。

C、本段重点批判了当时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D、本段从论证方式上来看,着眼于“破”,从正反两方面逐层批判了“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和“君子”。

(二)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人,输来其间。

,,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2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杳不知其所之也(2)尽态极妍(3)缦立远观21、在横线上填上相应句子并翻译(1) ,。

(2)翻译:22、找出文中三处比喻句(1)(2)(3)23、对本段文字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整段文字写宫女珍宝众多,表现了宫中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B、“为秦宫人”以上几句写众宫人的来源——从六国掠来。

其中“王子”“皇孙”指的是六国诸侯的儿子、孙子。

C、“明星荧荧……焚椒兰也”,这四个分句用多种修辞手法,写宫中美人之多,在写法上充分体现了“赋”的铺陈特点。

D、宫中珍宝之多,一方面表现出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揭露出他们抢夺劫掠的行径。

(三)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源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4、下列加点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①根不固而求木之长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③戒奢以俭④必竭诚以待下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25、(1)“闻”的对象是什么?答:(2)上述句式主要有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26、作者认为,人君应怎么做?(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答:27、从论证方法的角度来赏析,本段至少用了两种方法,它们分别是论证和论证。

这样有什么表达效果?(四)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病瘘,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甚善。

名我固当。

”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植,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胜,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有类橐驼者(2)名我固当(3)驼业种树(4)早实以蕃(5)其土欲故(6)既然已,勿动勿虑29、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舍其名,(郭橐驼)亦自谓“橐驼”云B、皆争迎取养(郭橐驼)C、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郭橐驼)也D、有问之,(人)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30、下列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鸡狗不得宁焉B、其乡曰丰乐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C、他植者则不然有穴窈然D、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敛赀财以送其行31、根据课文回答下列问习题(1)郭橐驼能“顺木之天以致其胜”,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木之性”?(2)很多人对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从文中找出最能表现其危害的两句。

32、对选文第三段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段通过郭橐驼的回答,使人们了解他种植树木技艺高超的原因。

B、本段一方面承上,一方面启下,既解释了课文第2段罗列的现象,又为课文第4段提示主旨做好了铺垫。

C、“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是总括种树经验。

在这以下,从几个层次上作具体论述,先在理论上作说明,次谈实践中种植方法,接着,又从正面论述,叙述了他植者的种植方法。

D、本段郭橐驼将自己与其他种植者作了鲜明的对比,话说得一针见血,但又无丝毫盛气凌人之感。

一、选择习题(每小习题3分)习题号1 2 3 4 5答案B B D C D二、默写习题(每格1分,共15分)6、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7、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8、师不必贤于弟子,术业有专攻。

9、钩心斗角,蜂房水涡。

10、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11、戍卒叫,可怜焦土!1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13、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三、阅读习题(一)(20分)14、A(3分)15、(3分)(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官盛则近谀(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6、(3分)B17、(1)(2分)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2)(3分)(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18、(3分)(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19、(3分)B(二)(18分)20、(3分)(1)到(2)姿态美好(3)久21、(1)(2分)鼎铛玉石,金块珠砾(2)(4分)把玉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

22、(6分)(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2)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3)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23、(3分)B(三)(14分)24、(3分)C25、(1)(1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排比、比喻。

(1分)通过比喻引出话习题或中心。

(1分)26、(2分)居安思然,戒奢以俭(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7、比喻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

(4分)作用:比喻论证,浅显易懂,生动形象。

同一问习题正反两方面论证,说理更加透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