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课程,小学生正处于思想、人格形成
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意识形态的干扰,加强品德与社会教学可以
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提高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同时还能让他们具有
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促使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这样就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篇文章主要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
引言:随着素质教育深入推行,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求变得越来越高,新
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能只是一味的灌输知识,而是要重视品
德与社会教学对学生的感染力,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同时养成良好
的行为规范,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
目前,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还存在
着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教师要认真分析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然后采用有效的措
施予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性。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课改革正在全面推行中,但是大部分的小学教师还是没有转变教学理念,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采取的是知识灌输的方式。
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学
习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师将品德与社会教学变成了说教课,这样很难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少会主动思考和探索,导致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上,对自我思想的认识以及对
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不够深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小
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是教育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小学教育育人功能的直接体现,
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但是实际的教学却并不是如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
中对教材的依赖性过大,同时教学的内容相对比较陈旧,有些甚至和实际情况出
现了脱节的情况,学生学习热情不能被激发出来,这样就会影响到品德与社会教
学效果。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基本上都是通过教条化的讲解完成
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比较少,学生不能领悟到品德与
社会教学内涵,教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
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看法,还要鼓励学生大胆
发言,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要及时回馈,要让学生有被尊重的感觉,学生会逐渐
喜欢上这样的教学氛围,也会喜欢上教师,对品德与社会学习的兴趣会更加浓厚。
兴趣是学习的驱动力,学生一旦对这门课程有兴趣,自然就会主动参与到教学中,通过自主思考获取知识,理解会更加深刻和透彻,这样就能让品德与社会教学起
到教化学生的作用。
此外,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还要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教师
要通过讨论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树立主人翁的意识。
比如在讲解《诚信是金》这
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讨论:诚信是什么?在社会中人们为什么要讲诚信?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有诚信?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学习效率会提高,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
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保证教的有效性又要确保
学的有效性。
教的有效性就是教师要研究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问题,然后创新教
学方法,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丰富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
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的有效性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和探究,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这样才能更好的内化知识,从而引导学生的思想
和行为。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形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
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的成效。
教师可以采取创设情境的方式,比如在学习
《回眸、展望科技发展历程》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与科技有关
的视频,让学生进行观看,这样就能增强学生的感悟,让他们可以实实在在体会
到科技的伟大之处。
在观看完视频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进一
步明白科技的带来的好处。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微课、翻
转课堂等教学方式,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注入新鲜血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教学要生活化
良好的品德形成源于社会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同时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
而不断产生着变化。
因此,《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必须注重儿童的生活
活动和情感体验。
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的原材料进行加工与学
生实际生活中的情感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的差距,捕捉儿童生活中有意义的教育。
还可以组织品德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科
技馆,或者是让他们参加爱心捐赠活动、走进养老院为社会服务等活动,在知识
与生活之间搭建桥梁,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还
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就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比如在学习
《家乡的变化》这单元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学生亲近家乡的环境,培养他
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让学生自觉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想要更具有实效性,就需要通过构建良好的
学习氛围、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加强和生活联系等策略,丰富他们对社会生
活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悟,让他们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胡兰芝. 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 教师, 2015(21):20-20.
【2】毛爱春. 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 科技展望,
2015(2):178-179.
【3】李燕. 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36):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