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肢体经络病症

肢体经络病症

第九章肢体经络病症肢体经络病症是由于外感或内伤等病因,导致机体和经络出现相应的症状,甚至肢体功能障碍的一类病症。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运行于人体全身,连通于脏腑表里;络脉运行于经脉之间,交错分布于全身各部。

《素问·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揭示经络和脏腑、机体的有机联系。

《素问·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络内联于五脏六腑,外络于四肢百骸,是沟通人体内外,联系上下,运行气血,传输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有机系统。

在病理状态下,经络受到侵袭,经络不通,脏腑受累,均可导致相应疾病的出现,如头痛、痹症、痿证、痉证。

肢体经络病症涉及范围较多,本章分别讨论头痛、痹症、痿证、痉证。

将分别就其基本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要点、辨证分型、护理措施、健康教育内容进行阐述。

第一节头痛头痛指由于外感六淫、内伤疾病导致头部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既可单独出现,又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

头痛一证首见于《内经》,《素问·风论》中称之为“首风”、“脑风”,并概括其临床特征,并指出外感与内伤是导致头痛发生的主要病因。

金代李东垣在《东垣十书》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并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机的不同又将其分为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

元代朱丹溪于《丹溪心法·头痛》提出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并提出“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清代医家王清任提出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瘀血头痛。

本节所讨论的头痛,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偏头痛、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外伤后头痛、贫血、神经官能症、鼻炎等,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施护。

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等急性传染性疾病,属于温病范畴,不在本节讨论范围。

一、病因病机头痛的基本病机可以归纳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

外感头痛多为外感邪气侵袭。

内伤头痛多为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禀赋不足、头部外伤、饮食不节及生活起居有关。

外感头痛为外邪上扰清空,壅滞经络,络脉不通。

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外感头痛一般病程较短,预后较好;内伤头痛大多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病机较为复杂。

虚实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肝阳上亢、肝火炽盛日久,阳热伤阴,肾虚阴亏,可转为肾精亏虚的头痛,或阴虚阳亢,虚实夹杂之头痛。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2.疼痛部位发生在前额、两颞、巅顶、枕项甚至全头部。

疼痛性质可为跳痛、刺痛、胀痛、灼痛、重痛、空痛、昏痛、隐痛等。

头痛发作形式可为突然发作,或缓慢起病,或反复发作,时痛时止。

疼痛的持续时间可长可短,可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数周,甚则长期疼痛不止。

3.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事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

(二)鉴别诊断1.眩晕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比较,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

临床表现方面,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居多;而眩晕则以头晕眼花,视物旋转动摇为主,虚证多见。

2.真头痛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为突发的剧烈头痛,并持续不解,阵发加重,手足逆冷至肘膝,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本病危险,应与一般头痛相区别。

三、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1.辨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外感头痛因外邪致病,属实证,起病较急,一般疼痛较为剧烈,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

内伤头痛以虚证或虚实夹杂证为多见,如起病缓慢,疼痛较轻,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且具有遇劳加重、时作时止等特点,多为虚证。

如因肝阳、痰浊、瘀血所致者属实,表现为头昏胀痛,或昏蒙重痛,或刺痛钝痛,痛点固定,常伴有肝阳、痰浊、瘀血的相应证候。

2.辨头痛之相关经络脏腑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于头面,厥阴经亦上循于巅顶。

由于受邪之脏腑经络不同,头痛之部位亦不同。

太阳头痛位于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位于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少阳头痛位于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位于巅顶部位,连及目系。

(二)证治分类1.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临床表现:头痛连及项背痛,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症候分析:头为诸阳之会,风寒外袭,太阳经循项背上犯巅顶,清阳之气被遏,故头痛连及项背痛;风寒束于肌表,卫阳被遏,不得宣达,故恶风畏寒;无热则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外袭之征。

护治原则:疏风散寒止痛。

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

常用药有川芎、白芷、藁本、羌活、细辛、荆芥、防风等。

(2)风热头痛临床表现: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尿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滑数。

症候分析:风热之邪侵袭阳络,上扰清窍,故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面红目赤,亦为热邪上炎之征;风热之邪犯卫,故发热恶风;热盛耗津,则口渴欲饮,大便不畅,尿赤;舌红苔黄,脉浮数均为风热邪盛之征。

护治原则:疏风清热,和络止痛。

方药:芎芷石膏汤加减。

常用药有菊花、桑叶、薄荷、蔓荆子、川芎、白芷、羌活、生石膏等。

2.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临床表现: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有力。

症候分析:肝阳化风,肝风内动,肝阳亢逆无制,气血上冲,故头昏胀痛,面红目赤;肝火偏亢,扰乱心神,则心烦易怒,夜眠不宁;苔薄黄,脉弦有力均为肝阳亢盛之征。

护治原则:平肝潜阳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有天麻、钩藤、石决明、山栀、黄芩、丹皮、桑寄生、杜仲、牛膝、益母草、白芍、夜交藤等。

(2)血虚头痛临床表现:头痛隐隐,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症候分析:营血不足,不能上荣,窍络失养,故头痛且晕;血不足则心神失养,故心悸失眠;血虚易导致气虚,气虚则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均为血虚之征。

护治原则: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方药:加味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有当归、熟地、白芍、川芎、菊花、蔓荆子、五味子、远志等。

(3)痰浊头痛临床表现:头痛昏蒙,胸脘满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症候分析: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故头痛昏蒙;痰阻胸膈,故胸脘满闷;痰浊上泛,则纳呆呕恶;苔白腻,脉滑或弦滑均为痰浊内停之征。

护治原则: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常用药有半夏、陈皮、白术、茯苓、天麻、白蒺藜、蔓荆子等。

(4)肾虚头痛临床表现: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滑精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症候分析: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脑窍失荣,脑海空虚,故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肾虚精关不固而遗精,女子则带脉不束而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是肾阴不足,心肾不交之征。

护治原则: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

常用药有熟地、枸杞、女贞子、杜仲、山药、人参、当归、白芍、龟板等。

(5)瘀血头痛临床表现:头痛久久难愈,痛处固定,刺痛,昼轻夜重,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症候分析:瘀血阻窍,络脉滞涩,故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且如锥刺;舌紫暗,脉细涩乃瘀血内阻之征。

护治原则: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有川芎、赤芍、桃仁、益母草、凌霄花、当归、白芷、细辛、葱白等。

(三)护理措施1.生活起居护理(1)病室环境宜安静,保持空气新鲜,光线柔和,温度适宜。

(2)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生活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病情稳定后。

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风寒头痛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风寒入侵,避免潮湿。

2.病情观察(1)注意观察头痛伴随症状,有无畏寒发热或高热,有无贫血现象(2)注意观察头痛的部位、时间、性质、程度和诱发因素。

肝阳头痛患者,要注意观察每天血压变化;血虚头痛患者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现象以及出血部位及出血量等。

(3)注意观察病情变化,若见头痛剧烈,日益加重,视物模糊,口眼歪斜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做进一步检查。

(4)定时观察患者体温、呼吸、脉搏、神色的变化。

3.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低脂、低盐、易消化食物,忌食辛辣、肥腻及生冷之品。

(2)根据不同的辨证进行饮食指引。

风热头痛患者鼓励多饮水,多吃水果。

肝阳头痛患者多食新鲜蔬菜如芹菜、海带、紫菜、饮菊花茶、饮山楂茶等,忌食动物内脏及公鸡肉、猪头肉等动风之品,忌烟限酒;血虚头痛患者应加强营养,多食蛋类、母鸡、瘦肉、动物肝脏、红枣莲子粥等健脾养血之品。

肾虚头痛患者应补益肾精,选择猪肾、甲鱼、黑芝麻、核桃、黑豆、桂圆等。

痰浊头痛患者,应多食山药、冬瓜、薏苡仁等健脾利湿之品。

4.用药护理(1)中药汤剂一般温服。

肝阳头痛、血虚头痛患者者宜温服。

(2)注意观察患者用药后头痛、睡眠、情绪、面色、舌苔、脉象的变化。

5.情志护理(1)若患者出现焦虑和恐惧的情绪表示理解,耐心解释病情,争取缓解紧张情绪。

(2)与患者交流时,态度和蔼。

(3)做好家属思想工作,共同关心和看望患者。

6.中医护理适宜技术(1)针灸疗法:肝阳头痛患者针刺合谷、曲池、太冲等穴;偏头痛患者可针灸足临泣、丘墟、外关、中渚等穴;肾虚头痛患者可艾灸涌泉、百会、太溪、肾俞等穴;血虚头痛患者可艾灸血海、膈俞、中脘等穴。

(2)推拿疗法:肝阳头痛患者可配合点按合谷、曲池、太冲、推桥弓;风寒头痛患者可配合点按太阳穴;偏头痛患者可点按太阳、丘墟。

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使用拿五经、扫散法等各种手法。

(3)根据不同的病证还可以遵医嘱使用刮痧疗法、拔火罐疗法、耳穴贴压等。

四、健康教育1.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易使头痛复发和加重,故患者应该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2.日常生活起居有常,劳逸适当,适当加强体育锻炼。

注意气候变化,以防御风寒外邪入侵。

3.若临床疗效不佳或病情加重,应尽早查明原因及积极治疗原发病。

肝阳头痛患者应定期检查血压,坚持服用降压药物。

4.家族中有类似病史者,应提高警惕。

第三节痿证痿证,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行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痿者萎也,枯萎之意,即指肢体痿弱,肌肉萎缩。

临床以下肢痿弱较为常见,故亦称“痿躄”。

“躄”是指肢体痿弱不用,足不能举步的意思。

《内经》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分类及治则论述颇详。

《素问·痿论》将痿证分为皮痿、肉痿、筋痿、脉痿、骨痿,并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观点,其依据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治痿独取阳明”成为治疗与护理本病重要原则。

元代朱丹溪明确提出:“痿证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运用泻南补北法创名方虎潜丸治疗痿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