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

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

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
一、群体性事件的涵义
国外学界一般将群体性事件称为“集群行为”、“集合行为”或者直接表述为集会、游行、示威、罢工等活动。

美国社会学家帕克在其著作《社会学导论》(1921)一书中,最早从社会学的角度将群体性事件定义为“集合行为”,认为它是“在集体共同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

是一种情绪冲动”。

著名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也指出,集群行为“是指那些在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情况下。

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舞而发生的行为”。

从国外的研究看出,国外学者普遍认为群体性事件具有自发性、无组织性、群体性、行为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国内对群体性事件的界定经历了一个由最初认定为“闹事”而施以打击的行为,发展为认为其有一定合理性而依法妥善处置的演变过程。

2000年4月5日公安部颁发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把“群体性治安事件”定义为“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认为,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由部分公众参与并形成有一定组织和目的的集体上访、集会、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聚众闹事等群体行为,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造成影响。


笔者认为,群体性事件是指个别群众或团体、组织在解决矛盾
时,采取的危及社会秩序并与政府、企事业组织及社会其他管理组织形成对抗的活动,是一种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形式。

二,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分析
有学者从宏观层面上分析,把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为政治、经济、法治、文化和社会成因(陈晋胜,2004);也有很多学者针对不同区域、领域,从微观上分析,如张振、王冕(2008)从农村着眼,郑恒毅、王健卉(2005)着眼于高校,顾建红(2010)以中西部地区为着眼点等。

概括起来,成因如下:
(一)宏观上
法律法规层面:立法缺位:司法资源供给不足和司法不公、救济不力以及诉讼成本过高。

利益层面: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调整,即长期存在的隐性利益失街和当下社会转型期的显性利益失衡。

意识形态层面:民主意识和公平观念的强化;公民权利意识增强:公民责任意识、法治理念淡薄。

(二)中观上
体制机制的层面:利益分配和利益保护机制不健全;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缺乏;缺乏有效的诉求机制和双向沟通系统。

政府等行政主体层面: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度不高;政府诚信出现危机,政府公信力不足;政府依法执政能力不足;地方政府回应力不足;基层政府权威丧失。

(三)微观上
行政人员的层面:一些政府官员权力寻租、与民争利;公务人员作风简单粗暴,导致矛盾激化升级。

参与群众层面:群众对生存风险、社会公正和生态风险的焦虑。

三、群体性事件解决路径分析
(一)宏观上
法律法规层面:加强法治建设;把预防和处置群体事件纳入法制轨道。

制度建设层面: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培育和壮大公民组织。

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层面:承认多元社会利益的正当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中观上
政府层面:规范基层政府行为,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回应型政府,提高政府对社会诉求的回应动力和能力:推进政务公开,强化“透明权力”的建设;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增强党和政府的利益综合能力。

体制机制层面:建立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信息公开机制与监督管理机制;建立政府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的维权机制,完善民意表达机制;完善责任追究机制;落实领导责任制。

(三)微观上
公务人员素质层面:公务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与政策水平、
较强的执法能力。

从公民素质层面看,提高群众的法制意识;培养公民政治参与的素质。

四、研究缺陷
1、研究内容上,没有进行大规模和大时间跨度的研究,研究不具有动态性和系统性;分析大都是罗列式的,没有进行细致而深刻的探究;缺乏理论根据,理论支撑少;缺乏从行政立法、执法领域的研究。

2、研究层次上,首先。

没有将中央和地方政府区分开进行考虑,群体性事件多发生在基层,但研究中对基层组织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鲜有提及;也没有考虑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协调配合,缺乏整体的观点;其次,各地情况差别较大,研究较少考虑经济发展水平、民族、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3、研究视角上,视角单一,涉及到的学科领域较少。

缺乏多学科交叉分析。

4、研究方法上,缺乏对案例的深入考察和分析。

实证研究少,大多集中在规范研究。

五、研究趋向展望
1、建立政府管理与群众自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

2、借鉴国外经验,使群体性活动合法化、在合法的管理体制下进行示威、游行等群体性活动。

3、承认利益的多元化,完善利益主体多元化条件下的利益诉求
表达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