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经济学整理知识点 2

公共经济学整理知识点 2

一、公共经济活动的特征及类型1.政府的基本特征(一)政府具有强制力,公共经济活动具有强迫性。

(二)政府部门的主要决策者是民选的。

(公共经济活动的决策者与受益者分离。

产品多需要直接或间接集体投票选择)(三)政府追求的不是利润。

(政府的目标不是利润,政府服务于公共利益,其目标是提高社会福利)(四)政府有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的义务。

(由于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有义务为每一位公民服务)公益目标有时模糊,有时难以评价是否实现。

公共经济活动有些情况下不受供求规律控制。

可能长时期处于供求失衡状态。

因此,公共经济活动尽可能给公众带来福利,但是也有许多情况下会给公众带来负效用,甚至是痛苦。

2、类型:从公共经济学的分析角度而言,政府在经济领域里扮演的三种角色,或者说政府的经济活动可分为三大类型。

(一)政府作为经济参与者,即政府直接从事社会经济活动。

(二)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即政府制定和实施影响经济活动的各种经济政策。

(三)政府作为经济管制者,即政府管理和规范民间经济活动。

*为了进一步理解政府经济活动的类型,我们可以把上述三种角色细化到七种角色。

政府作为所有者;政府作为生产者;政府作为雇佣者;政府作为消费者;政府作为管制者;政府作为再分配者;政府作为经济决策者。

二、政府经济活动(或政府干预程度)的衡量标准及最优程度。

1、衡量指标构成政府通过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参与经济活动,也被称为对经济的干预。

其程度的度量包括对其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两种方式。

直接干预比较容易度量,主要包括政府收支占国民产出的比重,间接干预相对难以量化。

(一)、直接干预的衡量——政府规模公共支出占GDP比重被作为重要的衡量政府规模的指标。

因为其直接反映由政府部门对资源的使用或转移。

(其实公共收入的比重也很重要,特别是税收其对私人部门资源配置的影响远远超过其实际获得的数量)(二)、间接干预的衡量——市场化与管制程度该类指标的运用并无一致的标准。

例如:价格市场化程度,反映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可以用市场定价比重来衡量。

非公有经济市场准入程度,反映政府对投资领域所有制结构的控制,可以用禁入投资领域数量及重要程度来衡量。

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反映资源在不同领域配置的政府意志的主导作用。

2、政府经济活动的最优程度政府干预的净收益。

(具体确定政府干预的最优水平及其决定因素是十分困难的。

总之政府的最优敢于程度不仅取决于经济政策实现的目标,而且还取决于实现这些目标的成本。

)无论是直接干预还是间接干预资源配置,都有一个最优的度,并不能简单的说政府干预程度越低越好。

关键看干预的质量。

三、帕累托标准的含义及其缺陷1、含义:帕累托最优:指政府的某一种活动或某一项政策变化如果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就没有人的境况变好的状态。

帕累托改进:指政府的某一项活动或某一项政策变化至少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没有人的境况变坏的状态。

2、缺陷:(一)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要求拟议中的政策变化要有益于某些人,但不能对任何人有害。

(二)帕累托标准使现状具有合理性。

(三)帕累托标准不能把所有可能的社会状态进行排序。

一、外部性的经济原理和纠正外部性指某人或某家企业的活动给他人或者其他企业造成了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但他(它)并没有因此而取得报酬或提供补偿的现象。

前者一般称之为外部经济或正外部效应,后者称为外部不经济或负外部效应。

纠正:当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物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将会呈现过少状态。

正外部性由政府给与补贴鼓励其活动(具有正外部性的活动可以称之为公益性活动。

负外部性由政府进行规制制止其活动或由政府征税减少其活动。

二、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内容财政的资源配置智能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需要,主要通过税收动员社会资源,通过公共支出提供公共物品,实现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一)调节资源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二)调节政府部门的内部资源配置,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当公共支出总量既定时,财政还需要通过预算分配资源在不同公共支出领域的比重。

微观方面主要是通过政府收支改变资源配置方向(三)调节资源在地区间配置;手段——税收、财政补贴、投资,防止资源的逆向流动。

(四)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配置增量调节——通过国家预算调节,如基础设施、教育之类的准或纯公共物品。

存量调节——财政、税收、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到符合公共利益的产业,如清洁能源。

三、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内容主要指再分配职能,是政府为实现收入分配公平,通过收入支出制度,对不同收入阶层征税或不征税,多征税或少征税,或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对市场活动产生的收入分配状况进行调整。

(一)调解目标1、实现规模收入分配的公平。

主要指标是基尼系数介于合理的区间2、功能分配也要处于合理的区间(二)调解方式调整结果的公平和调整起点的公平1、调整结果的公平2、调整起点公平或保证机会公平;改善低收入者取得收入的条件与能力,财政出资再就业教育、培训失业人员,对贫困学生予以资助。

购买公益性岗位,解决一部分人基本生活问题。

四、政府失灵的三种原因(一)政府决策的无效率----政策出台时就是无效率的(二)政府机构运转的无效率-----政策执行中的内部无效率(三)政府干预的无效率---政策执行中由于市场主体干扰带来的无效率1、寻租:厂商或利益集团通过影响政府决策增加自身利益的行为,其实质是利用政府授予的某些特定权利,获取超过自由竞争状态下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

2、领域:(政府特许权;关税和进出口配额:政府采购)3、危害:(寻租成本;反寻租成本;垄断福利损失)五、中位选民定理及其内涵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处于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的中间状态中间投票者定理 Median voter rule:若所有投票者对公共物品的边际效益曲线均呈向右下方倾斜状态,那么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公共物品的产量,就是简单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中间投票者定理内涵:多数规则下的反映中间投票者意愿的提案最终获胜。

当有两种以上的方案可供选择时,多数规则并不能保证51%的投票者将获得他们最偏好的结果,实际上只有中间投票者获得最偏好结果。

多数规则所保证的是,所有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和最终达成的政治均衡偏离度最小。

任一政党或政治家要想赢得极大量选票,必须使自己的竞选方案符合中间投票者的意愿。

第三章公共支出规模一、公共产品的判断标准和分类,并能够分析具体问题。

1、判断标准:公共产品的三个基本特征:共同消费、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一)公共产品是共同消费的物品;消费者可以从同一产品或服务中获得效用,狭义是直接共同消费了产品或服务;广义是共同获益。

必须由政府提供的是具有非排他性的共同消费品。

即纯公共产品。

(二)纯公共产品是具有非排他性的共同消费品。

1、非排他性的内涵排他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技术和经济的统一,即技术上必须在现有的科技水平下可以达到,而且经济上必须排他的成本远小于收益。

(三)非排他性带来的后果——免费搭车者问题(市场不能提供,合作也不可行,必须政府出面)(三)公共产品是具有不同程度非竞争性的共同消费品1、非竞争性内涵;第一类完全非竞争性;产品数量一定,增加消费者不妨碍任何消费者的使用。

增加消费导致的边际生产成本和拥挤成本均为0。

2、具有非竞争性产品提供的原则;物尽其用,使用符合效率标准。

完全非竞争性往往是由于其受益范围及其广泛,这类产品实际上是无法排他的,而且由于其增加多少消费者也不影响他人,也无需增加产品数量,所以免费由政府提供成为必然。

阶段性非竞争性往往是受益范围较小的产品,需要以不拥挤为最高标准,不浪费,能够使用为最低标准。

2.公共产品的分类(一)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按照公共产品的性质划分)纯公共产品;是不可排他的产品或服务,必须由政府提供,否则市场将不存在这类产品。

准公共产品:或称混和产品,是具有可排他性,但是在一定程度内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

(二)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被归为广义的混合产品或准公共物品。

)多数情况下消费与私人产品完全一样,可排他,具有竞争性。

(三)按公共产品的地域划分:全球性公共产品;全国性公共产品;区域性公共产品和地方性公共产品。

二、纯公共产品需求曲线与私人产品需求曲线的区别,和效率产量的计算。

公私产品有效产量:三、瓦格纳法则、阶梯增长理论、官员行为增长论和财政错觉的基本内容。

(一)政府活动扩张论:1、基本思想19世纪8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考察了英国产业革命和当时的美、法、德、日等国的工业化状况之后,认为一国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与本国财政支出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政治压力”增大以及在工业经营方面因“社会考虑”而要求增加政府支出。

这就是瓦格纳法则。

它可表述为: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 的比率相应提高。

2、图示(二)梯度渐进增长论:1、基本思想英国经济学家皮库克和威斯曼在20世纪60年代初对英国1890年以后的财政支出历史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认为在正常年份财政支出呈现一种渐进的上升趋势,但当社会经历激变时(如战争、经济大萧条或其他严重灾害),财政支出会急剧上升;当这种激变时期过后,财政支出水平将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来的趋势水平。

这就是梯度渐进增长论。

因其理论实质上揭示了财政支出增长的两类原因,即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故也称之为内外因素论。

2.基本内容(1)内在因素:公民可以忍受的税收水平的提高(2)外在因素:社会动荡对公共支出造成的压力置换效应(displacement effect) 审视效应(inspec tion effect) 集中效应第四章 公共支出结构(一)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经济影响购买性支出:政府从个人和企业购买原材料和土地、劳动力、资本的生产性服务并由政府直接使用的支出。

(相应地获得商品与劳务 )转移性支出:政府在公民之间再分配购买力的支出。

(单方向转移,未获得相应商品与劳务 ) 二者对经济影响 :(1)对资源配置及收入分配的影响:分配影响 资源配置 比例 购买支付间接 直接 大→配置功能强 转移支付 直接 间接 大→配置功能较强3、原因(1).市场失灵的存在需要政府活动增加。

(2).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以及从事的生产性活动也会随着经济的工业化而不断扩大。

(3).城市化以及高居住密度导致外部性和拥挤现象。

(4).教育、娱乐、文化、医疗保健以及福利服务的需求收入弹性很大。

(2)对政府及微观经济组织影响不同购买支出转移支出政府硬约束软约束微观组织硬约束软约束(二)、马斯格雷夫关于公共支出结构的理论观点。

马斯格雷夫将罗斯托等经济发展阶段简化为三个阶段,即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成熟阶段,并将公共支出规模与结构变化与这三阶段联系在一起,突出强调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会导致不同的公共支出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