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2009年太原市高三年级调研考试)有人根据清末各派的主张对其着装进行了描绘,其中“内穿西装打领带,外着传统衣衫”描绘的是( ) A.顽固派B.洋务派C.革命派D.维新派【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主要政治派别及其主张。
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外;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维新派把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建立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革命派则直接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意图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
【答案】 D2.(2009年济宁模拟)漫画《乌鸦喝水》的场景有可能发生在下列哪次论战中( )A.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B.顽固派与维新派C.改良派与革命派D.顽固派与洋务派【解析】A项中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C项中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D项中争论核心是要不要学习西方,B项核心是要不要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涉及政体性质上的剧变。
【答案】 B3.(2009年郑州市模拟)中国近代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的内容,引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在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民主共和思想B.戊戌变法抨击了封建思想文化,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C.戊戌变法使人们开始了解西方政治制度D.戊戌变法最终失败,宣告维新思想的结束【解析】维新思想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思想,但却是君主立宪思想,并不是民主共和思想;戊戌变法前人们通过维新思想的宣传已然了解西方政治制度;戊戌变法最终虽失败了,但维新思想的影响并未就此结束,而在近代中国形成了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答案】 B4.(2009年江西金太阳专题卷)《定国是诏》颁布后,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这是因为《定国是诏》( )①准许官民上书言事②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③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④废除科举制度,改试策论A.②③④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解析】《定国是诏》颁布后,开始变法,①②③均为此期间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它们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因此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了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变法诏书中是废除八股,改试策论,科举制度废除是在1905年,故④错。
【答案】 D5.(2009年沅江模拟)19世纪末,在中华民族处于危亡的历史关头,戊戌变法运动得到了后人的肯定,主要是因为它( )①要求救亡图存②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③要求发展资本主义④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度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以“后人肯定戊戌变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与探究能力。
评价历史事件应把其放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中去。
①②③都是运动的内容和意义,并且在当时具有进步性,符合题意;戊戌变法提倡君主立宪制度而非民主共和制度,故④不符合题意。
本题要求我们在备考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探究能力,多从近代化和文明史观角度分析、归纳问题。
【答案】 C6.(2009年天星网试题调研)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
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
……我若由他们尽意地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 A.顽固派B.洋务派C.太平军D.义和团【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找准信息点。
“难道一个使馆攻不下来”是指义和团攻打帝国主义列强在北京的使馆这一史实。
【答案】 D7.右图是一幅西洋漫画,描述了列强任意宰割中国领土的现象。
中国最终没有被列强“吃”掉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B.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C.清王朝的抗争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起【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中国最终没有被列强“吃”掉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
【答案】 A8.(2009年烟台质检)“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
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历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
”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 ) 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解析】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侵略者占领了北京城,而且是“分国占据”,由此判断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C9.(2009年北京东城区高三教学测试)在某个条约的签字仪式上,一个自称“中国通”的帝国主义分子写了一幅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一位中方官员义正辞严对了一幅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此条约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本题属于材料选择题。
解题的关键是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帝国主义”“八大王”,据此不难得出该条约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关。
【答案】 D10.1900年初,军机大臣赵舒翘等人奏请对义和团“抚而用之,统以将帅,编入行伍”,这一做法的真实目的是( ) A.消除与义和团的矛盾B.承认义和团运动的合法性C.控制和利用义和团D.依靠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解析】“招抚”义和团是清廷对付义和团的手段,其含义是承认义和团运动的合法性,利用义和团的“灭洋”口号,让其在对外斗争中消耗力量。
【答案】 C11.(2009年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租界东洋驻重兵,保商何必要连营。
可怜卧榻横陈夜,时听旁人鼾睡声。
”这首近代汉口竹枝词(《东洋兵房》)反映了( ) A.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出现B.汉口被辟为通商口岸C.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D.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解析】解题关键是理解汉口竹枝词中“租界”“东洋”等重要信息的含义。
租界东洋驻重兵反映了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日本在中国抢占租借地的现象,故C 为正确答案。
A项反映了英国对中国的侵略;B项反映了英法联军对中国的侵略;D项反映八国联军侵华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秩序完全确立。
【答案】 C12.义和团运动作为一次农民运动,在19世纪末担负起了反侵略和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虽然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但其精神对后人极具激励作用,表现在( ) A.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精神B.爱国主义精神C.抵制外货、爱用国货精神D.民主与自由精神【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义和团运动精神对后人极具激励精神,主要表现在爱国主义精神。
【答案】 B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
作为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基于这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等。
随着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
于是,他又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等。
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
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
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可待也。
”——《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李鸿章的主张及地主阶级走过的独特的工业化道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梁思想的核心内容。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第(1)(2)问解答的依据是材料,要注意回答问题的概括性和完整性;第(3)问应根据两次运动的特征,结合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
【答案】(1)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独特道路:先军工、后民用;先重工业、后轻工业。
(2)定宪法,开国会,实行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政体。
(3)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戊戌变法则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14.(2009年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第一学期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
……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材料二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
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
就在太平军撤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
”材料三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为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结果怎样?(3)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清政府与列强关系的变化。
【解析】第(1)问可以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40年3月”进行了分析“当前局势”,从材料中“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分析,可知英国希望所谓的“关系改善”是指通过“和约”形式打开中国的大门,加紧对华商品输出。
第(2)问从“瓜分”二字入手,可知时间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然后判断当时中国发生的大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等,最后综合分析。
第(3)问可从林则徐禁烟到中外反动力量勾结共同镇压人民运动到成为列强代理人方面分析。
【答案】(1)“当前局势”指林则徐虎门销烟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借口。
原因:中国地广人多,有望成为巨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沉重地打击了列强在中国的势力,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列强由直接控制中国转变为在华扶植代理人。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变化:清政府由抗击列强的侵略到与列强勾结,再到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