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1讲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第21讲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期间颁布的法令中废除了八股取士,
但科举制则是在1905年废除的。 4.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大肆捕杀维新 人士,维新变法运动宣告失败。
5.维新变法的性质和意义
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 的改良运动;是
一次 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 思想和民族意识;是近代中国第一次 思想解放
争,但却带有笼统 排外的色彩。
【理解升华】
义和团运动虽是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激化
的产物,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是帝 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二是封建主义与人
民大众的矛盾。“扶清灭洋”只反映了帝国主
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4.活动 (1)1899年秋,蔓延到山东、 直隶许多州县。
(2)1900年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清政府改用
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的尖锐、人民对帝国主义
的仇视,成为千千万万中国人参加义和团的强 大动力。但这个口号也表现出笼统的排外主 义,把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西方先进的文明等同
起来,体现了分散落后的小生产者的狭隘性和
落后性。 总之,这一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间的矛盾成为 最主要的矛盾,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但
不正确的是


A.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 B.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 C.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D.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 解析 答案 此题的核心观点是:力量对比是戊戌变法
成败的主要因素。B项与力量对比无关。
B
视角二
紧扣教材重点
本部分教材的重点首先是戊戌变法运动,其 次是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要注意从历史条 件、变法运动的内容、历史意义及失败的原因等
角度掌握这一历史事件;义和团运动要注意从兴
起的历史背景、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及历史意义 等角度掌握;还要注意从两大历史运动的比较角 度掌握。 尝试命题2 义和团的传单中写道:“最恨和约, ( )
祸国殃民”“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
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B.中国近代化已经起步 C.农民阶级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D.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 解析 义和团运动的传单中“最恨和约”只体现 出中国近代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即中华民族和 外国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故A不全面;“挑铁 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中的“铁 路”“电线”“大轮船”表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 展,近代化已经起步,B正确;农民阶级对清政府 和外国侵略者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当然不能 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C错误;义和团的口号是 “扶清灭洋”,D错误。 答案 B
从“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知D项
规范答题
考题再现
观察分析下列分布示意图,回答 下列问题:
(1)图中的学会、学堂、报馆兴
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6分) (2)在分布上有何特点?其性质 如何?(6分) (3)这些学会、学堂、报馆在当
C.勇争第一的敬业精神 D.爱国改革的牺牲精神
重点精讲
1.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相比,有什么区
别与联系? (1)区别 ①背景不同:早期维新思想是在西方资本主义 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情况下,在一些
知识分子中间产生的;康梁维新思想则是在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民族危机严重的情 况下提出的。②理论体系不同:早期维新思想 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后者构成相对完整的体系。
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 的作用。
【概念辨析】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和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 动的差别在于:前者是一场思想解放的潮流, 以著书立说,宣传、阐发、传播资产阶级维新 思想为核心内容;后者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 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场爱 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前者为后者打下了理论基 础,二者的结合点是“公车上书”。
资产阶级维新派认为只有变法图强才是中国的出
路。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改 革,与现实社会中的改革这一主题相一致。戊戌 变法运动中的机构改革同现实中的改革面临着类 似的问题。要注意戊戌变法的经验教训。 尝试命题1 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 “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 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主观上,由于农民阶级缺乏科学、先进的革命
纲领,而且组织上也缺乏统一的领导和指挥。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随手一练 1.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进步意义主要 表现在 A.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 B.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根基 C.有利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 ( C)
统筹全局折》中提出施政纲领,还组织了具有 救亡性质的保国会。
3.百日维新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 定国是诏》,开始变
法。变法持续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概念辨析】 戊戌变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仅指百日维 新,广义则包含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
团体的出现、百日维新等。
①政治上: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汰冗员,废除 旗人寄生特权 。 ②经济上: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 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发明;改革财政; (1)法令
D.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整整100年前,“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生 前表示,“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 者,无以酬圣主”,“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 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
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主要
体现了他 A.迷信皇权的愚忠精神 ( D)
B.学习西方的开放精神
B.列强在北京犯下的抢杀暴行激怒了清政府 C.清政府不容列强对其内政干涉的本能行动 D.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对列强主张坚决抵抗
视角四
运用教材史料
本部分教材可用以命题的主要历史图片史料 有“北京强学会旧址”、《国闻报》刊头图片、 京师大学堂照片、义和团的旗帜图片等;地图材 料主要有“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分布
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
动。
3.如何认识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特别是教会活动的猖狂使广大人民直接身受其 害。因此,义和团打击的主要对象是外国侵略
者,“扶清灭洋”正是这种时代的产物。“扶
清”有利于争取官军,但它又把“大清”和 “中华”混同起来,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 对清政府和对封建制度的认识局限,也使义和 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的口号,
设立 邮政局。
③军事上:裁撤绿营,精练陆军;实行征兵制 ; 添设海军。 ④文教上:开办京师大学堂 和中小学堂;废八股 开设经济特科;设译书局、报馆、学会;派人
出国留学、游历。
①积极: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西学的传 (2)评价 播,有利于维新派参与政权。 ②消极:未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 等君 主立宪制的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 【细节点拨】
组织 形式
创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与宗教迷信结合在一起,没有 制定了明确的纲领,成立了 纲领,只提出口号,也无统一 推动变法的团体和政党性组 的组织 织 ①背景相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目的相同:救亡图存。 ③对清朝态度相同:采取合作,抱有幻想。④结果相同:被 反动势力镇压而宣告失败。
相同点
命题视角
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
要矛盾之后提出来的,表明义和团对中外反动 势力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是农民阶级小生
产者局限性的体现。
4.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 (1)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一次自发的有组织 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反帝表现在直接把 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 镇压,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走狗。
③实践效果不同: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实践,
康梁维新思想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发展成为救
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2)联系:①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 础,二者在思想主张上有很多相似之处。②二者 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③二者都是爱国的
和进步的。
2.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运动?
国的改革进行变法,《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光绪帝在变法过 程中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尤其是政治、经 济方面的措施,适应了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 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
(3)从变法的手段和形式来看:变法采取了自
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 动。 (4)从领导力量上看,领导这次运动的康有为、 梁启超等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
视角三
关注新课标理念
新课标教材关于本讲内容,一是从近代思想
解放的潮流视角认识维新思想;二是从中外历史
上的重大改革的角度审视戊戌变法;三是从维护 国家主权的斗争角度看待义和团运动。 尝试命题3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宣战 谕旨”,声称“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
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这表明了 ( C ) A.清政府不再苟且图存,想与列强一决雌雄
第21讲
一、戊戌变法
1.社会基础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基础落实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 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康、梁的维 新思想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2.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1895年春的“ 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潮发 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以康有为为首的维
新派与顽固派势力展开论战,在1898年《 应诏
视角一 追踪社会热点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改革开放的 伟大历程时指出,事实雄辨地证明,改革开放是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 展中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