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景宁县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参加大会的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工作简要回顾过去的一年,全县人民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创建”战略,扎实开展“平安景宁”建设,按照“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工作思路,统筹兼顾,迎难而上,较好地完成了县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
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3.3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一产增加值为3.09亿元,二产增加值为5.66亿元,三产增加值为4.55亿元,分别增长4.6%、19.6%、13.1%;财政总收入1.75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03亿元,同比增长18.3%,同口径增长24.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6亿元,同比增长16.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2亿元,同比增长1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03元,分别增长6%和8.6%。
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认真落实各项重农扶农政策,粮食生产实现面积、总产、单产和效益四增长,总产量达到4.8万吨,同比增长11.6%。
坚持“茶竹富农”,农业结构得到调整。
新建和改造茶、竹、药、果等各类特产基地2.5万亩,高山蔬菜、花卉、烟叶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食用菌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袋料黑木耳、珍稀菇等较快发展。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成效明显。
金奖惠明茶荣获“浙江省十大名茶”称号;我县编制的《浙江省无公害厚朴标准》通过专家审定,填补了国内同类标准研究的空白;在省农业博览会上,我县农产品获得“三金四优”的好成绩。
畜牧水产业稳步发展。
禽流感防治工作取得全面胜利,县政府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集体三等功。
深入实施“五万农民素质培训”、“十村示范、百村整治”、“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等工程,实施项目69个,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新整理和复垦农用地497公顷。
完成72万亩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和二轮土地承包工作。
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7亿元,同比增长23.4%,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4亿元,同比增长50.9%。
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5家,其中年产值超千万的企业达到22家。
水电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新建电站13座,全县电站已达121座,装机达到21.38万千瓦,被国家水利部授予“中国农村水电之乡”称号。
阀门铸造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实现产值2.5亿元,成为我县工业经济的又一新亮点。
纺织服装企业开始在我县落户发展。
维康和海南亚洲两家制药企业技改基本完成。
民族经济开发区、鄞景扶贫经济开发区保持平稳发展,外舍工业区块建设有序推进。
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和商贸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工业经济发展氛围进一步浓厚。
认真组织实施“山海协作工程”,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全县引进市外内资项目17个,实际到位资金1.14亿元;引进外资项目2个,实际到位资金45.5万美元。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外向型经济再创佳绩,外贸自营出口总额达到1338万美元。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成功举办了二十周年县庆暨第二届中国畲乡风情节,提高了畲乡景宁的知名度,达到了办节促开放、促发展的预期目的。
全县旅游接待总人数达28.2万人次,同比增长34.3%,实现旅游总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29.5%。
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4.12亿元,贷款余额8.9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13亿元和0.26亿元。
商贸流通、房地产、社区服务、邮政通讯、信息和中介服务业等均有较快发展。
移民工作开局良好。
坚持“以移民为先,以移民为重”,把移民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强化领导,理顺机制,明确目标,落实任务,扎实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通过库区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移民干部的艰苦努力,以及全县上下的合力支持,库区移民工作有序推进,顺利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
第一动迁年4719名移民动迁基础性工作全面完成,启动了移民建房;完成库区淹没线以下水干果和经济林详查,基本完成库区企业、个体工商户详查;编制完成两个复建乡镇的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前期工作。
库区社会保持稳定。
项目建设难中求进。
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努力克服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制约,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医院门急诊楼、第二水厂完成主体工程建设,景中迁建工程有序推进,石印山居住小区建设进展顺利。
东坑至石门洞、东塘至雁溪路面砂改油工程基本完成,“康庄工程”全面实施,完成投资8186万元,改造路基路面305公里,实现34个行政村通等级公路。
云景高速公路通过工程可行性会审,滩坑库区庆景青三级公路通过初步设计审查。
县城电网改造基本完成,东坑、英川35KV变电所完成增容改造并投入运行。
外舍防护工程完成可行性研究审查,检察院技侦大楼、县疾控中心综合楼、县城自来水管网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
集镇建设扎实推进。
重视完善城市建设规划体系,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
积极实施“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完成人民路、鹤溪路、复兴路等县城主要街道路面及路灯的改造,完成石印山公园一期和鹤溪路景观带延伸工程,开展鹤溪河水环境整治,市容市貌得到较大改观,实现创建市级文明县城和市级卫生县城的目标。
小集镇建设稳步推进,东坑、鸬鹚等一批集镇和中心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大力发展幼儿和高中段教育,学前三年入学率达78.9%,初升高比例达70.62%,分别比上年提高10%和7.5%。
鼓励科技创新,推进科技进步,3项科技研究和推广项目获得市进步奖、星火奖。
加强“文化畲乡”建设,舞蹈节目《球娃梦》参加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现场演出,“文艺直通车”等活动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广播电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
公共卫生体系日趋完善,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
“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经济普查工作有序展开。
完成生态县规划编制,启动生态县建设。
认真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民族宗教工作稳步推进。
以“平安景宁”建设为载体,深入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安全生产监管,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努力化解各类矛盾。
侨台、外事、档案、保密、气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老龄、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工作取得新进展。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全县新增就业岗位508个,356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实施,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工作全面启动,集中供养率达到63%。
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37件、政协委员提案96件。
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切实开展行政许可项目的清理。
扎实开展“三树一创”学习教育活动,为民服务意识日趋增强。
积极开展机关效能建设,不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发展环境日趋优化。
加大监察、审计工作力度,反腐败工作不断推进,政府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
这是全县人民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迎难奋进、全力拼搏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以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驻景部队官兵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一直来积极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所有关心和帮助景宁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致以诚挚的谢意!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周边县市区、上级要求和群众期望相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土地、资金等发展要素瓶颈制约越来越明显,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主导产业培育难度大;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还比较艰巨,财政收支平衡压力不断增大;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弊端依然存在,投资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受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影响,个别重点工程建设进度不尽理想;政府部门行政效能、工作作风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政府自身建设仍需加强。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必须主动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200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今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们加快发展的重要一年。
从外部条件看,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仍将持续,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资本外溢,为我们承接、集聚产业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从内部条件看,我县电力资源充足,民族政策优惠,全县上下气顺心齐,思进求变,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得到了不断巩固。
特别是二十周年县庆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凝聚了民心,为我们加快发展攒足了信心。
从我县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分析,今年我县人均生产总值预计将超过1000美元,这标志着我县经济增长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必须保持清醒,充分认识面临的挑战,必须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新跨越。
基于以上分析,200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创建”战略,坚持“五动促五化”举措,以小康县建设为载体,以移民工作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努力构建畲乡和谐社会。
2005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5%;外贸自营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要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各个方面,注重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作为新的发展机遇,在调控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控;必须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切实抓好一批能够影响和带动全局的重大项目,不断扩大县域经济总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要求,更加注重“三农”、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为人先、鼓励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营造创业为民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