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2011—2012学年度包33中高一年级期末语文试题请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全都写在答题纸上,交卷时只交答题纸和作文。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20世纪20年代,在洞穴的沉积岩中发现了我们的非洲祖先。

但是这些南方古猿与以前人们认为的“缺失环节”的样子不符,许多科学家拒绝承认它们是我们谱系中的真正成员。

多数人类学家想像,在智力增加的推动下,从猿到人有一个相当和谐的转变,缺失的环节在身体和脑力方面都应该居中间状态。

但南方古猿却不是这样。

比较身体的大小而言,它们的脑确实比任何猿都大,但大得还不够。

我们脑的进化主要发生在我们到达南方古猿阶段以后。

然而这些脑不大的南方古猿却像你我一样地直立行走。

怎么能这样呢?假如我们的进化是由于脑增大推动的,那么像直立姿势——另一个人化的“标志”怎么能最先产生呢?多数人类学家认为,我们凭借脑的力量统治其他动物;脑的增大必定推动着动物进化到所有阶段,直立姿势比增大的脑次要。

19世纪最伟大的胚胎学家冯·贝尔在1828年写道:“直立姿势只是脑高度发展的结果。

”又过了100年,英国人类学家史密斯指出,使猿成为人的,是脑的逐渐完善和心智结构的慢慢建立,直立姿势和讲话都是一些附带的表现。

只有少数科学家坚持认为直立姿势是首要的,并确实形成过一个次要的传统:强调直立姿势的首要性。

脑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增长,最初的推动力一定是由生命方式的改变带来的,这种生命方式大概给了智力强有力的选择奖励。

直立姿势使手从行走中解脱出来,可以制造并便利地使用工具。

智力的增加主要是对双手所蕴含的巨大潜力的反映。

1809年,德国自然哲学家奥肯指出,人类通过直立行走获得了他的性状,变得自由的手可以无所不做,随着身体获得自由,心灵也得到了自由。

不过在19世纪最提倡直立姿势具有重要作用的是德国的海克尔,他重建了我们的祖先,并给了它一个科学的名字:无语猿人。

意思是直立的、不能讲话的、脑不大的猿人。

但为什么脑首要的观点还是非常牢固?是因为两种观点都没有直接的证据。

直到19世纪末,才发现人类化石,而这时脑首要的教条已经确立很久了。

实际上,恩格斯在1876年已撰文做出了出色的阐述,他考虑了人类进化的三个本质特征:讲话、大的脑和直立姿势。

他认为我们的祖先第一步必定是从树上下来后,越来越多地采取直立行走,这是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直立姿势把手解脱出来使用工具劳动,随后才是智力的增加和讲话。

恩格斯文章的重要性并不在于他坚实的结论,而在于他对为什么西方科学先验地主张脑是首要的观点所做的尖锐的政治分析。

1.对“缺失环节”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身体状态介于猿与人之间的“人”。

B.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脑量比猿大又比人小的“人”。

C.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已经可以直立行走的“人”。

D.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智力水平已经超过猿的“人”。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脑的增长是由生命方式的改变引起的,这种改变了的生命方式强有力地促进了智力的发展。

B. 使人的智力得到了强有力发展的生命方式大概引起了人脑的增长。

C. 脑的增长最初的推动力是生命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首先又选择了智力使其迅速发展。

D. 生命方式的改变是人的智力增加的重要先决条件之一。

3.根据原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从南方古猿化石的特征看,南方古猿似乎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B. 对南方古猿是否是人类进化中的一环,直到19世纪末科学家们才取得共识。

C. 在没有发现人类化石的情况下,冯·贝尔和史密斯都认为脑的发展先于直立姿势。

D. 海克尔所说的“无语猿人”的特征与南方古猿的特征几乎完全一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陶安,少敏悟,博涉经史,避乱家居。

太祖①取太平②,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

太祖召与语。

安进曰:“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

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

”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

”太祖多其能让。

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

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洪武元年,命知制诰兼修国史。

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末。

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

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逸乐者易侈。

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

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

如此者,未有不亡。

卿言甚当。

”又论学术。

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

”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

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时人荣之。

御史或言安隐过。

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

”帝大怒,立黜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注释:①太祖:朱元璋。

②太平:古地名,今安徽当涂。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抚.形胜以临四方抚:据有B.太祖多.其能让多:赞许C.视.诸儒最旧视:看待D.时人荣.之荣:认为荣耀5.朱元璋称陶安“谋略无双”。

下列句子,都说明陶安“谋略无双”的一组是①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②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

③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④丧乱之源,由于骄侈。

⑤道不明,邪说害之也。

⑥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A.①②③B.③④⑤C.④⑤⑥D.①②⑥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陶安虽避乱家居,却并非不谙世事。

他看出朱元璋与众不同,认为他拨乱救民,顺应民意,必能平定天下。

B.陶安不赞成朱元璋急于攻取金陵,因为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占据如此优美的地方面对四方的进攻,很难不被攻克。

C.陶安为人恭谨谦逊,既有知人之德,又有自知之明,他认为刘基、宋濂等都有比自己强的地方,所以深得朱元璋的赞赏。

D.陶安认为,骄纵与奢侈是导致国家丧乱的根源,异端邪说会妨害正道的树立。

他的见解得到了朱元璋充分的肯定。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0分)⑴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

(5分)译文:⑵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

”帝大怒,立黜之。

(5分)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边这首唐诗 , 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8.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5 分 )答:9.三、四两句写出了诗中这位将军怎样的形象特点 ?(6 分 )答:(三)名句默写(6分)10.(1)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赤壁赋》)(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3)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氓》)(4)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流浪的河流吴梦川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汉中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

我先上电大,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作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的一脉,不堪一握。

河上没有浪花如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小舟自横,它那么安静,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鹭鸶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撒下清凉的光辉······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头扯出淡淡的乡愁。

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

我在沙滩上久久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冰冷冷,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

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这一结论让我觉得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

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事实上,水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类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过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生存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

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启发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的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问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那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1)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第一段落笔点题,紧扣“流浪”两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