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斑秃诊疗指南及脱发专科创建

斑秃诊疗指南及脱发专科创建

最特异性的表现。 • 黑点征、黄点征也见于拔毛癖和雄激素性秃发。 • 感叹号样发只见于斑秃,发现率32%,拔毛癖没有感叹号样发。
黄点征
黑点征
断发、短毳毛 感叹号样发
感叹号样发
辅助检查-血液检查
• 结缔组织病、甲状腺疾病、缺铁性贫血、缺锌和梅毒也可以出现 脱发;
• 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游离T3和T4;促甲状腺激素;抗甲 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抗微粒体抗体;血清铁;血清锌;梅毒血 清学检查(RPR、TPPA)
C1
PUVA
C1
假发
C2
环孢素
C2
中药
C2
安定药
C2
地蒽酚
斑秃 ≥16岁
受累面积<25% 单发或多发性
急性期
慢性期
受累面积>25% 多发性斑秃、全秃、 普秃、匐行性脱发
急性期
慢性期
C1治疗 除了系统激素治疗
接触免疫治疗 皮损内激素注射 C1治疗 除了系统激素治疗
C1治疗 包括系统激素治疗
接触免疫治疗 C1治疗 除了系统激素治疗
– 家族史; – 贫血、结缔组织病、甲状腺疾病、梅毒; – 失眠、脱发皮损处有无瘙痒或刺痛感、用药史、工作情况;
– 指甲的变化(出现指甲畸形,尤其是慢性期) – 可疑的诱发因素往往在发现秃发的前1-3个月(病毒感染,
疲劳,缺乏睡眠) – 绝大多数患者不能确定诱发因素;
辅助检查
• 典型的斑秃一般无需进行特殊检查,但有些疑难的病例需要与 其他脱发性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梅毒性脱发、甲状腺疾病的 脱发、拔毛癖、结缔组织病、感染、缺锌和缺铁等;
证据等级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推荐等级 A B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1
C2 D
有系统全面或Meta分析的证据 有一篇或多篇随机对照的研究报告证据 非随机的对照研究报告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人群研究或回顾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或病例收集的研究) 专家或专家委员会的报告或意见
强烈推荐应用(该方法至少在证据等级Ⅰ或Ⅱ中证明有效) 推荐应用(至少在一个证据等级证明有效,如Ⅱ级低水平, 或Ⅲ级高水平,或Ⅳ级特别高质量的有效) 可考虑使用,但证据不够充分(如Ⅲ-Ⅳ的低质量证据, Ⅴ 级高质量的证据,或专家委员会认可的Ⅳ级证据) 缺乏证据,不推荐使用(没有证据说明有效性) 避免使用(有明确的证据说明方法无效或有害)
• 如果拟进行口服激素治疗,还必须进行乙肝表面抗原的检测。 • 伴过敏性疾病的,
辅助检查-皮肤活检
• 女性急性弥漫性斑秃(ADTAFS)与休止期脱发鉴别。 • 头皮活检可以告诉我们斑秃的活动性,并提示对药物治疗的反应
性。 • 在慢性期,在毛囊内和毛囊周围散在的淋巴细胞浸润往往提示对
免疫抑制治疗的抵抗; • 皮肤活检不仅有助于鉴别诊断,还有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
治疗
• 许多单一斑状秃发的斑秃可以自愈,可以不予以特殊治疗; • 对于多发性的斑秃、全秃、普秃、或者匐行性脱发短时间治疗较
困难; • 最近,日本皮肤病学会制定了斑秃治疗指南,该指南有以下特点:
• 将各种方法的推荐力度分为A-E五个等级; • 数据资料的科学性分为Ⅰ-Ⅵ六个级别; • 根据患者年龄和斑秃面积提供不同的治疗选择
• 以往认为斑秃是由于精神因素引起,如精神创伤 及工作压力等;
•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自身免疫的机制起主要作用, 即组织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 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UV、环孢素A 用于治疗,但有些患者对治疗反应不佳;
• 尤其是全秃和普秃,对治疗有较高的抵抗。
病史及体格检查
– 脱发的病程、部位、脱发的量,包括胡须,眉毛和睫毛,四肢, 阴毛,腋毛的情况;
斑秃 <15岁
受累面积<25% 单发或多发性
急性期
慢性期
受累面积>25% 多发性斑秃、全秃、 普秃、匐行性脱发
急性期
慢性期
C1治疗 除了系统激素治疗
接触免疫治疗 皮损内激素注射 C1治疗 除了系统激素治疗
– 检查的方法包括:
1. 皮肤镜 2. 血液检查 3. 组织活检 4. 皮肤CT
梅毒性脱发
辅助检查-皮肤镜
• 皮肤镜在诊断脱发中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如AA、AGA、疤痕性脱发、 拔毛癖。
• 毛发镜下斑秃的典型改变是“黑点征”、感叹号样发、断发、“黄点征” 和短毳毛。
• “黑点征”、“黄点征”和短毳毛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 “黑点征”、感叹号样发、断发、短毳毛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 黄点征和短毳毛是诊断最敏感的标志,黑点征、感叹号样发、断发是
推荐级别 药物或方法
B
接触免疫治疗
B
激素皮损内注射
C1
口服激素
C1
大剂量激素间隙性疗法
C1
抗组胺药
C1
千金藤碱(促白细胞增 生药)
C1
Carpronium chloride hydrate
C1
米诺地尔
C1
液氮冷冻疗法
推荐级别 药物或方法
C1
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外 用
C1
甘草酸单铵盐
C1
Linear polarized infrared irradiation
斑秃诊疗指南解读及脱发 专科的建立
背景
• 斑秃是皮肤科的常见病; • 中国6城市斑秃患病率为0.27%,男性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随着
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斑秃的发病率 逐年增加; • 日本指南中称之为“最难治疗的皮肤病之一”,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存 在反复发作,严重时全身毛发脱落,给该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严 重影响生活质量; • 对于该病的治疗方法很多,也有不少新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也 报道不一,其中有些方法没有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SFDA)的批准。
巴细胞(需包含CD4﹢和CD8﹢细胞),可诱导人类皮肤
出现斑秃。T细胞识别的黑素细胞相关抗原可能也具有自 身抗原的功能。 • 正常生长期头发毛囊角化形成细胞通常缺乏MHC Ⅰ和Ⅱ 类抗原的表达,提示人类毛囊球部具有免疫赦免。人类白 细胞抗原(HLA-A、-B、-DR)变成由毛囊表达,使得细胞 毒性T淋巴细胞与毛发基质细胞相互作用。
背景
• 北美1999年制定了斑秃治疗指南; • 欧洲2003年制定斑秃治疗指南; • 日本2010年制定斑秃治疗指南; • 英国2012年制定斑秃诊疗指南; • 国内目前为止还没有类似的指南发表
发病机制
• T淋巴细胞与毛囊抗原(自身抗原)相互作用而导致斑秃。 将斑秃患者部分头皮移植到先天性无胸腺的裸鼠身上可长 出毛发。给移植有人类皮肤的SCID小鼠注射头皮浸润的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