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动力学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亦称“团体动力学”,是试图通过对群体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其一般规律的理论。
它以群体的性质、群体发展的规律、群体和个人的关系,群体和群体的关系等作为研究对象。
这一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研究群体行为作出了重要贡献。
定义群体动力学就是在群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它人的影响,研究群体这种影响作用的理论,即群体动力学。
最早在文献中使用群体动力学这一术语的,是其创始人K勒温。
他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个性特征和场(指环境的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应用场理论研究群体、群体活动的过程、群体行为的动力,就叫群体动力学。
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美国。
特点(l)注重实验和调查等实证的方法。
(2)重视群体生活的动力性和相互关联性。
(3)与其他一切社会科学有着广泛的联系性。
(4)重视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可能性研究对象群体动力学主要研究群体的凝聚力(如决定群体凝聚力强弱的因素),群体压力和社会规范(如从众现象等),群体目标(如群体目标的有无对群体性能的影响)和成员的动机作用(如竞争与合作),群体的结构特性(如交往结构、势力结构等),等等。
由于对群体活动的广泛研究,今后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囊括性的理论,以使群体动力学达到体系化阶段。
场论历来心理学家对行为解释时,有的将行为决定于外在原因(如行为主义),有的将行为决定于内在原因(如本能论)。
勒温采格式塔心理学观点,将个体行为变化视为在某一时间与空间内,受内外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勒温称个人在某时间所处的空间为场,场一词时他借用物理学上力场的概念,其基本要义时:在同一场内的各部分元素彼此影响;当某部分元素变动,所有其他部分的元素都会受到影响。
此即勒温的场论(field theory)。
他用场论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并用以下公式表示个人与其环境的交互关系:B = f (P E)B: Behavior 行为;P: Person 个人;E: Environment 环境;f: function 函数此公式的含义是,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
勒温的心理学场论体系始于“生活空间”这个概念,他将影响个人某时某地行为的所有因素总和,称为生活空间(life space)。
他将生活空间内的因素,视为个人觉知的心理事件,而心理事件又可分为三类:内在的(如饥饿);外在的(如食物);回想的(如幼年经验)。
只有个人能觉知的心理事件才构成他生活空间的要素。
由于勒温借用了几何学上拓扑学的概念来解释个人生活空间内各部分的关系,所以他的场理论又称为拓扑心理学(topological psychology)。
他将个人的生活空间视为一个椭圆形,椭圆内个人的周围分为很多区域,分别代表生活空间内各种心理事件。
他对每一区域内心理事件的性质用引拒值(valence)称之,并冠以数学上的正或负符号,意指心理事件之合于个人需求者带有正引拒值,而不合于个人需求者则带有负引拒值。
个人某时某地所表现的行为,有时向带有正引拒值的事件趋近,有时对带有负引拒值的事件逃避。
决定个人趋近或逃避行为者,将视个人需求而定。
当两个事件都具有正的引拒值,或者两个事件同等地令人排斥,而一个人又不能不在两者之中择其一时,两个事件之间就可能产生冲突。
像此种生活空间内心理事件因个人需求不同而使之带有方向性的吸引力或排斥力的现象,即称为向量(vector)。
在动态方面,勒温提出了紧张的概念。
当产生需要时,便产生紧张。
需要可能是心理的,也可能是生理的。
理论奠基人K.勒温及其生平库尔特·勒温(又译作“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 1890-1947),美国心理学家,生于德国柏林,犹太人。
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也是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程的心理学家。
他出生于普鲁士波森省的莫吉尔诺[2] 乡村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因心脏病突发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牛顿维尔(Newtonville)。
他是家里4 个孩子中的第二个,他的父母经营着一个小杂货铺,在镇外他们还有一个自己的小农场。
勒温自小在乡村长大,热爱自然。
1905 年,全家迁往柏林,不久就进入当地中学并接触到希腊哲学。
1909 年进入弗赖堡大学学习医学,那时他打算成为一个医生。
不久后即转入慕尼黑大学学习生物学,后又转到柏林大学,1910 年开始攻读心理学哲学博士,成为C.斯图姆夫的及门弟子,当时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三位创始人M.韦特海默、K.考夫卡和W.柯勒也都是斯图姆夫的学生。
在柏林大学期间,除学习心理学外,他也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他完成了许多关于联想和动机的重要研究,并开始创建他的场论。
1914 年博士毕业,此时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直到1916 年才获得博士学位。
大战期间他在德国陆军作为志愿兵服役4 年,官至陆军中尉,曾因受伤而获颁铁十字勋章。
1917 年,他和教师玛利亚(Maria Landsberg)结婚,他们有两个孩子,这场婚姻维持了10 年。
在1917 年受伤疗养期间,他发表了“战争形式”一文,文中首次提出场论的初步概念。
1921 年他成为柏林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次年任讲师,1927 年晋升为教授,在此期间与格式塔心理学派建立联系,并成为该学派的积极倡导者。
1929 年他参加了在美国耶鲁举行的国际心理学家会议,同年他和盖特尔德(Gertrud Weiss)结婚,婚后育有两个孩子。
1932 年应E.波林之邀赴美任斯坦福大学访问教授6 个月,任期结束后,因逃避纳粹执政后对犹太人的迫害,于1933 年从德国来到美国定居,1940 年成为美国公民。
他先在康奈尔大学任教2 年,1935 年应聘于爱荷华大学儿童福利研究站工作,指导了一系列关于儿童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由于他在社会心理学中努力研究的优良成果,1944 年受聘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并担任由他创办的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
1944 年,勒温的母亲逝于德国纳粹集中营,3 年后,勒温去世。
教师如何运用团体动力学原理营造课堂气氛“团体动力学”是指通过对团体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其一般规律的理论。
它以团体的性质、团体发展的规律、团体和个人的关系,团体和团体的关系等作为研究对象。
这一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研究团体行为作出了重要贡献。
团体动力学就是在团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它人的影响,研究团体这种影响作用的理论,即团体动力学。
教师如何运用团体动力学原理营造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活跃在整个课堂内的一种活生生的气息,是一种特有的心理情态。
课堂气氛融洽还是冷漠,活跃还是沉闷,将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
积极的气氛表明课堂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它反映出来的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正常和谐。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的成绩普遍会提高,而在紧张、压抑的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会下降。
为此,教师就要投入、倾注一定的情感,上课伊始就要展现、演绎教材内蕴含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启发学生善于探究,鼓励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使课堂气氛始终处于融洽和谐、稳定持久的状态。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活动对学生的认识发展的品行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的心理素质的优化、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创造和维护课堂良好环境的决定因素。
一、塑造良好的形象及人格魅力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教师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在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往往看到有的同学因为老师的原因而喜欢或厌恶该学科。
所以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加强自身素养,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
因为学生对这一学科感兴趣是建立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的前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能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
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和发展优良个性品质。
这样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维持良好课堂气氛需要好的精神面貌良好的课堂气氛,表现在师生的精神面貌上,应当是热烈而执着。
首先教师必须始终热情洋溢,精神饱满,用自己振奋的神态来感染学生。
课堂上,教师自己应有活泼愉快的情绪,手势动作要灵活自然,语音声调要抑扬顿挫,要向学生表现出各种形式的激奋状态。
其次,对学生来说,要学而不厌,时时跃跃欲试,处处津津有味,表现出一种对知识,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热爱。
教师上课和颜悦色,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心理相融,情感共鸣,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学习积极性提高,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热爱”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前提。
传统的教学理论中,提出了主体性、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等。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很重要。
不但表现在学生学的方面,也表现在教师教的方面。
教师有兴趣,才能热情洋溢,专心致志地教。
学生有兴趣,才能情绪高涨,聚精会神地学。
总之,在这种气氛中,整个课堂会变得生动活泼。
教师不唱“独角戏”,学生不是“旁观者”。
三、教学语言精炼幽默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催化剂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感情、交换思想的桥梁,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
教学语言精炼是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素质,用词的准确性,用语的严谨性,用句的逻辑性,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形成严谨的良好思维,收到“润细无声”的效果。
教学语言幽默是教师应发挥的。
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心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语言的幽默并不同简单的说笑话讲故事,而是通过挖掘教材内在的趣味性材料,加上生动形象的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有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活跃课堂气氛关键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
只有充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才可能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气氛。
有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
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地进行知识探索过程,在探讨中进行多方面检验和修正,当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其主人翁地位后,就会积极主动地深入到课堂中来,与教师共同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成为我们学习的乐园。
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懒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化学实验,如用庶糖做“黑馒头”,“魔棒”点灯等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