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异家庭孩子现状及学校教育浅谈
平昌县是劳务输出的主要地域,常年有数十万人外出打工。
在移民文化及两地分居带来感情不稳的推动下,我县的离婚人数迅速增加,目前每年新增离异家庭子女数百人。
学校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
一、离异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家庭的破碎导致家庭教育的缺位;在家庭分离过程中大人们的冷战甚至是吵闹,都不可避免的伤害了孩子的心灵。
1.自卑怯懦离异家庭子女容易产生“我的家庭是不幸的”等消极悲观概念,很容易导致自卑的性格缺陷。
有的父母离异后,往往把感情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特别盼望孩子成才,因而对孩子束缚过紧,管教过严。
久而久之使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害怕自己使父母失望,因而对父母敬而远之,变得胆小怕事,怯懦退缩。
2.孤僻敏感“离婚不光彩,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在同学中抬不起头来”等想法使孩子不愿意和人多来往,易形成独来独往、不合群的孤僻性格。
情绪不稳定,对任何事物都持怀疑态度,逆反心理严重,对人冷漠,缺乏责任心和进取心、对老师的表扬和批评麻木不仁。
3.散漫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很少考虑他人,合作意
识差,自控能力差,常迟到、旷课,爱说谎话,对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懒散,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厌学,缺乏上进心,学习成绩较差。
4.粗暴自弃离异家庭子女往往对父母的离婚行为不理解,或者是将离婚理解为父母的冷酷无情和极端自私,如果加上离婚前父母经常吵架打闹,孩子感觉不到亲情和家庭温暖,易产生悲戚、冷酷的心情,会形成粗暴的性格倾向。
事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父母、老师、同学,法纪观念淡薄,不思学习,整天混日子。
5.习惯不良一般夫妻在闹离婚的那一段日子里连自己
的衣食住行也变得毫无规律,更谈不上对子女生活习惯、文明礼仪的培养。
二、离异家庭孩子性格形成分析
从平昌中学一些离异家庭孩子们的表现来看,这类学生前述性格的形成,一般源自以下几个方面:
1.过分溺爱,有求必应不少家庭认为孩子在父母离异这件事情上受到了很多伤害,在精神方面亏欠了子女就用物质来弥补,对孩子物质方面的要求一味满足。
在这样孩子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养成了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心理。
2.方法简单,态度粗暴这类家庭一般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想教育好子女,但是苦于没有时间或者没有恒心。
在学生成绩上也不顾孩子客观实际,提出过高要求。
当孩子达不
到自己的要求时,管教方式上只局限于粗暴的打骂。
结果适得其反,造成孩子与家长关系冷漠。
3.放任自由,金钱满足离婚后的父母双方,都认为教育、抚养孩子要用钱,对子女的教育不抓、不管、不问。
一些单亲家庭的家长,为了弥补自己对学生感情上的过失与不足,毫不吝啬地将大把大把的钞票塞给学生,以满足学生在用钱方面的需要,使学生从小养成好逸恶劳、大吃大喝的习惯,导致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
4.相互推诿,马放南山一些父母离异后,根本不管子女教育,撒手交给老人抚养,有的托给亲戚朋友。
在离异父母这种相互推诿的情况下,孩子的教育无异于马放南山,放任自流。
家长对学生的一切不闻不问,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如此管教方式,给学生离家出走创造了机会,给学生犯罪创设了条件。
三、离异家庭子女学校教育对策
离异家庭学生的表现不尽相同,性格形成各异,对他们的教育核心归结为四个字:理解,爱心。
1.建立离异家庭学生档案从入学起通过谈心、家访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逐步了解,建立离异家庭学生的个人档案,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等的跟踪。
建立帮教对象,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辅导、生活关照、心理疏导、行为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掌握离异家庭学生在家
中和社会上的情况。
2.用足够的爱心去感化离异家庭学生所处班级环境、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在班风良好的班级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融洽关系会直接影响这些学生,让他们忘掉忧伤,离异家庭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真情友爱的集体里,他们自然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感到自己虽有不幸,但又特别幸运。
3.用积极的心态去发掘教师必须尊重他们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通过对学习和生活的公正评价,来激励他们学习、生活的勇气,引发积极的心理效应,增强自尊心。
同时,教师要肯定他们的成绩,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获得成功感”,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4.用特别的关注去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耻于老师知道自己家中的真实情况,更怕同学知道。
班主任应帮助他们对这一社会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父母的事由他们自己去处理,孩子无法左右家庭。
同时,要时刻关注他们,积极鼓励离异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社会
活动。
5.用坚定的信任去鼓励在对单亲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我们也要信任他们,尊重他们。
心理学家爱默森认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老师可以委任他们参加学校、班务、学科管理。
因材施教,发展特长,树立信心,组织转
化。
不仅可以帮助其找回自尊,树立自信心,还有助于把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班级工作和学习中,消除负面因素的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6.用现实的观点去引导孩子年龄小,他们对父母的离婚一般都很难正确对待。
学校就应该引导孩子,儿女应该尊重父母自己的选择,调整好自己的生活和心态去面对这种改变。
学校也应当尽可能地为家长与子女的交往、交流创造更多的条件,及时有效地抚慰孩子心灵的伤痛,也使孩子从心底里接受和正确对待父母的离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