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水的组成
3、改进设想:想办法利用课件动画演示代替长时间的电解等待,可能会更有利于本课时的优化教学。
沸点是100℃,构成的
凝固点是0℃;
4℃时密度最大。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实验探究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演示实验的成功性很重要,不然会造成课程的被动性。本节课另一个目的在于建立学生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本节课总体看,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三维目标,完成了本课的重点内容的教学任务,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身边的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学生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增强了学习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
2.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是100℃,凝固点是0℃;4℃时密度最大。
【设问】我们知道了水的物理性质
那么知道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吗?
【提供信息】为了探究物质的组成,一种办法是把物质分解,鉴定它的分解产物,再推断该物质组成。
【举例】
碱式碳酸铜CuO+H2O+CO2
【过渡】我们要探究水的组成所以也要通过实验的方法把水通电鉴定它的分解产物,再推断该物质组成。
即通电
水→H2﹢O2,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由此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板书】
二、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提问水的化学式如何写?【提供信息】
1811年意大利科学家阿佛伽德罗提出: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中的任何气体所含分子个数相同,即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比等于分子个数比
教师【用动画演示电解水的
微观图】
【讲解】电解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结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很多氢分子和氧分子聚集成氧气,氢气。
分析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VH2﹕VO2﹦2﹕1。
因此,H2和O2的分子数之比是2﹕1,由此推出水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即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所以水的化学式是H2O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利用图片
引入课题。我们天天接触水,天天都在用水(工业中、农业中、生活中)水属于哪一类物质呢?它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本节将通过实验来探究水的组成。
学生认真观察图片
【板书】4.2水的组成
你了解水的物理性质吗?通过阅读和生活实际明确
的物理性质。
学生阅读回答水的物理性质
【板书】
一、水的物理性质
学生阅读109页
【提问】
可以怎样表示这个反应?请同学们写出文字表达式
【板书】
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通电
水氢气﹢氧气
(H2O)(H2) (O2)
【过渡】我们怎样用原子,分子的观点来分析电解水的反应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示讨论回答。(让同学们在纸上画出想象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用剪子剪下同桌组合完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再组合成水分子。)
【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提问】接通电源后两极各有什么现象?分别与正极,负极连接的两只玻璃管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谁多谁少?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①两电极上都产生无色气体;
②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
产生的气体体积比1:2
气体检验:
【过渡】通电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如何通过实验进行检验?请注意观察
演示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体积少的气体;使体积多的气体通过干燥管,在玻璃尖嘴外点燃。
设计思路:《水的组成》这节课我的设计是以电解水的实验为载体,通过对电解水实验中的现象观察、分析,得出水的元素组成。教学时,学生根据实验中的体积比、两种气体的检验方法和判断等探究过程,初步认识物质组成的微观世界,然后从元素的守恒这一规律中得出水的元素组成。
2、存在的不足:后排的学生不容易看见有关的实验现象,没有达到设计的预期效果(如果能用微型的水电解装置代替,每个小组一套实验装置,效果会好很多)。
跟据生成物的元素种类确定反应物的种类。
【展示】介绍水电解器及电解液。
(实验仪器)水电解器、直流电源
(实验药品)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增加水的导电性)
【演示电解水实验】
(实验4-5)将电解器下端的两个铂电极与直流电相连接,接通直流电源,引导学生观察两电极上的现象及气体的体积,气体少的一管产生约10mL气体时停止实验。
学情
分析
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物质,虽然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学生是陌生和不习惯的。所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出发,缩小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距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实验探究水的组成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初三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非常高,这有利于课堂的进行。
5.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探究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电解水的实验及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水分子的构成。
2.水的微观构成。
教学难点
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水的电解过程,得出水的化学式,即从宏观理解转向微观分析的推理过程
教法
学法
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启发式
教学准备
实验用品:水电解器、低压电源、导线、小烧杯、5%的氢氧化钠溶液。小木条、酒精灯。
科 目
化学
课题
4.2水的组成
授课教师
张洪艳
单位
莫旗宝山中学
教材版本
粤教版
课型
新课
教材
分析
教材由形象的图片和简短的文字认识了水的物理性质,通俗易懂,知识要求不高。由水的化学式从宏观角度认识到是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然后通过对电解水及产物的分析讨论水的组成,在从微观角度讨论水分子是
由几个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这样从宏观到微观的设计,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结合水分子分解示意图进行分析,渗透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并能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学生参与】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连接电源正极刻度管中的气体,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用燃着的木条检验连接电源负极刻度管中的气体,移进火焰,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说明是氢气。
分析实验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其化学式为H2;氧学
目
标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能根据水的电解实验合理得出水的元素组成;
2.通过观察实验,结合分子、原子的知识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水分子的微观构成,得出水的化学式,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巩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在分”的认识。
4.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强调】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练习:由幻灯片出示
作业布置:
1.课后题
2.练习册上你感兴趣的习题
感知水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明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
不变。
引导学生学会用对比法理解知识
引导学生学会用对比法理解知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加深学生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水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设计
4.2水的组成
一、水的物理性质二、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1.在通常情况下是无色通电
无味的透明液体;1.水氢气﹢氧气
(H2O)(H2) (O2)
2.一个标准大气压下,2..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