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的组成 教学设计

水的组成 教学设计

2.水和过氧化氢都是有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提问】通过这个实验,总结水的性质
【提问】水,氧气,氢气三种物质在元素组上有什么不同?
单质:有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有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练习】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分析,总结哪些物质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
高锰酸钾、二氧化三铁、氯酸钾、过氧化氢、铜、铁、氯气
【介绍新知】氢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提问】水电解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吗?
【板书】水电解反应原理
(文字表达)
H2O H2+O2
【提问】这种反应是化学变化吗?属于那种反应?为什么?
【小结】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练习】
判断正误:1.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化合物:高锰酸钾、二氧化三铁、氯酸钾、过氧化氢
单质:铜、铁、氯气
不是,是混合物
【理解与记忆】
【回顾与思考】
复习前几节课的知识,并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
旧知,引入新课。
以表格形式展示,使数据更清晰、更有条理
培养学生爱护水资源的意识
提出问题,锻炼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从不同角度概括和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使学生条理清晰,印象深刻。
【展示】展示水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具体数据表格和部分严重缺水地区的图片并根据这些资料讲述具体情况。
【提问】给学生分组,根据生活经验,说一下水在生活有什么用途?
【总结】水在生活中的具体用途。
【板书】一.水的用途
1.生命的延续与维系
2.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
(灌溉、化工产品等)
3.水力发电、水运航道等
【过渡】我们每天的生活与生产都离不开水,那么水是有什么元素组成的?
练习与巩固旧知,并培养学生运用旧知概括新知的能。
进一步理解水电解的反应原理并熟记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及时复习新知,加深对新知的印象和理解
复习分析物质性质的方法,培养学生组织化学语言和概括物质性质的能力
引出化合物、单质的性质
有具体物质引出新知,使学生易于接受
复习旧知,强化
对单质、化合物概念的理解,并锻炼学生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
[15]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研编.初中化学创新教学设计[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3
[16]高长风主编.新课标解读与教学案例设计,初中化学,科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
[17]崔孟明编.初中化学学习导引[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18]关文信、耿淑贤、王凤英等著.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教学方案设计的基本样式
课题
水的组成
授课人姓名
年级
学号
授课时间
课型
实验探究课
课时
1课时
本节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九年级化学课本(人教版)第三章《自然界的水》中第一节——《水的组成》是九年级化学必修的一节课一节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维和组织语言概括实验现象的能力,对学生今后实验课的学习研究打下基础并对进入微观世界的学习做好铺垫;学生已熟悉了氧气的有关知识,具备了判断化学变化、氧气的鉴别、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的书写等技能,但氢气的检验、元素的概念、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等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崭新的,从知识的形成过程来说,坡度大,学生难以接受;除此之外对于单质与化合物的学习使学生对化学中物质的分类又进一步的清晰明了,是将来学习化学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通过对水电解实验的探究了解水的组成。
3.通过对水、三氧化二铁、氧气等具体化学物质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化合物、单质、氧化物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人类对水的组成研究的资料的了解,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到科学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7]吴运来主编.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王铃莉主编.初中化学探究实验[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9]刘敬华.精致课堂实施对话,初中化学[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10]刘克文主编.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讨论、分析、猜想、验证、总结,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水资源具体资料的了解,培养学生爱护、珍惜水资源的情感价值观。
2.通过对实验的科学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使学生对知识体系形成脉络,进而巩固知识,加深印象
板书设计
§3.1水的组成
一、水的用途
1.生命的延续与维系。
2.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
3.水力发电、水运航道等。
二、水电解实验
1.现象:两极均有气泡产生
2.V氧气:V氢气=1:2
水电解反应原理(文字表达):H2O H2+O2
三、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氢气、氧气、氯气、铜
水变少了
【回忆旧知并讨论】
氮气、氧气
带火星的木条
【记忆并记录】
【观察现象并回答】
带会火星的木条复燃
产生淡蓝色的火焰并有轻微的爆鸣声
【倾听记忆】
【回答】有氢气和氧气生成
【思考与讨论】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氧气与氢气生成。
分解反应,因为有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符合分解反应定义。
回顾实验过程,写出水电解反应的化学表达式
化合物:氯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氢、五氧化二磷
教学反思
他人评价
1.在实验之前教师用分解反应启发学生思考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探究的思维能力。
2.这堂课的重点是水的组成探究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及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既帮助学生得出水是一种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结论,又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在学习水的组成中,学生常会认为“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或者“水分子里含有氢气和氧气”教师课堂中及时出有关习题,通过练习分析,有利于防止学生对水组成形成的错误认识。
4.在讲授新概念单质和化合物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元素角度分析几种常见的化学物质的共同点,有利于学生更容易理解概念,避免死记硬背,对概念模糊的现象。
H2O H2+O2
【回答】
1,错误
2.正确
【回顾旧知
思考回答】
水的物理性质:液态、无色、无味、无嗅,在100KPa下,沸点100℃,凝固点0℃,在4℃,密度为:1g/cm3;
化学性质:水可以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思考回答】
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
氢气与氧气是由一种元素组成
【倾听,理解,记忆】
【思考回答】
自我反思
1.在介绍水资源的用途时,提供给学生具体的数据和图片,使学生清晰地意识到水资源极度缺乏的情况,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2.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总结是学生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因此要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实验结论需要一步步引导学生,让其自己得出实验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结论印象更深刻,而且避免牵强的把结论强加给学生。
3.判断一种物质是化合物还是单质,前提此物质必须是纯净物,大多数学生会认为空气是化合物,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及时提出此问题,及时提醒学生和加强学生对这方面的练习。
4.讲课的时候加入了对化学物质和物理性质的实物练习,可以加深对旧知的巩固和练习。
参考文献
(不少于20条)
[1]张立言主编.初中化学教案三年级[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1]赵宁主编.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及教材分析[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2]王磊等著.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3]皮连生主编.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4]赵玉玮主编.新课程发展性评价:初中化学[M].新华出版社.2005
学情分析
1.通过前两章的学习,学生虽然对实验的探究有初步的了解,但是在观察现象及时组织化学语言概括现象的能力上还有所欠缺,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
2.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还没有形成,教师应充分运用好这节课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创新思维,以便后续的实验学习。
3.该班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中等,但是大家对化学实验都有浓厚的兴趣,对化学学习勤奋刻苦,学习态度积极向上,生活中乐于关注与化学有关社会问题。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水的的组成【提问】如何证明一种物质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
【提示】分解反应
下面我们进入到实验过程
【演示】水的电解
连接实验并简述装置原理
在水电解器玻璃管里注满水,(这里的水是用氧气饱和的、含有5%~15%的氢氧化钠溶液),接通直流电源,一个电极接电源正极,另一个接电源负极。
【提出问题】
[2]黄岳州主编.初中化学教案[M].语文出版社.1999
[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部.初中化学教案选[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4]何彩霞.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M].同心出版社.2007
[5]郑长龙著.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任淑悦.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初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
[19]乌美娜.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0]郑长龙著.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同一课题教案的对比分析
对比项目
本教案
对比教案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对比教案B
教学目标
优点1:
情感价值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