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有效应用目的:探讨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作用。
方法:通过对2016年3月-2017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9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实施积极心理学理论,观察比较两组患者SRHMS、HEIQ、精神分裂症状差异。
结果:试验组干预后4周SRHMS 评分(296.43±51.67)分、干预后8周SRHMS评分(325.66±73.59)分、干预后12周SRHMS评分(342.95±67.69)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后4周HEIQ评分(3.99±0.65)分、干预后8周HEIQ评分(4.26±0.78)分、干预后12周HEIQ评分(4.39±0.28)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思维障碍(5.64±0.92)分、焦虑抑郁(3.71±0.75)分、敌视猜疑(2.69±0.51)分、活力缺乏(2.36±0.42)分,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低(P<0.05)。
结论: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培养患者积极、健康心理水平,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人际交往能力,尽快回返社会,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积极心理学理论;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精神分裂症为临床上常见的重性精神病,具有临床症状明显、复发率高、治疗难度大、病程表现波动性进展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导致患者社会能力下降,患者多伴有抑郁、逃避等负面情绪[1]。
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伴有负面情绪,这也是影响治愈和复发的重要因素,因此缓解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不良情绪为临床治疗的关键[2]。
护理人员护理是否得当为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
常规护理模式可缓解患者负面情绪,但在激发患者正面情绪中收效甚微。
积极心理学可有效激發患者积极心理,提高患者幸福感[3]。
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9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临床护理方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3月-2017年9月治疗的9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其中试验组男22例,女25例,年龄19~69岁,平均(40.32±7.51)岁,病程2~12年,平均(6.21±1.06)年;对照组男21例,女26例,年龄18~70岁,平均(39.53±6.79)岁,病程2 ~11年,平均(6.57±1.12)年。
患者家属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经临床诊断符合文献[4]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处于恢复期,年龄18岁以上,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上。
排除标准:智力障碍、严重躯体疾病、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严重伤人、身体活动能力差等。
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参加活动,医护人员在查房过程中给予心理支持。
试验组患者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护理干预的意义,使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
(1)了解自我:组织患者参加培训,通过角色扮演,疏导自我心理障碍,培养患者团队认知意识;(2)感恩的心:组织患者阅读感恩作品,学习感恩歌曲,体会感恩情怀;(3)重建希望:组织患者观看励志视频,为患者建立信心和希望;(4)感悟生命:组织患者写关于人生价值的文章,鼓励患者参与学习讲座,使患者珍爱生命,实现自我价值[5]。
1.3 观察指标健康评定量表(SRHMS)评价患者健康状况,量表包括生理健康(躯体症状、器官功能、身体活动功能、日常生活功能)、心理健康(正向情绪、负向情绪、心理症状)、社会健康(社会资源、社会适应、社会接触、角色活动、社会接触),三个量表满分别为170、150、120,满分为440,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健康状况越好[6]。
幸福进取者问卷(HEIQ)评价患者积极心理品质,包括幸福感、学习成长、自我肯定、克服困难、目标管理、人际关系,条目分别为6、5、5、5、5、4分,得分越高表明幸福进取程度高,积极心理状况越高[7]。
精神病评定表(BPRS)评价患者精神病症状,包括思维障碍、焦虑抑郁、敌视猜疑、活力缺乏,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病情越严重[8]。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资料利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SRHMS得分差异干预前两组患者SRHM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4周SRHMS评分(296.43±51.67)分、干预后8周SRHMS评分(325.66±73.59)分、干预后12周SRHMS评分(342.95±67.69)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HEIQ评分差异干预前两组患者HEI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4周HEIQ评分(3.99±0.65)分、干预后8周HEIQ评分(4.26±0.78)分、干预后12周HEIQ评分(4.39±0.28)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精神病症状差异试验组患者思维障碍(5.64±0.92)分、焦虑抑郁(3.71±0.75)分、敌视猜疑(2.69±0.51)分、活力缺乏(2.36±0.42)分,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自我认知水平显著改善,但患者仍存在消极心理,影响患者康复,提高复发概率。
积极心理学理论为精神疾病治疗中已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该方案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应用相对较少[9]。
积极心理学理论可有效促进缓解病情,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积极配合治疗。
良好的心态、正面的情感体验可促进患者心理健康度,常规护理多关注患者定时定量用药,对患者心理状态了解较少。
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人是护理人员,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已经成为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10]。
护理人员应干预患者不良情绪,向患者灌输积极心理。
积极心理学理论可激发患者主观能动性,提高患者适应能力,注重对患者希望和信任感的关注,提高患者幸福感,增强患者力量,为患者带来愉悦体验。
本研究显示,干预后试验组患者SRHMS、HEIQ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P<0.05),由此显示积极心理学理论可缓解患者痛苦,在治疗过程中未患者赋予积极心理,在降低复发率中起到积极作用[11]。
精神分裂癥为临床判断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精神疾病症状不见可反映病情轻重,同时可反映患者心理状态[12]。
本研究显示,试验组患者精神分裂症症状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
提示积极心理学理论可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可提高患者健康状况,提升幸福感,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范瑜,鲜玉霞,李娜.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价值[J].海南医学,2016,27(2):342-344.[2]岳君思,朱道民,吴伟明,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元认知能力在心理理论与社会功能间的中介作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6,25(10):900-904.[3] Czobor P,Dorn R A V,Citrome L,et al.Treatment adherence in schizophrenia:A patient-level meta-analysis of combined CATIE and EUFEST studies[J].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the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ollege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2015,29(9):848-850.[4]朱春燕,孙继军,江长旺,等.首发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防御机制、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特征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11):1906-1909.[5]高德芳,赵永红,张传波,等.情志顺势心理治疗对妊娠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6,29(2):123-125.[6]牛卫青,曹艺苧,陆志德,等.表达性心理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自卑和孤独感的作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7,26(8):709-713.[7] Leurent B,Killaspy H,Osborn D P,et al.Moderating factors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group art therapy for schizophrenia:secondary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MATISS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Social Psychiatry,2014,49(11):1703-1710.[8]钟慧,汪凯,朱春燕,等.集体心理治疗改善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推理能力损伤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31(4):263-267.[9]孙丽丽,周郁秋,孙玉静.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情绪管理测评与干预模式的研究现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6,42(5):299-302.[10]陈琼妮,刘莉,张丹,等.社会支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和康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1):185-187.[11] Ketch R A,Rubin R T,Baker M R,et al.Art appreciation for veterans with severe mental illness in a V A Psychosocial Rehabilitation and Recovery Center[J].Arts & Health,2015,7(2):172-181.[12]徐彩娟,汪胤,杨梅,等.物质依赖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照料者疾病家庭负担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2):386-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