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管理心理学(自考)第三章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管理心理学(自考)第三章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 (2)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他人的行为涉及自 己个人利益与否,也会导致不同归因。某人失败 的行为影响大家的利益,大家会认为他能力差;如 果失败行为无损大家的利益,他人较少做出个人 倾向的归因。
1.4 其他归因偏差
• • •
(1)性别的归因偏差 (2)文化差异的归因偏差 (3)人格差异的归因偏差
(1) 三维空间物体的深度与距离知觉
• 深度知觉是以视知觉为主,与运动知觉协同活动 的结果。单眼深度线索只提供距离的信息,双眼 深度线索提供距离和物体厚度的信息。影响深度 知觉的因素,单眼线索:①物体重叠 ②线条透视 ③空气透视 ④明暗阴影 ⑤运动视差 ⑥眼睛调节 ⑦纹理梯度
• 双眼线索:①双眼视轴的幅合 ②双眼视差
2 归因偏差的克服
• (1)通过归因训练,掌握归因技能,形成积极归因 风格
• (2)引导成员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克服总是外部 归因的偏差 • (3)引导成员多从内在的、不稳定与可以控制的因 素来归因,少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 素来归因 • (4)通过观察学习的方法,学习与观察其他成员的 正确归因,效仿和学习正确有效的归因方式与行 为。
• • 1 常见的归因偏差 1.1基本归因错误:人们倾向于低估情境性因素,高估倾向性因素
•
1.2 认识性归因偏差:旁观者与行为者的认知归因偏差的影响。行为者倾向将自己行为 失败归因于情境因素,将成功归因于个人内部因素,旁观者的归因倾向则正好相反。
1.3 动机性归因偏差
• (1)自利性偏差:人们常常把成功的、积极的行为 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原因,把消极与失败的结果归 因于情境因素。也叫自我服务倾理
一、知觉的概念
• 感觉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 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 体反映。 • 知觉是比感觉复杂的心理活动,有以下几个环节:
• 1.从感觉资料中选择知觉的对象;2.应用知识经验 对局部资料、不完整的线索与信息进行回忆补 充;3.应用知识经验对信息与线索进行加工和组织, 构成完整的对象;4.对知觉对象作出适当解释并用 名称标志它。
外因
•
(3)凯利归因理论:他将归因依据的外界信息分为3种:①区别性(特异性)资料,和自己 的其他行为是否有所不同;②一致性资料,与周围其他人的这种行为是否一致;③一贯性 资料,行为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
凯利的三维归因表
一致 性
低 高 低
一贯性
高 低 低
特异性
低 高 高
归因于
自己 他人 环境
二、归因偏差与归因偏差的克服
• 维纳按照内因与外因、稳定与不稳定原因、可控 与不可控原因,一般人对行为的成功或失败常做 如下4种归因:归因努力或不努力的程度,归因能 力的大小,归因工作任务难易程度,归因个人运 气与机会的好坏程度。
维纳的自我归因表
不稳定 内因 稳定
努力、情绪、疲 能力、聪明、身 劳 体特征 运气、机遇 任务难度、环境 障碍
•
•
1 归因的概念
归因是指观察者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预测和判断,并理解自己和他 人行为成败原因的方式与过程。归因是分析说明和推测人的行为活动的因果关系的过 程。
2 归因的内容
• (1)社会行为成败归因研究——关于人的心理与行 为的因果关系的分析,找出人社会行为成功与失 败的内部与外部原因、稳定与不稳定原因、可控 与不可控原因等;
第五节 社会知觉的应用及 印象整合与管理
• 一、社会知觉的应用 • 1 影响人事任用与面试 • 面试中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面试者尽量不要留下坏印象。 面试官可能产生知觉偏差,关注非关键内容。 • 2 影响绩效评估 • 绩效分为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两种。任务绩效多数可通 过客观指标衡量;周边绩效往往依靠主管人员的主观评价。 周边绩效评估需要谨慎,警惕知觉中的各种弊端。
二、社会知觉的印象整合与管理
• 1 通过社会化和再社会化,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 2 通过强化方式捕捉与寻找有意义的信息。
• 3 通过对信息正确类化、运用图式、信息分化、 信息对比等方式,印证与鉴别信息真伪。 • 4 登门槛效应和门面效应的运用
• 5 采用理智与理性化的认知方式,如平均整合法 则、叠加整合法则、加权平均整合法则
四、影响知觉的因素
• 1主观因素
•
• •
(1)兴趣差异(2)态度(3)需要和动机(4)过去的经验(5)心理定势
2客观因素 (1)刺激物强度(2)刺激物的活动性(3)刺激物的重复性(4)刺激物和背景的差异(5)知觉情境
第二节 社会知觉
•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 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体、团体 和组织特性的知觉。社会知觉与一般知觉不同, 一般知觉更多强调对客观物体的印象。社会知觉 不仅强调对人或群体的外部特征的知觉,而且涉 及对有关信息的思维加工,包括记忆、推理、判 断、理解和解释等,更像是“社会认知”。
• • •
4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主要特点在于有明显的情感因素参与知觉过程。 人们通过相互感知,彼此形成一定的态度,在此基础上产生情感。 影响因素:(1)人际关系本身的特点;(2)主体本身的特点;(3)认知主体对组织及组织观念的 认识。
第三节 归因——知觉社会行为的原因
• 一、归因的概念与模式
• (2)社会推论问题研究——即根据人的行为及其结 果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性、心理素质、个性差 异做出正确的推论; • (3)期望和预测行为的研究——即根据过去已发生 的行为及其结果,预测在某种情况下将会产生什 么行为。
3 归因的理论模式
• (1)海德归因理论:1958年海德最早提出归因理论, 他将行为原因归为个人因素(内因)和环境因素(外 因)两种。注意共变原则、排除原则 • (2)维纳归因理论
一、社会知觉的应用
• 3 影响对职工的努力程度的评估
• 对组织而言,员工的努力精神要比绩效更为重要。 技能熟练和高工作效率的积极作用远不能抵消工 作态度消极的负面影响。 • 4 影响职工的忠诚度 • 忠诚度可能影响员工的晋升,评估忠诚度也依靠 主管人员的主观判断。对经常提意见的员工主管 人员可能有不同的判断。
三、心理定势现象
• 心理定势是指对某个人或某类人的固定的刻板印 象。认为老年人必定保守,年轻人办事一定不牢 靠;北方人身材高大,豪爽,南方人身材瘦小,精 明能干。国籍、民族等心理定势。
• 心理定势有积极作用,有助于迅速认识自己不熟 悉的人,可以依据该人的各种表明特征和线索, 进行类型化推理,对其做概括化了解。很可能不 符合这个人的个性特征,就可能产生偏见,对他 人造成误判。
四、制约现象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条件反射效应。巴普洛夫的狗的实验,条件反射的建立。 把爱发脾气视为顽固者,把脾气温和视为耳根子软,把青少年与异性接近认为是早恋
五、其他影响因素
• 线索偏差:人们由于他人言行不一、其真实意图被假象掩盖而受迷惑, 对其产生错误认知的现象。医托、碰瓷、钓鱼等。 • 迷信心理:有人把长相和人格错误的关联起来。 • 情绪:激情容易感情用事 • 投射:以己度人的偏见,个体把自己的特点转移到他人身上。 • 积极性偏差:过分乐观,以主观善良的愿望看待一切。 • 后视偏差:马后炮、事后诸葛亮现象产生的偏差 • 自我中心偏差:一个人过分夸大自己的作用,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而 产生的偏差。 • 名人效应:依赖与名人的权威和知名度,更能引起人们的好感、关注、 议论而产生的偏差。 • 自己人效应: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而产生的偏差。
第四节 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与 效应
• • •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先入为主”或第一印象,首次交往时所形成的对对方的看法,总是最鲜 明、最牢固,并影响着以后交往的深度。 近因效应: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对人的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更鲜明。
二、晕轮效应
• 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 象”,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 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 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 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 好的或坏的“成见”。晕轮效应是指人际知觉中 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二、知觉的分类★
• 1.空间知觉 • ★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特性与空 间关系的认识。包括: • (1) 对物体大小的知觉 • (2) 物体的方向位置与空间定向关系的知觉
• (3) 物体平面形状特性的知觉
• 形状知觉有几个构图原则: • ①接近性原则 ②相似性原则 ③封闭性原则 ④良 好图形原则 ⑤对称性原则 ⑥简单对称和共线组合 ⑦简单性原则 ⑧共同命运原则
二、社会知觉的种类
•
• •
1对他人的知觉
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感知,进而取得对他人的动机、情感、意图等内心世界的认 识。“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 影响因素:(1)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2)知觉者的主观特点
2 自我知觉
• 自我知觉是一个人对自己身心各方面的认识。自我知觉 (自我概念)包括物质与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心理)自 我三要素。也可分为: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情感体 验和自我行为控制与调节等。 • 自我概念(自我知觉)的形成过程和重要途径,自我管理的 方法。 • 【例题】一个人通过对自己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 的认识是指( ) • A.自我知觉 B.自我意识 • C.自我管理 D.自我感觉
• 三、知觉的基本特性 • (一)知觉的整体性 • 知觉反映了事物的整体特性,通过客观事物的个别部分和属性, 根据知识经验可知觉为一个整体 • (二)知觉的选择性 • 被选择出来的、予以反映的事物既是知觉对象;未被选择出来的就 是背景。知觉的选择性与刺激物的大小、强度、对比、重复、运 动、新异性和熟悉性有关。 • (三)知觉的理解性 • 知觉时,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根据过去 知识经验做出解释,赋予含义,并予以命名。理解性与整体性、 选择性有密切关系。 • (四)知觉的恒常性 • 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对该对象的知觉保持相对 不变。白纸在阳光和月色下看,都是白的,煤块都是黑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