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三章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 他将作为归因依据的外界信息资料氛围三 种: • 区别性(特异性)资料,即指当前某人的 某种行为是否具有特殊性,与他自己当前 的其他行为是否不相同(差异); • 一致性资料,即指某人的某种行为与周围 其他人的这种行为是否一致; • 一贯性资料,即指某人的某种行为发生事 一贯的,还是偶然的,前后行为是否具有 一贯性。
四、影响知觉(种类、特征)的因素
• • • • • •
(1)主观因素: ①兴趣差异对知觉的影响; ②态度不同,知觉理解不同; ③需要和动机对知觉的影响; ④过去的经验对知觉的影 响; ⑤心理定势效应对知觉的影响。
(2)客观因素 • :①刺激物强度的影响; • ②活动性刺激物的影响; • ③重复性刺激物的影响; • ④对象和背景的对比差异影响; • ⑤知觉情境的影响
五、归因偏差的克服
• 要引导成员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克 服总是外部归因的偏差。 • 要引导成员多从内在的、不稳定与可 以控制的因素(努力)来归因。 • 通过观察学习的方法,即学习与观察 其他成员正确归因、改进行为并取得 成功。
第四节 社会知觉的主要影响因素与 效应
知觉与错觉: • 人们知觉并不一定都是完全正确的。知觉 的经验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即产生错觉。 其原因是: • 1、人们知觉器官认识事物上的局限性。 • 表现为视觉、听觉、嗅觉等感知上的局限 性
二、归因的内容
• (1)社会行为成败归因研究——即关于人的心理 与行为的因果关系的分析,找出人社会行为成功 与失败的内部与外部原因、稳定与不稳定原因、 可控与不可控的原因等; • (2)社会推论问题研究——即根据人的行为及其 据结果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心理素质、个 性差异做出正确的推论; • (3)期望和预测行为的研究——即根据过去已发 生的行为及其结果,预测在某种情况下将会产生 什么行为。
• 维纳:认为现实中,根据内因与外 因,稳定与不稳定原因,可控与不 可控原因,一般人对行为的成功或 者失败常作如下4种归因 • ①归因努力或不努力的程度; • ②归因能力的大小; • ③归因工作(学习)任务难易程度; • ④归因个人运气与机会的好坏程度。
• 凯利: • 认为人们行为的原因十分复杂, 仅凭一次观察,是难以推断他 人行为成败原因的,往往需在 类似的情境中作多次观察,并 根据多种线索,才能正确地做 出社会行为的个人归因、他人 归因或是情境的归因。
(3)角色知觉概念:
• 社会角色在管理过程中有规范人的角色意识与行 为,协调人际关系,指导人的行为互动,以及有 利于领导者与员工的自我约束、自我表现、自我 发展与自我实现等多种重要功能。 • 角色知觉标准:①情绪和情感标准;②动机标准; ③社会地位标准;④社会服务于社会贡献标准; ⑤个性心理特征标准。 • 影响因素:①角色期望效应;②角色定势与刻板 效应;③角色冲突处理;④角色负担与压力。
刻板效应
• ,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 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 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 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种偏见,人们不仅对接触过的 人会产生刻板印象,还会根据一些不是十分真实 的间接资料对未接触过的人产生刻板印象。 • 例如: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北 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等等。
知觉的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
知觉的理解性: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以 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加深理解,并做出解释。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们可以根据经验,来按照 事物的局部特征和个别属性去感知事物的整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 发生某些变化时,而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 以上三种特征主要取决于人们的先行经验,知 识和经验越丰富,三种特性表现越明显。
三、归因的理论模式 (全是美国人)
• 海德:
• 认为行为原因归为个人因素(内因)和环境因素 (外因)。 共变、排除这两条解释归因的原则。 •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人格品质、个性特征、情绪、 能力和智力、努力动机等; •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他人、奖惩、工作任务的难 易程度和运气(机会)等。
• 共变原则:指把原因与结果的一致 性和共同性作为归因的依据。没有 这个原因时,这个结果也不会发生, 这个结果的产生归因于这个原因。 • 排除原则:指行为活动与活动的结 果,如果是外部环境原因足以引起 的,那就排除个人的内部归因,反 之亦然。
大小错觉
形状错觉
运动错觉
长短错觉
首因效应:“
• 先入为主”效应或第一印象。 领导者应善 于利用首因效应(“新官上任三把火”) 给职工留下第一印象。 •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 一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往往 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 。Eg.《三国演义》 庞统投奔东吴被孙权否。
四、归因偏差
• (1)基本归因错误:低估情境性因素,而高估倾 向性因素。 • (2)认知性归因偏差:旁观者与行为者的认知归 因偏差对归因的影响。 • (3)动机性归因偏差:①自利性偏差——也称自 我服务倾向、自我标榜与利己性归因倾向。即人 们常常把成功的、积极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自己的 原因,而把消极与失败的结果归因于情境因素。 ②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 (4)其他归因偏差:①性别的归因偏差(美 戈 登伯格1968 罗森1978);②文化差异的归因偏 差;③人格差异的归因偏差。
第三章
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一节 一般知觉
• 一、知觉的概念: •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 感觉的概念: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 反映,它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保了 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 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知觉和感觉的关系
–共同点: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 –联系:知觉以感觉为基础;感觉是知觉的成分;知觉 在感觉基础上产生,没有感觉就不会有知觉 –区别:1、感觉: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 其臭。 –2、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即对客观事 物赋于意义并做出解释。 –3、知觉影响人的行为,即人的行为是以知觉为基础。 由于人的大部分决策是直觉决策,所以知觉直接影响 决策的结果。
• 自我管理的方法: • ①改变与改造环境,促进自我的发展; • ②通过再社会化(即社会教育、改造)途径, 改变与完善自我,促进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 • ③脱离不良环境,以利用自我发展; • ④回归社会,适应环境,以利自我免疫与发 展; • ⑤从他人、社会、团队、大局、全局、未来 的角度看问题,超越自我; • ⑥通过培养自信心与自尊心理来认识自我、 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等、
• 以视觉为例,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 为我们提供了某种颜色、边界、线 段等个别属性,经头脑的加工我们 认出了“这是一个香蕉”,“那是 一个墨水瓶”。 • 这种把感觉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 可命名的经验过程就是知觉。知觉 是个体借助于过去经验对来自感受 器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知觉过程:
• ①从感觉资料(背景与线索)中选择知觉 的对象; • ②应用知识经验对局部资料、不完整的线 索与信息进行回忆补充; • ③应用知识经验对信息与线索进行加工和 组织,构成完整的对象; • ④对知觉对象做出适当的解释并用名称标 识它。
三、知觉的基本特征:
• ①知觉的整体性; • ②知觉的选择性; • ③知觉的理解性; • ④知觉的恒常性。
1、知觉的选择性:
• 即当人们感知外部事物时,能优先把知觉 对象从背景中清晰的分离出来。如图:
画中有几个人头ຫໍສະໝຸດ ?脸还是杯子还有一个人呢?
看到图中的婴儿吗?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如鲜艳的颜色, 醒目的标记,响亮的声音,均容易 被人清晰的知觉。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二者反差越大, 愈容易被识别。 对象的组合方式:对象在距离和形态 上的接近,更容易被人们视为一个 整体被知觉。例如:
二、社会知觉的种类:(
• (1)对他人的知觉; • (2)自我知觉; • (3)角色知觉 • (4)人际知觉
(1)对他人的知觉概念
• :通过他人的外部特征,进而取得对 他人的动机、情感、意图等内心世界 的认识。 • 影响因素:①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 (包括一个人的的仪表、风度、言行 等); • ②知觉者的认知结构、认知标准和个 性心理特征的影响。
(4)人际知觉概念:
• 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人际知觉是社会知觉中核心的成分。 • 人际知觉影响因素: • ①人际关系本身特点; • ②主体本身的特点; • ③认知主体对组织及组织观念的认识。
第三节 归因——知觉社会行为的原因
• 一、归因的概念: • 归因是指观察者对他人和自己 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预测 和判断,并理解自己和他人行 为成败原因的方式与过程。不 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人的行 为和工作绩效。
第二节 社会知觉 (由美国 伍德沃 斯 1934年提出)
• 一、社会知觉概念: • 社会知觉理解为知觉过程受设计因素 制约,后来社会心理学家们把人对 “社会客体”的知觉过程称为社会知 觉。 • 社会知觉不仅包括对人或群体的外部 特征的知觉,而且要涉及对有关信息 的思维加工,包括记忆、推理、判断、 理解和解释等复杂环节。
近因效应:
• 指最近最后获得的信息,对人的社会知觉 的影响作用更鲜明、更大。在熟悉的人或 者对象上。 • • 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 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 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晕轮效应——完美的缺陷
•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 华· 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 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 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 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 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 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 • 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 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 坏品质。
(2)运动知觉
• • • • • • • 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①物体运动的速度。 ②观察者与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 ③观察者自身处在静止、还是运动状态。 运动知觉的种类: ①真动;②似动; ③诱动;④自动;⑤运动后效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