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也需因材施教

德育也需因材施教

我的德育故事:
德育也需因材施教
关于处理中学生早恋问题的教育案例
因材施教的出处说法不一,但都和孔子有关。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给他端上一杯水。

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冉有走后,公**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

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我认为,这是一个在德育范畴内想当生动而直观的关于因材施教的例子。

何谓因材施教?就我的理解,就是为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在教育方法、方式上因人而异。

孩子不同,方法也应该不同。

以处理中学生早恋问题为例,我也在日常的德育中尝试贯彻这种教育理念。

有人这样描写早恋:在孩子的身体里,上帝种下了一颗种子异性之恋。

当孩子人生的春天莅临,它苏醒萌动,抽出新芽,探索着世界的奇妙。

这个家伙,是如此的调皮、狡猾!乘着生命嫩稚的天真无邪,搅动着孩子骚动的青春。

蒙住孩子的双眼,使之看不到前方壮丽的景致,和与它如影随形的责任。

懵懵懂懂的为它蛊惑,任其摆布!就像一朵带刺的玫瑰,闪耀着艳丽的色彩,勾人心魄,却让人流着鲜血离开。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和教育研究告诉我,对待早恋问题,既要慎重,确也不必将其看做洪水猛兽,视男女交往如大敌,处处严加防范,结果反而会事与愿违。

我认为把握基本原则,继而区别对待,才能因势利导,变不利为有利。

一般而言,在普通高中,早恋问题还大多停留在互有好感阶段,敢于直接违反校纪校规的毕竟少数。

对于这种大众意义上的早恋,我首先把她分为两种:助力型和阻力型的。

这是以学生的个体成长为主要出发点的划分。

早恋问题处理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学生在校的发展情况。

何谓阻力型,就是因为恋爱直接带来了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成绩直线下滑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这一类的早恋是需要及时发现和制止的。

我们班就有一对典型的实例。

据我观察,是高二下学期才开始的。

女生是班级的语文课代表,男生是班级普通的一员。

这段感情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加温的结果是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出现了上述的消极影响,甚至危及他们在高二下学期必须通过的学业水平测试。

我很替他们担心,但不能急躁冒进。

首先,我在学生中做了一次暗访,寻找这对关系的主动一方。

我发现,这两个同学在性格和处事是正好相反的,女生比较好强和主动,男生则比较懦弱。

很显然,这场恋情之所以能够产生主要是因为女生的主动,但是这个在同学和师长眼中还很优秀的女生怎么就看上了这样一位男生呢?于是我对女生作了一次家访。

原来,这个女生的父亲在外打工,常年不在家,而她的母亲也因为工作的忙碌对她疏于照顾。

在高二上学期快结束时,这个女生做了一个小小的手术,班上的同学派了代表去慰问,而那男生就是其中之一。

这其实反映了早恋产生的一个极普遍的原因:很多孩子早恋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

某些孩**期缺少父爱、母爱,也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在心理上就会产生许多障碍而产生心理异常。

当他们一旦遇到关心自己的异性,即产生强烈的好感、依附感。

既然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就可以寻找解决的途径。

首先,我与两方的家长取得了联系,介绍了目前的情况与我的解决思路,争取到了他们的支持。

接着,我开始着重做女生的工作:我与她的母亲作了一次深谈,希望她能在工作之余,抽空与女儿聊聊天,逛逛街;也提示她父亲能每周给孩子打打电话,问问情况,以增进彼此的感情。

同时,我也以一位师长,更多是朋友的身份与这位女生谈她的理想、谈她目前的优势与困境、
谈她父母的不易等等。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鼓励她并刻意创造机会让她多参与班级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更多同学的友情和学校大家庭的温馨。

我又在私底下与两边家长联系,争取尽可能减少他们俩放学后单独相处的机会。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通过我一系列的努力,终于两个孩子的状态逐渐趋于稳定,自然也顺利地通过了那一年的学业水平测试。

对于另外一对,我在处理的方式上就完全不同。

这就是所谓的助力型。

爱情的力量也可以产生极好的效果。

这一对女生是班上的团支书,漂亮、能干、懂事、学习成绩优秀,就是有点心率不齐,但不碍事。

男生身体很棒,就是是标准的问题学生,上课除了睡觉还是睡觉,学习成绩差,脾气更是不好,动不动就火冒三丈,一脸的桀骜不驯。

这两个高一就是同学,到高二分班后又都到了我们班。

正在我为这男生的教育暗自头痛时,却看到这两位关系开始变好。

然后,我惊奇地发现男生的表现正在渐渐转好。

举个最明显的例子:一次,这个男生在下午放学后去车棚拿车,结果与管理员发生了冲突,我们班的这位团支书在劝架时心里一急,晕倒了,被120送去了医院。

我收到消息赶去医院,发现他一个人在急诊室门口转着,等我联系上女生家长,他告诉我他父母已经在赶往医院的路上。

女生的父母并没有责怪他,说自己女儿的身体就是如此,只要没有剧烈的情绪波动,都不会有大的问题,倒是他父母把他狠狠训了一顿。

自从这件事之后,这个男生再也没有随便发过脾气,即使再不乐意,也不当众发脾气了。

更令人开心的是上课时睡觉的次数变少了,碰到个把个喜欢的课时,还能回答几个问题,班上的工作也变得积极了,后来我知道原来是我班的这个团支书在放学后帮他补习。

女生家住得离学校较远,他则每天晚自习后把这个女生安全送回家。

女生的家长觉得又省事又放心,男生家长因为看到孩子成绩的变化,也非常开心。

我这个做班主任的,除了寻找机会表扬这个男生,激发他的学习乐趣和工作的主动性外,就找女生谈了一次话,内容主要是中学生在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然后,一切就像平常,没有什么不同,比起上一对的兴师动众,几乎可以说是无所作为。

结果,女生仍然是班主任的得力干将,班级工作井井有条,没有意外地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跌破大家眼镜的是,男生高考时居然考了我班的状元,笑的他父母合不拢嘴。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绝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何况是如此复杂的个体人。

所以教育怎么可能都使用同一种模式。

尊重个性,因材施教,这不仅是教育魅力的体现,也唯有如此,才会有多姿多彩的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