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病OCT解读
正常视乳头OCT
不同的扫描方位OCT图像示:水平方位(0°)RNFL较薄,垂直方位(90 ° ) RNFL较厚。
正常视网膜神经纤维层OCT图像
视乳头周围环形断层扫描
视乳头神经纤维层厚度上方(S)和下方(I)较厚,鼻侧(N)和颞侧(T) 较薄。 ★ 对诊断青光眼特别重要
叁
异常视网膜OCT影像
一.组织形态异常: 1.视网膜整体轮廓异常 2.视网膜内部结构异常 a.正常结构消失 b.异常结构出现
*经典性CNV和隐匿性CNV是造影上的用语;type1 CNV , type2 CNV一般是病理用语。
type1 CNV
type2 CNV
湿性AMD--CNV
OCT显示色素上皮隆起,连续性破坏,典型CNV表现为中高反射信号 并突破了色素上皮长到感觉神经层下,周围视网膜积液。
湿性AMD--CNV造影
AMD--AREDS标准
晚期AMD:同一只眼具有以下一个或几个特点(在缺少其它原因的情况下)
累及黄斑中心凹的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地图样萎缩。
有下列表现的新生血管性黄斑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视网膜神经上皮或RPE浆液性和/或出血性脱离 视网膜硬性渗出(由任何来源的慢性渗漏所导致的继发现象) 视网膜下和RPE下纤维血管性增殖 盘状瘢痕
IR SLO
Retro Mode
早期黄斑部水肿呈圆形或椭圆形,范围1~2个PD,略隆起并颜色发暗,边缘 清晰,与健康视网膜的交界处常有一反光轮或反光弧。中央凹反射模糊,在 水肿边缘区域的血管呈痉挛性弯曲。
CSC--病程
在包含上述特征同时,当水肿发生在3~4周后黄斑区常有黄白色渗出小点 或细碎的渗出物,少数病例伴有暗红色出血点。一般1~3个月后转为恢复 阶段,水肿和渗出物逐渐吸收。
时间过程逐渐增强其亮度,持续到造影后期,但其
。脉络
膜荧光消失后仍然清晰可见。
动静脉中期
CSC--造影
单纯的神经上皮脱离:在动脉期可见到一个或多个荧光点,随时间的延长,以扩散
或喷射的形式
,在十几分钟后渗漏范围可达高峰,并可持续数小时之久 。
CSC--造影
色素上皮脱离伴神经上皮脱离:见于静脉中后期荧光素从色素上皮脱离区的四壁
二、视网膜血管疾病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视网膜动脉阻塞(CRAO,BRAO) 3.视网膜静脉阻塞(CRVO,BRVO)
眼底病OCT图片
三、遗传性视网膜病变 1.Stargardt病 2.Best病 3.视网膜色素变性 4.其他视网膜营养不良性疾病:锥细胞营养不良,旋涡状萎缩 5.青少年视网膜劈裂
传统分类: 干性AMD, 湿性AMD
英国指南讨论的3个标准,各有优劣 Wisconsin Age related Maculopathy Grading Scheme ( WARMGS) Simplified version Early age related maculopathy ARM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AREDS age related eye disease study 美国指南推荐标准: AREDS
图一为静动脉期,旁中心凹显示荧光渗漏并呈 CNVM充盈,边界清晰轮廓清楚为典型性CNV, 周 围视网膜下出血遮挡荧光。 图二荧光增强,新生血管渗漏。 图三为造影晚期,CNVM呈现强荧光。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
ICGA示异常的脉络膜血管网在晚期显示斑状荧染,边缘见一圆形高荧光的息肉样病灶,病 灶周围是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 OCT示息肉样病灶为色素上皮呈陡峭的穹隆状隆起,顶部比较尖,色素上皮高反射,其下中 等反射。并有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和神经感觉层的脱离。
CSC--病程
上述因素使脉络膜毛细血管渗透性改变, 色素上皮屏障缺损时,浆液便进入视网
RPE受损并破坏了视网膜外屏障,渗出
膜下间隙。毛细血管的渗漏也可通过色
液通过Bruch膜进入视网膜色素上皮下
素上皮细胞的损害进入视网膜下间隙,
形成
,久之发生变性, 形成
。
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受损。
CSC--病程
急性期病变的神经上皮脱离 伴色素上皮脱离
干性AMD--玻璃膜疣
组织学为RPE下多形性物质的积累,多形性物质被认为是各种各样的蛋白质,脂肪 眼底显示黄色的小圆形隆起样病灶。
63um以上的Drusen是软性玻璃膜疣。 特别是125um以上的Drusen,被称 为有意义的大病灶。
63um以下的Drusen是硬性玻璃膜疣, 其病灶意义较小。
二、组织反射异常: 1.反射增强 2.反射减弱 3.阴影效应和屏蔽效应 4.穿透效应
1.视网膜厚度改变: a.视网膜厚度增加 b.视网膜厚度减少
2.玻璃体视网膜牵引 3.黄斑中心凹消失 4.视网膜表面不平整(前膜) 5.视网膜全层隆起(脉络膜占位) 6.视网膜全层凹陷(脉络膜缺损)
神经上皮脱离的鉴别诊断
向外呈墨渍样扩散(
),或漏入视网膜脱离区内;有如倒转的烟囱在冒烟
(
),不久形成一片境界不清的荧光区。
DR--黄斑水肿
视网膜增厚、隆起。视网膜层间积液,视网膜内、视网膜下出现低反射 的液性空腔。中心凹消失,出现囊样低反射空腔。
DR--硬性渗出
视网膜深层颗粒状的高反射信号,量多时其下可出现光学阴影。
AMD--传统分类
干性AMD 又称为“非新生血管性”或“非渗出性” AMD 在黄斑区存在玻璃膜疣,或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和覆盖的感光细胞萎缩 (地 图状萎缩, GA)
地图状萎缩是指萎缩直径至少为 175 µm 的区域
湿性AMD 又称为“新生血管性”或“渗出性” AMD 脉络膜新生血管 (CNV)的异常生长
-无创检查 -分辨率相对于MRI和超声,大大提高,轴向分辨力高达10mm
TD-OCT
SD-OCT
海德堡Spectralis OCT是传统时域OCT扫描速度的100倍
OCT临床应用
黄斑区(视网膜)疾病的辅助诊断 脉络膜疾病的辅助诊断 早期青光眼的筛查及随访 眼前节疾病的辅助诊断
贰
正常视网膜OCT影像
慢性迁延性中浆
色素上皮脱离与神经上皮脱离,两者有 不均匀反射物质相连。可能为该区域神 经上皮感光受体外节与色素上皮粘连较 紧密的缘故,成分可能包含有纤维蛋白。
神经上皮脱离区宽窄不一,边界不清 晰,大量高反射物质位于脱离腔内。
CSC--造影
色素上皮脱离:在动脉前期或动脉早期即有荧光,勾划出脱离范围,随造影的
Best病
黄斑区类圆形卵黄样病灶,双眼发病,EOG Arden比下降。 分期:卵黄形成前期、卵黄期、假性积脓期、卵黄破裂期和萎缩期。 卵黄期:可有色素上皮层和(或)神经感觉层的隆起脱离,视网膜下积液。 卵黄样物质表现为中高反射信号。
视网膜色素变性
1.视网膜变薄,外层结构萎缩,且病变起于周边向后极部发展。(橘色箭头) 2.黄斑水肿。(黑色箭头) 3.视网膜前膜。( 箭头)
四、脉络膜疾病 1.脉络膜炎症:VKH综合征,视网膜脉络膜炎 2.脉络膜裂伤 3.脉络膜缺损 4.脉络膜肿瘤
AMD
黄斑区结构的退行性改变。主要是色素上皮细胞对光感受器外节盘膜吞噬消化功能 下降,结果使未被消化的盘膜残余小体潴留于基底部细胞原浆中,并向细胞外排出, 沉积于Bruch膜,形成玻璃膜疣。由于继发的种种病理改变,形成黄斑部变性。
色素上皮脱离的鉴别诊断
浆液、血液、渗出、纤维血管的鉴别
肆 眼底病的OCT图片
眼底病OCT图片
一、黄斑疾病 1.黄斑裂孔 2.黄斑前膜 3.玻璃体黄斑牵拉 4.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 5.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 6.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 7.脉络膜新生血管(CNV)
SLO呈现黄斑区大面积地图状萎缩样;Retro Mode能观察到萎缩区域下脉络 膜,由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大片萎缩(见OCT),故在OCT下呈神经上皮厚度减少, RPE下脉络膜有密度不均。AF+OCT是目前确诊地图状萎缩的金标准。
湿性AMD--CNV
新生血管在RPE下停留:Occult CNV(隐匿型) Gass:type1 CNV 新生血管延伸至RPE上:Classic CNV(经典型) Gass:type2 CNV
BRVO
眼底红外影像显示颞上黄斑分支静脉扭曲,沿血管少量出血。 经黄斑的OCT扫描显示黄斑囊样水肿和深层网膜出血,病灶下方的组织亦见反射减弱。
Stargardt病
黄斑部视网膜萎缩,萎缩部位的外层视网膜结构反射光带变窄、消失。 色素上皮水平小的高反射突起,其上方外界膜和椭圆体带的反射带消失。
Stargardt病
干性AMD--玻璃膜疣
SLO
SLO中黄斑区呈色素紊乱
FFA
F-10 Retro mode
Retro Mode中玻璃膜疣呈小颗粒状,并有立体感
OCT
动静脉期黄斑区呈散在、边界清晰的点状高荧光。 此图为硬性玻璃膜疣。
色素上皮呈波浪性隆起,并突破椭圆体带,隆 起的外界膜已进入外核层
干性AMD--地图状萎缩
视锥细胞营养不良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黄斑区呈靶心样或“牛眼样”所见。 OCT:视锥视杆细胞层萎缩。 视觉电生理检查:明视视网膜电图b波振幅减退甚至熄灭,暗视视网膜电图正 常或超常。
感谢倾听
最新国际OCT分层命名共识
组织分层
反射信号
正常视乳头黄斑OCT
黄斑特点: (1)中心凹视网膜最薄,只有一层外核层,缺少神经纤维层、神 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内核层、外丛状层。 (2)外核层在中心凹处最厚。 (3)外核层的神经细胞中,只有视锥细胞,无视杆细胞。 (4)此处的视锥细胞形态与其他部位不一样,较细长。
眼底病OCT影像 分析与解读
壹
贰
叁
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