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区矫正 ppt课件

社区矫正 ppt课件


社区矫正制度在国内外的历史演进
世界刑罚史是以肉刑和生命刑为主转向以监禁刑为主然后发 展到从监禁刑到非监禁刑过度的历史。19世纪末和20世纪 初以来刑罚指导思想中出现了帮助罪犯回归社会的思想。从 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逐步采用非监 禁刑,社区矫正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就应运而生。英国是世界 上第一个建立和推广社区处罚措施的国家。该国在1972年 的《刑事司法法》中规定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实行社区服务。 1976年欧洲理事会部长会议通过的10号决议,要求成员国积 极通过社区服务来改造罪犯。1998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议 通过的《开展国际合作,以求减少监狱人满为患和促进替代 性刑罚》中也涉及社区服务,以上这些都是社区矫正顺应刑 事制裁和人类发展的进程。
日本的故事更感人,1888年,金原明善氏 设立了出狱人保护公司,专门帮助刑满释 放人员回归社会。他创办公司是听说了一 个故事:一名曾经天地不怕的重刑犯,在 被副监狱长耐心教导后,幡然醒悟,发誓 不再犯罪。然而在他时隔10年回到家乡后, 发现父母不在人世,妻子改嫁他人,亲友 纷纷排挤他。绝望之余,他留下遗书跳河 自杀了。从此“出狱人保护运动”在日本 兴起,逐渐演变为社区矫正制度。
方式作为司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提上议程。于是在
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
部和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
知》,其中规定社区矫正适用于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
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
上服刑的5种罪犯。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刑诉法,监禁刑罚与非监禁刑罚权实现统一由司法
行政机关行使,形成新型刑罚执行体系,有利于实
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标
志着我国刑罚执行体制和制度进入了新的阶段。
社区矫正的特点
人道
人道主义以人为中心和目的,关注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追 求人的幸福和人的解放。刑罚人道性是现代社会中刑罚的基 本价值目标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刑罚的发展历史,即是 刑罚从严酷走向宽容、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刑罚的人道 性要求刑罚的制定、适用与执行都应与人的本性相符合,尽 可能地宽缓。由刑罚的人道性进一步引发出罪犯人权思想, 即罪犯并不因犯罪而成为人的异类或社会弃儿,作为人,他 们仍然具有人的尊严和生存发展的权利,法律在依法剥夺罪 犯的某些权利的同时,必须保障其未被剥夺的那些基本权利。
的通知》中规定“罪犯所在地单位、基层组织可以作为具
体负责监督考察的执行机关”,“要依靠人民群众对监外罪
犯逐个建立监督考察小组,切实落实监督考察措施”。
2002年香港艺人谢霆锋因触犯刑律被判做240小时社会
服务而免于入狱的消息,让中国民众第一次接触到“社区
矫正”这个新鲜词。在两会上,人大代表把引进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的提纲
1、什么是社区矫正 2、社区矫正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 3、社区矫正的特点 4、实施社区矫正的意义 5、社区矫正好的经验
社区矫正的定义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 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 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 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 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 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第19次会议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明确规定“依
法实行社区矫正”,这标志着社区矫正制度第一次
在我国实体法中得以确认。2012年3月14日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
讼法》的决定中规定:“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
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社区矫正制度写入
社区矫正的源起
社区矫正的源起,完全是由于人类对同胞的善良天 性所致。1841年,在美国波士顿经营鞋业的约 翰·奥古斯塔斯,看到一些罪责轻微的犯人饱受牢狱 之苦,出于怜悯,他主动申请成为一名犯人的保证 人。3周后,法官看到该罪犯举止如同常人,便仅 判罚金1美分将其释放。此后,奥古斯塔斯先后帮 助了近2000名罪犯免于监禁。
马克思曾经说过:“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 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 的环境。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动物,那 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天性。” 作为刑罚发展的历史必然,作为人类法治 文明演进的结果,社区矫正集中体现着刑 罚的人道价值,浓缩着法律的人文关怀, 是“以人为本、文明执法,对罪犯实施人 性化监管与改造”的现代行刑理念的具体 展开。
近代以来,监禁刑成为最重要和最普遍的罪犯处 遇方式,这较之古代社会以身体刑和生命刑为主 的罪犯处遇方式无疑是历史的进步。然而,监禁 刑自身存在某些难以克服的弊端和缺陷,监禁刑 在将罪犯隔离于正常社会的前提下实施惩罚和改 造,难免会给罪犯打上“监狱化烙印”,削弱其 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影响改造效果和回归目标的 实现。相比之下,社区矫正使罪犯在不与社会隔 离的环境中实现其再社会化,从而避免了罪犯因 入狱服刑而带来的交叉感染和监狱化烙印,有利 于维系罪犯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使罪犯与社会 的发展保持同步。此外,社区矫正强调社会力量 对矫正的参与,可减少监禁处遇导致的使罪犯机 械式地强迫和服从的负效应,使罪犯与矫正者发 生积极的互动作用,提高了罪犯在矫正过程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
从我国来看,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我国相继建立了
各类少年矫正制度,其中有政府管理的少年犯管教所、工
读学校,也有一些群众性的帮教制度,这是我国社区矫正的
雏形。在1989年8月30日发布的《最法加强对管制、剥夺
政治权利、缓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监督考察工作
开展社区矫正的意义
1、便于分类管理和教育,有效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变化发展日新月异,
罪犯缓刑、假释或刑满释放后往往难以适应,就业安置困 难,基本生活缺乏保障,有的反社会意识严重,出现重新 犯罪率增长,大案要案多数是他们所为。刑释人员重新犯 罪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犯罪原因的多 样性和罪犯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用一种方式对罪犯进行矫 治肯定无法达到行刑的目的,施以不同方法、不同内容和 不同强度的处遇措施,才能发挥行刑的功效。对罪犯实施 社区矫正,并不是对狱内矫正的否定,社区矫正只是罪犯 矫正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