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课件
(二)社区矫正办法及其法律依据
• 为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和创新对特殊 人群管理,根据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 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在深入调研论证和广泛征求 意见的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司法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 结合社区矫正工作实际制定,联合制定《社区矫 正实施办法》(下简称《办法》)。
矫 正 解 除
• 1、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和剥夺政治权利的 矫正对象,司法所要在矫正期满前15日,根据矫正对象的 实际表现,写出书面鉴定材料,报区社区矫正办审议批准 后,在矫正对象矫正期满当日,以一定的形式宣布对矫正 对象解除矫正。 • 2、暂予监外执行的矫正对象,暂予监外执行期满,司法 所应在其暂予监外执行期满前30日,写出书面鉴定材料 (暂予监外执行保外就医的矫正对象,需附省政府指定医 院的病情证明),经区社区矫正办审核后,报原批准机关。 原批准机关在矫正对象暂予监外执行期满7日前,将是否 继续暂予监外执行的审批决定通知送达司法所。做出收监 决定的,司法所应在矫正对象收监当日,在矫正对象所在 社区内以一定的形式公布对其解除矫正。
• 3、矫正对象死亡的,由相关医 院出具死亡证明,司法所填写 《矫正对象死亡情况登记表》, 与医院死亡证明一同存档;矫正 对象非正常死亡的,由公安机关 依法办理。假释或监外执行的矫 正对象死亡的,司法所应在矫正 对象死亡后7日内,将矫正对象 死亡情况书面通知原关押单位, 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 4、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矫正 对象被撤销假释、撤销缓刑、因 重新违法犯罪被公安机关依法惩 处的,司法所应在矫正对象收监 当日,在矫正对象所在社区内以 一定的形式公布对其解除矫正。
(四)调查评估的工作内容
• 审前评估调查以被告人(或罪犯)为中心,力求客观地 反映被告人的全部面貌。 • 一是走访人员全面。被告人、被告人所在单位、被害人 及其家属,社区组织和居民、被告人户籍地派出所等。 • 二是调查内容全面。被告人的情况包括:本人基本情况、 家庭情况、婚姻状况、犯罪情况、犯罪原因,认罪态度、 悔罪表现、有无劣迹前科,以及对法院处理的意见和想 法等。 • 被告人的家庭背景:居住地址、联系电话、社会关系、 工作经历、人际交往情况。 • 被告人的社区情况:思想品德、社区生活等方面的表现、 现实表现的综合评价、重新犯罪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大小、 对其适用非监禁刑罚的看法、适用非监禁刑后的矫正措 施。 • 被害人及其家属意见:听取被害人对案件事实发生过程 的陈述,了解受害人对被告人的谅解程度等。
三、审前调查及评估
(一)委托调查评估及评估对象
•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对拟适 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调查其对所居 住社区影响的,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 调查评估。
• 调查评估对象,是指舞阳籍或常住地为舞阳的, 拟判决或裁定为管制、缓刑、暂予监外执行(包 括:有严重疾病需保外就医的;怀孕和正在哺乳 自己婴儿的妇女;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 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假释、剥夺政治权利, 在社区服刑,可能对社会产生一定危害,或在判 决、裁定时容易引起争议的罪犯。
社区矫正工作实务
一、社区矫正的主管机关及其职责
(一)什么是社区矫正?
我国的“社区矫正”,是指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 刑方式,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 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 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 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 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矫正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运用各种方 法、手段,整合政法部门、社区等各方力量,着 力对社区范围内的假释、监(所)外执行、管制、 剥夺政治权利、缓刑等罪犯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改 造的手段和方法。
• (一)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 • (二)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 • (三)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 仍不改正的; • (四)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 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 教育仍不改正的; • (五)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 • (六)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
(三)调查评估的工作要求
• 受委托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委托机关的要求,对被告 人或者罪犯的下列情况进行调查,形成评估意见,及时提 交委托机关。主要包括七个方面: 居所情况;家庭和社 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居)民 委员会;被害人意见;拟禁止的事项等。 1.注意最大限度地保护被告人的隐私,减少和防止被告人 或监护人的对立情绪,达到信息获取快捷、准确的目的。 2.以基层组织为主要渠道,减小影响面。就是通过村(社 区)组织、社区警务室,在一定范围展开调查,避免大张 旗鼓,要控制社会负面因素对被告人今后工作生活造成的 影响。 3.对未成年被告人要搞好衔接。就是要做好与监护人、就 读(就业)学校(单位)的衔接工作,减少调查环节中的 排斥性和负面影响。
刑法修正案八将刑法第七十六条修改为:“对宣告缓 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 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2011年5月1日之前: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 期间,有公安机关予以监督。
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刑法修正案把第十七条将刑法第八十五条修改为:
五种应当撤销缓刑和假释的情形:
• (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 (二)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 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 •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 仍不改正的; •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 (五)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 规定,情节严重的。 • 司法行政机关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书和人民法 院的裁定书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 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 《办法》全文共40条,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三)《刑法修正案(八)》
• 2011年5月1日之前《刑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被 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执行。
• 刑法修正案八第二条修改为:“对判处管制的犯 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 2011年5月1日之前第七十六条规定:对宣告缓刑 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考 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
八种暂予监外执行罪犯收监执行的情形:
• (一)发现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
•
• •
(二)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旗),经警告拒不改 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两次警告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警告拒不改正的;
(六)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刑期未满的; (七)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者因不履行义务被取消保证人资格,又不能在 规定期限内提出新的保证人的; (八)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司法行政机关的收监执行建议书和决定机关的决定书,应当同时抄送社区矫 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二)在决定适用社区矫正前调查评估
• 1.社区矫正试行工作中,人民法院对可能适用非监禁刑罚 的被告人,在量刑前委托司法行政机关进行审前社会调查, 实践效果良好。刑法修正案(八)将对社区有无不良影响 作为判决缓刑和裁定假释的重要因素或条件,为确立调查 评估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 2.决定适用社区矫正前开展调查评估,统筹考虑适用非监 禁刑罚是否符合公共利益,是否对社区的安全、生产生活 产生不利影响,是否可以实现有效监管,有利于社区矫正 的依法规范实施,有利于发挥社区矫正制度的作用。 • 3.《办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 狱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调查其对所居 住社区影响的,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 并具体规定了调查评估的基本内容和程序要求。
• 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 工作。 • 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 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 • 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 监督。 • 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 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二、社区矫正管理
(一)正确认识社区矫正管理
“对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 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假释考
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
告。
(四)《刑法修正案(八)》对社区矫 正工作的影响
管理工作 受到挑战
法律依据
教育对象 逐渐增加
立法变化
适用范围
执行主体
(五)主管机关及公、检、法的职能职责
1.社区矫正管理是具有 公共管理特性的活动。 2.社区矫正管理是刑事 执行管理活动。 (1)管理场所不同 (2)管理理念不同。 (3)管理强度不同 3.社区矫正管理是依托 社区而进行的管理活 动 。
(二)社区矫正管理的要求
依法管理 科学管理
社会参与
搞好协调
考 核 奖 惩
• 六种应当予以警告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