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性主义立场
处于五四时期的女作家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性作家。
丁玲深入挖掘女性心理,展现出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理想,用独特的语言表现出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大胆地、尽情地去书写女性内心的欲望和忧虑,真实刻画了女性内心的挣扎和艰难。
丁玲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于1928年。
小说发表以后,文艺界立刻做出了反应。
这部作品体现了她作为领导女性思想解放的先驱性和革命性,对今天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启迪作用。
一、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文学
女性主义通常以18世纪的启蒙时代思想家为起源,它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母系时代的母权制度到父系时代的父权制度后,进入了全面向父权制度挑战以实现人类男女平等的‘平权时代’”。
男性向来处于社会的中心,女性只是作为从属的边缘的附带的人而存在。
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表达出时代女性渴望政治、文化独立和解放,获得与男性同等地位的呼声。
女性主义作家努力挖掘女性意识和女性的自我价值,表达出女性自己对社会、对政治、对人生的诠释,促进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他们展现着时代的气息,用笔对传统的男女地位模式进行有力的宣战与反叛,展现出女性的自尊与抗争精神。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裔教授王德威说:“谈论中国女作家的创作及早期女性主义者的活动,丁玲每每是不可或缺的要角。
”
二、莎菲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谈到这里的女权主义思想,要首先从爱情谈起。
作者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心高气傲、而又希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依靠自身去获得完美爱情的理想主义者——莎菲,莎菲女士对于爱情是积极主动的:她对苇弟的拒绝和对凌吉士的追求都是大胆而主动的。
其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又展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女性矛盾、复杂而充满艰辛的心路历程。
茅盾曾评论说:“‘父与子’的斗争在全国各处的古老家庭里爆发,一些反抗的青年女子从‘大家庭’里跑出来,抛弃了深闺小姐的生活,到‘新思想’发源的大都市内找求她们理想的生活来了。
”这“理想的生活”其实就是莎菲的理想主义的爱情。
丁玲就是在这种潜在的、表层的女性外境遇下,以独特的日记体的形式,深刻展现出莎菲渴望灵与肉结合的理想爱情但又最终落空的心路历程。
莎菲强烈渴望这自我价值的实现,渴望得到理解和关心,体现了女性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和对自身社会平等地位的捍卫。
当然,莎菲女士在爱情追求上的大胆和主动也容易给人一种误导,以为莎菲女士在爱情上是绝对占据统治地位的,无论是她对苇弟的拒绝,还是她对凌吉士的先追求、后拒绝,似乎把男性玩弄于股掌之上。
莎菲女士的这些行为似乎已经表明,女性已经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地位。
事实上,小说中莎菲女士在爱情追逐中的行为只是一种表面的自由和独立,在这个表面的自由和独立之下,是女性在两性关系上的深刻的不自由。
而这个小说的女性意识的表达,也正是通过莎菲女士对凌吉士的追求、拒绝这样看似矛盾的过程中展示了出来。
这部小说是由三十四篇日记组成,其中二十四篇都和凌吉士相关,且多数都以莎菲女士和他的关系为主要描写对象。
就小说的主线结构来看,我们可以认为,这一系列看似散乱的日记书写是有一个中心的,那就是莎菲女士和凌吉士的爱情关系。
在这一系列的爱情描述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矛盾问题是莎菲女士对凌吉士先是追求然后拒绝的态度的急剧转变。
在我看来,莎菲女士的这个急剧转变的态度并非出自她的内心,是无可奈何的。
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无可奈何的急剧转变中,我们可以窥见丁玲的女性主义的呐喊。
莎菲对凌吉士显然是一见钟情。
当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莎菲的感觉就是:那高个儿可真漂亮,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男人的美,从来我还没有留心到。
那么接下来,
莎菲的感觉就是:我为要强迫地拒绝引诱,不敢把眼睛抬平去一望那可爱慕的壁炉的一角。
两只不知羞惭的破烂拖鞋,也闭着我不准走到桌前的灯光处。
我气我自己:怎么会那样拘束,不会调皮的应对?平日看不起别人的交际,今天才知道自己是显得又呆、又傻气。
唉,他一定以为我是一个乡下才出来的姑娘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莎菲,这个高傲的女子,真的是喜欢上凌吉士了。
接下来,她就陷入了无休止的思念中,后来,探知凌吉士的住处后,还主动地搬迁了住处,为的是便于接近凌吉士,当然,她是打着接近毓芳的名义进行的。
但是,很奇怪,她是如此的喜欢凌吉士,当凌吉士向她表白的时候,她却表现出了拒绝的姿态。
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她必须拒绝凌吉士的爱情。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自从三月十三号,莎菲女士在日记中突然说凌吉士思想肮脏之后,她就开始在挣扎。
一方面,她显然爱着凌吉士,渴望亲近凌吉士,但是,另一方面,她由不断地向自己强调凌吉士的思想肮脏。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莎菲女士在日记中不断强调的凌吉士灵魂的肮脏,其实是她不断给自我强化的一种认知:她知道凌吉士不是这样的人,但是却要自己欺骗自己,告诉自己凌吉士的灵魂是肮脏的,她不应该接受凌吉士的爱情。
然后,就毅然决然地要离开这里了。
事实上,我以为,丁玲的女权主义思想,就是在这莎菲对凌吉士的追求拒绝中体现出来了。
莎菲如此的喜欢凌吉士,但却必须拒绝凌吉士的表白。
这种矛盾的产生原因是因为,在当时中国的语境中,女子是没有社会独立地位的。
五四革命的发生,使得很多革命女子冲出了家门,谋得了社会独立地位和一定的社会自由,但是,倘使是爱上人,走入婚姻的话,立刻就会丧失她好不容易争来的独立自由的社会地位。
像蕴姊和苇弟的哥哥的爱情就是如此。
他们的婚姻是有爱情的。
但是,即便是因为爱情进入的婚姻,因为当时社会对女性的限制,也导致蕴姊失去了自己的独立和自由,以及她对生活失望,郁郁而终。
正因为婚姻导致了女子独立自由地位的丧失,莎菲就不免对婚姻、爱情有了自觉不自觉的排斥心理。
这样的话,在她身上就形成了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作为一个独自在外的年青女子,渴望爱情,温馨。
但是,当爱情真的来临的时候,她又开始排斥爱情。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前面所说的莎菲为什么在没有发现凌吉士所谓的肮脏的思想的时候还拒绝了凌吉士的大胆的表白,以及她为什么后来突然发现了凌吉士那么多的缺点。
事实上,这部小说都可以看作是丁玲此时对婚姻爱情与独立自由的关系的观念表达:丁玲并不是反对爱情婚姻,甚至,她笔下的主人公都还很渴望这些东西,但是,当这些东西对女子好不容易才获得的自由独立社会地位实行解构的时候,那么,丁玲的价值观就是,毫不犹豫地抛弃这些东西。
而问题的关键是,在当时那样的中国语境中,婚姻必然地充当了把女子重新禁锢的工具,那么,丁玲笔下的女主人公在此时便频频抛弃爱情、婚姻。
丁玲的选择也就是莎菲的选择,所以,我们看到了莎菲对于爱情的恐惧和排斥。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女士对爱的追求是大胆而执著的,但是在爱情来临的时刻又开始退缩。
小说正是通过对莎菲女士在对爱的追求和拒绝中矛盾心态的表达,呈现出一个追求个性独立的女性主义者在这个压抑时代的尴尬与痛苦。
①茅盾:《女作家丁玲》,《茅盾全集》(第19卷),人民文学
出版社,1991年版。
②白露.三八节有感和丁玲的女权主义在她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孙
瑞珍.丁玲研究在国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③西尔维斯特著,余潇枫等译.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