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帧动画的制作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在本单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认为这一节课,如果单单从技能的角度来看,则这是一堂相当简单的课;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有一些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那么依葫芦画瓢做一件逐帧动画的作品是很容易达成的。
虽然如此,但信息技术培养学的目标绝不只是简单技能的掌握,而是注重一种素养的养成。
这就需要从技术能力的层面,上升到科学文化的层面。
让学生们在学习技术的同时,获得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而获得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文化素养(信息素养)。
二、学生分析
认知水平:
本班为初二年级学生,善于接受直观性事物,欠缺观察力、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知识技能水平:
此课之前,教师已经与学生们共同探究学习了动画的基本原理,以及手工制作逐帧动画的体验。
课前学生们已经了解和自主学习了制作逐帧动画的方法。
因此这堂课我将从科学文化的层次,用饱含人文启发的主题与同学们一同构建一堂课;用以培养爱观察,爱思考,爱动手的文化基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帧的类型及其作用
2. 尝试分析动画的分解动作画面
3. 初步学会制作逐帧动画
4. 学会测试影片,并根据需要调整动画的速度和节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构建和主题动画的制作和调试来学习,在交流中学习,在思考中构建,在行动中掌握。
这堂课,不是为了讲动画而讲动画;而是一种理念的共同探究,是一种科学文化火花的迸发。
同学们能感受到老师构建的过程,老师能体验到学笺思维过程;是思维开放,观念碰撞,行动实践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这堂课,学生身体里注入爱观察,爱思考,爱动手的文化基因
2. 通过这堂课,学生形成一种虚拟思维的模式(符合逻辑推理的思维);植入科学发现,技术创新的文化元素。
四、教学重点
观察:通过记忆回放,在脑海里观察曾经看到的画面
构建:通过观察,在脑海里以时间为轴,构建虚拟的相关联的逐幅画面
思考:思考将现实活动虚拟成对应动画的步骤
五、教学难点
构建以时间为轴的相关联的逐幅画面,并在脑海里能够快速播放
六、教学方式和手段
共同构建,平等自由的互动学习;在符合逻辑推理的思考过程中,无限度的用嘴说和动手做。
七、技术准备
计算机装有Flash8.0、教学互动软件(如:极域电子教室)、WPS
八、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活动:
画一幅简化的红绿灯图片文件
做好教学PPT
提醒学生预习
学生活动:
学生预习
活动意图:
做准备;预习逐帧动画知识
(二)导入
教师活动:
由牛顿看书被苹果砸到发现万有引力这则故事的卡通画面引入;通过简短的交流互动,认识到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形成爱观察、爱思考的意识。
引入第二幅图片,十字路口交通状况的卡通画面。
观察发现小女生:
老爷爷:
汽车:
通过观察,再进入思考(符合逻辑的推理),分析为什么会这样的状况。
从而有理有据地进入主题――红绿灯动画的制作。
为了使虚拟出的红绿灯逐帧动画符合逻辑推理,符合现实的运行规律进入以下几个活
动。
活动一:红绿灯的变化顺序
………………………………………………….
这个过程是动态的,不确定的,但很重要。
因为制作逐帖动画时,你对现实其变化顺序的不解,会导致动画不符合现实规律,而失去意义。
活动二:每一盏灯,本身呈现的过程和其代表的指示
…………………………………………………….
这一样很重要,通过这个环节,不仅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红绿灯的指示意义,也让学生强化了记忆回放思考的能力。
活动三:在脑海中构造逐帧动画的画面――以时间为轴的每一幅画面
……………………………………………………………..
这就像牛顿看不到万有引力,也能最终推导、演算、证明出万有引力。
所以在脑海中构造出一幅幅相关联的图片,并使这些图片在自己的脑海里快速播放从而形成动画,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培训,即想象思维(想象是符合逻辑推理的)
学生练习:
这个阶段就比较简单了,小组合作,个别辅导,成果穿插展示;这一切可谓水到渠成。
只有几点技巧性的知识点拨一下或者同学分享一下。
例如插入帧――多插几幅相同的红灯,红灯时间就变长,多插几幅绿灯的画面绿灯就变长;帧频――当改变帧频时,会发现整个动画的播放的时间会变化。
课堂小结:
将制作逐帧动画上升到虚拟现实动画,一般步骤:
1.观察--现实所呈现的现象过程
2. 构造--将现场过程虚拟出以时间为轴的
画面(即一幅一幅相关联的图片)
3.制作--绘制逐帧图片
4.测试发布--测试自己的作品
这也是我们教师传授知识的目的所在,即让学生掌握的不只是技能,更为重要的是一种认知过程和思维习惯。
因为技术相对于科学总是水到渠成的,有科学做基础,技术之花自然绽放。
课堂启发:
这一堂课除了让学生形成观察和思维意识外,同时还希望通过这个主题让学生明白,并落实到行动中:争做“交通安全小卫士,来往出行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