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之“孝”

孔子之“孝”

孔子之“孝”
上海市商业学校徐明君
儒学认为,孝是德之本,是人性的基础。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可见,孔子给予“孝”在人性中的极高地位。

一个不能对父母尽孝的人,他是不可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

综合《论语》全文,孔子之“孝”有四种不同的境界,即:有养、无违、悦色、立身。

一、有养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

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

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有养”是孝的起点。

孝养是指我们赡养父母首先给予父母一定物质上的供给。

赡养老人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起点。

抚爱幼崽,凡是动物都有此本能,所以父爱母爱都具有一定的动物性,能做到并不难;而后代能够赡养父母,只有人才能做到:父母到了一定年纪,或因疾病使之失去劳动能力,如果没有子女的照料,生活就没有保障。

“养”的标准是“论心不论迹”。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

孝子中有穷的,也有富的,也有收入一般般的,就不能以谁给父母钱多来衡量谁更孝敬父母,而是看谁在孝敬父母上尽了自己的心。

穷的孝子可能无法给父母更多的钱,但他心里是时刻想着父母的,他是会尽自己的微薄收入孝敬的。

而富的子女,虽然给父母的钱相对其他穷的子女更多些,但他心里有没有父母却是另一回事,他对父母的情感是真的,我们就不能说他不孝。

这就是“论心不论迹”的道理。

二、无违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②”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

”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

”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无违”是指顺从父母的意志。

顺从父母意志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在这里,孔子告诉我们,具体怎样做才叫“无违”: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的要求去侍奉他
们,父母去世的时候要按礼的要求去安葬他们,祭祀父母的时候要按礼的要求去缅怀他们。

做到这三点就是孝顺父母了。

爱惜自己的身体,是孝顺的第一层次。

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顺。

理智接受父母的责罚,不让父母犯过,是孝顺的第二层次。

父母是人,在对待子女成长的问题上又会“恨铁不成钢”,我们如何面对来自于父母的责罚:“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即: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小杖不受,父亲难以消气,儿子不够尽孝;大杖不走,可能陷父亲于不义,更是大不孝。

父母盛怒之时,用大杖打子女,如果子女不走,打伤了,反而使父母痛心甚至摊上人命官司,所以说大杖则走。

春秋时期,曾参因为种瓜误点被父亲毒打一顿,挨打后不省人事,醒来后还装作很高兴的样子。

孔子听说后,非常气愤,甚至不认他这个弟子。

孔子说当年舜对待父亲的责罚从来都是小受大走,也不失去对父亲的孝心,曾参则陷父亲于不义之恶名,造成终身遗憾。

父母有过错,做了不当的事,子女也要“无违”吗?孔子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意思是说,父母有不当之处,子女要不断诤谏,即使父母还不能听从,也不能改变对父母的敬重,还要毫无怨言地一如既往地侍奉他们。

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的诤谏,是爱父母的表现,“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对父母有违礼的言行进行诤谏,孔子认为那是从更高境界表现孝心。

三、悦色
悦色父母源于内心的敬爱。

孔子特别看重“敬”,上文提及:孔子对子游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把父母养活着就行了,那与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呢?
有位老太太去儿子房间找报纸,正碰上儿子回来。

儿子刚谈崩了一桩业务,心情不太好,见母亲在自己床上摸索,生硬的说:“妈,你没事在自己房间好好呆着,别到处乱串。

”母亲解释说:“我在找个报纸,顺便在你们床上坐一会。

”儿子脸色很臭出门前扔下一句:“吃饱没事干。

”夜晚12点,老母亲便从七楼跳下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孝敬父母什么最难,是“色难”,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最难。

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视和不耐烦,这种孝心就是不到位的,因为这会让父母很不安心。

“色难”难在何处?难在很难有一颗恭敬的心,难在没有一个谦和的态度。

于是“色悦”成了衡量一个人孝心的道德标尺。

在父母的面前要满面春风,经常对父母微笑,经常敬重地对待他们,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

每天真诚地看着母亲的眼睛,跟母亲交谈几分钟——不嫌弃,不抱怨,想对母亲发脾气时克制一下,始终和颜悦色对待父母,她们就会生活得开开心心的。

只有真正心怀孝敬的儿女,才能在父母面前总是面带微笑,和穆春风。

今天有不少年轻人心有不悦,就喜欢在父母面前发泄,以为父母不计较自己,就拿父母当做出气筒。

其实你这样做是在伤父母心。

也许就在你泄完气,转身觉得畅心舒意的时候,你的父母可能正在墙角抹眼泪。

对父母心里要有敬意,给父母脸色看,用言语顶撞父母,都是不敬的表现。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

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记住父母的年寿,看到父母都健康快乐,自己心里就充满欢喜;同时也要知道,父母年事已高,我们的心里要时时惦记着他们,经常去询问他们,有没有哪儿不舒服,心里有什么悬挂之事。

虽然是些小事,能做到常记不忘也非容易。

细小之处可见真诚。

我不知道年轻的你,知道自己父母高寿多少吗?属相什么?生日哪天?晨晚向父母问过安好?心怀敬意!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

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

“方”解释为“理由、道理”,这个“理由、道理”包括给父母讲清楚“游”的“理由、道理”,更包含对父母的安置、赡养即对孝的兼顾。

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在通讯日益发达的今天,即使我们不得不“远游”,但别忘了对父母的眷顾:抬腿就走,杳无音讯,让父母牵挂,让父母担忧,实乃不孝之举。

无论我们去哪儿,都别忘了自己的一声问候。

四、立身
“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孔子把“孝志”看作孝的最高境界。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以德立身,行大道事,让自己的名字为后人所景仰,就会让后世知道自己的父母教导有方,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就是孝的终极目标。

司马迁因李陵案牵连下狱,惨遭腐刑,“哀莫大于此心死”,但其不忘先父遗志:“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着矣------”。

父亲的遗命,深以“天下之史文”废而感到忧惧,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竟的事业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司马迁深知这是文化的使命,责任重大,虽然“身毁不用”,但其发愤著书,终成“史记”,也让世人二千年后还记得司马迁有一个父亲叫司马谈。

当我们取得某个成就的时候,往往会惠及父母,赞扬父母教子有方;当我们因为行为品行不端而屡次伤害到他人时,“没教养”受辱的是谁?
从古至今,有关孝的论述的核心就是感恩,反哺,这是人类至真至美的情感,是永恒的。

但是反哺的形式,即“养”的形式要随着时代的前进而进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生产进入了高速发展期,生活方式也一日千变。

现在的父母大多数不缺少物质基础,在日渐老去的时光里,最大的困难是无法和飞速前进的世界沟通。

老人日渐失去的不仅是健壮的身体,更有慢慢迟钝的反应和理解能力,仿佛渐渐远离这个鲜活的世界。

现代社会的子女真正的孝顺不应仅仅停留在物质上,更应该想尽办法拉近父母和世界的距离。

比如沟通方式的日新月异:电话、MSN、QQ、博客、微博、微信。

如果每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就手把手的教会家里的老人,既能增进家人的情感,更能让老人不惧怕这个一日千变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能始终有尊严的地老去。

网上时不时有人晒出“手绘出海关攻略给父母”、“手写版教会爷爷奶奶用微信”。

这都是现代版的孝子贤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