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孝道观今析

孔子孝道观今析

孔子孝道观今析摘要:孔子孝道观的基本内涵包括:物质上“能养”,精神上“敬”、无违与谏诤、子承父志、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体现了内在亲情,包含了礼和仁。

孝和礼、仁的特殊关系使孝道具有特殊的政治功能。

孔子孝道观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感恩意识和人文精神,对家庭美德建设和社会和谐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孝”最早出现在“奉先思孝,接下思恭”(《尚书·商书·太甲中》),其主要含义是尊祖祭祖,后来逐渐加进了孝亲的伦理内涵。

到西周时期,孝已是普遍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由虔诚祭祀祖灵、祈求佑护逐渐向善事活人、孝敬父母的方向过渡。

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经过孔、孟的理性提升及《孝经》的理论化、系统化,孝逐渐上升到百德之首、百善之先的地位。

汉代以后,出现“以孝治天下”、“举孝廉”、“九品中正”之类,孝被赋予了政治化的内涵。

一、孔子关于孝的基本观点“孝”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给孝注入了新的内涵,使“孝”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

孔子的孝是一种富有人情味的家庭伦理道德,其具体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子女对父母“能养”且“敬”孔子认为,孝敬父母,最基本的就是能够伺候父母,从物质上赡养父母,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并关心父母的年龄和身体健康。

子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子女要紧随父母身旁多加伺候,不要使年迈的父母担忧自己。

更重要的是作为儿女,还要做到时时刻刻惦记着父母的身体。

子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另一方面又因其寿高而有所恐惧。

但仅此是不够的,还要从内心尊敬父母,让父母心情愉悦。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如果孝仅仅是够养活爹娘变行了,而狗马都能够得到饲养,若不诚心诚意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还有什么区别呢?对母的孝包括物质和精神二个层面,物质层面是基本的,精神层面是更高要求。

孝要求子女对父母要和颜悦色,要从内心去尊敬他们。

子夏问孝,子日:“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子女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

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难道这竞可认为是孝吗?关键在于在侍奉父母时态度要好。

2.无违与谏诤孟懿子问孝有明确记载。

子日:“无违。

”(《论语·为政》)无违就是不违背礼节,顺从父母的意志。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就是顺从父母的意志,维护父母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但无违并不是听父母所有的话。

父母错了,要谏,不谏就是陷父母于不义,这种谏是建立在亲情基础之上的谏。

孔子对孝的规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谏亲,就像君臣关系一样,当父母有错我们要谏,这是大孝。

谏诤也是为了维护家庭总体的利益。

子女对父母的错误的正确态度是谏诤,但要讲究方方式,态度要好,不要伤害亲情。

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3.慎终追远孔子的孝应该是善始善终的,一以贯之的。

孝了表现在父母生时,还表现在死后的对他们的缅。

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也就是说,我们要时时想念祖先,表达我们的思。

父母死后我们还要完成他们的遗愿,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谓孝矣。

”(《论语·学而》)在孔子的思想观念中,还表现在死后的“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子认,丧葬,注重真感情的表达。

子日:“予之不仁也!生三年,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孔子认为宰予真不仁,因为儿女生下来,三年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

替父母守孝三年,下都是如此的。

宰予没有做到这样,说明他是违仁义道德的。

孔子主张父母死后为父母守孝三,这样才能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这才是孝,不做到一点就是和仁相违背的行为。

二、孔子孝与礼、仁的关系从孔子孝的基本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内规定性是仁,外在的表现形式是礼,孝与礼、仁是不可分的。

1.孝为仁之本,表现为礼子日:“君子务本,立本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孝顺爹娘,敬爱兄,这就是仁的基础。

“我们说在以家为本体的社中,家是经济单位,是社会组织的基本。

家既是社组织的基本,所以在以家为本位的社会中之人,必巩固家的组织为其第一要务。

所以在社会中,孝为百事先’,是‘天之经,地之义”’。

最,尊老是为了保存氏族的生存经验。

家庭经济是个社会经济的基础,家庭的稳定就是社会的稳定,以历朝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孝的教化作用,用百姓的见的孝慈来实现孔子的仁政。

孝是在血缘关系础上产生的对父母亲人的亲爱之情,孝被认是一切善德的基础。

《论语·学而》云:“其为人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有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见孝是最基础的德要求,要实现仁首先要做到孝。

对双亲行孝,要符合周礼的要求,不得违背周礼规定。

所以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这就是说,对待父生养死葬祭祀,都要按周礼的规定办_2J(’。

孔认为孝必须要受礼的约束,各种程序都有礼的规。

其实质就是让孝得到一种制度上的保证。

所以在丧葬上,孔子把三年之丧等葬的礼节看成是尽孝的主要表现之一。

“任何一个家庭成员,都是家庭关系中的一个角色,父亲有父亲的角色,儿子有儿子的角色,各自在各自的角色中尽其义务,如父如何教,子如何孝之类。

所谓亲情,就是仁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爱之情。

孝是表示亲情的形式。

形式是重要的,但亲情之仁是本质性的。

仁是孝的内核”_3J(嘲’。

就孔子的“孝”思想体系而言,孝以仁为本,以礼为表现形式。

2.孝是实现仁的途径诚如周予同先生在论及仁与孝关系时所指出的:“仁,广大而抽象、孝,狭窄而具体、由狭窄而具体的下手,以渐渐进入广大而抽象的‘仁’。

”(孔子认为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日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四书集注·论语·学而》)王祥龄先生说:“孝在儒家哲学中乃是一切仁心流行之根源”,“一切仁心之流行固可遍及一切,然仁心之起点,必原自一人始”。

孝作为道德的出发点,发展到仁,最终要达到社会与人和谐的境界。

人臣之“忠”与人子之“孝”联系在一起,为臣之“忠”首先要做到为子之“孝”、大臣上奏涉及百姓民生的奏议常以“圣朝以孝治天下”开头,“孝”与治理天下也联系在一起。

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天下,总结出前朝动乱的根源是人的思想问题、精神问题,认为“孝是为政之本”。

在之后的施政过程中抓住“孝”字,以“孝”为核心治天下,之后的社会没有出现过大的分裂。

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原因就在于《论语》中的“忠孝思想”是贯穿《论语》的一条主线,而且主要体现在前半部分。

要解决人的精神思想问题,就得推广孝,得以实现仁的结果,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论语·为政》载:“或谓孔子日:‘子奚不为政?’子日:“书云孝乎,惟孝友及于兄弟。

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

”平常人都认为治国平天下才是为政,孔子的意思是用孝悌把家庭化成和气春风,而治国平天下,亦不过使它化为和气春风,与事功固相等,何必治国平天下方为政,所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意亦相同。

”‘孔子认为,践履孝道,这也是为政。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日:“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

”(《论语·为政》)忠由孝延伸而来,孝是一切善德的基础。

孔子说:“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鲜矣。

”孔子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是为政的根本,因为仁是抽象的,孝是具体的可以实现的,所以孝是实现仁的途径。

三、孔子孝道观的现代意义孔子孝道观包含着一些消极因素,如“父母在,不远游”、“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三年之丧”等、但是,孔子的孝道观是一种极富人情味的孝道观,对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和感恩意识,对调节家庭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1.孔子孝道有利于培育人们的感恩意识感恩,是社会权利与义务对等的道德天平,是道德良性互动的一种润滑剂,也是社会正义的内在要求。

知恩、感恩、报恩,是做人的起码道理,是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关系的正确认识,也是在这种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责任感。

知恩、感恩、报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

人世最大的恩情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

每个人都应该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知恩图报。

孔子的孝道思想要求人们要怀着感恩之心去看待父母、看待亲人、看待社会,这样才能形成和谐的人际环境。

假如每个人都能心怀感恩之情,从感恩父母出发,到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生活、感恩自然,社会就会减少很多埋怨、牢骚、摩擦很仇恨,个人也会减少烦恼和痛苦。

人与人的相处,如能时时怀抱感恩的心情,仇恨嫉妒便会消失于无形,是非烦恼自然匿迹无影。

缺少感恩,就会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很苛求,而不考虑对父母、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应该负有的责任。

孔子的孝道思想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感恩意识,使人们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历史。

以感恩的心创造快乐的人生。

2.孔子孝道有利于弘扬家庭美德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只重视自己的小家,无视对父母的孝敬,甚至有的儿女还虐待老人。

他们都没有孝的观念,孝道教育甚有必要。

在一个物质文化和谐的社会,家庭应该是美满幸福的,年迈的父母在贡献自己之后,理应得到子女的回报。

回报父母,在使他们愉悦的同时我们的内心也会安宁、不孝敬父母,我们难以做到自己心安,难以做到家庭和谐。

和谐的家庭呼唤孝道。

有了孝的进入,家庭成员的关系会进一步拉近,从小事做起,真正对父母尽孝。

3.孔子孝道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孔子孝道思想饱蘸着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心和爱护,富有人文主义情怀。

孝道思想在孔子理论体系的发展之下,被人具体到理论实践之中,以及泛爱众的社会之爱,体现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这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我国物质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是由于有孝道思想,老人能够得到人文的温馨关怀,所以他们幸福指数高于西方老人。

据统计,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20%。

老龄化程度超过美国,养老负担加重。

而我国当前养老体制尚不健全,特别在农村,大多数老人在从事体力劳动,还抚养留守儿童,没有收入来源,生活是很艰难的。

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未富先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