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方志文化:关于建设陕西文化大省的思考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文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新一届省委、省政府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决策,这是我省文化建设史上的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实际部署和重大举措。
文化和经济历来是联系在一起的,一切经济领域无不包含着文化,文化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都产生着广泛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其深层原因,就在于陕西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就在于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与当今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编修地方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在文化大省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一、方志文化的特征地方志作为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其历史之悠久、涵盖之广阔、品类之繁多、卷帙之浩繁、内容之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堪称一绝。
历代保存下来的旧志书,仅宋元以来就有9000余种,10万多卷,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
这种连续、广泛的方志资料,是其他任何一种著作都无可比拟的。
方志文化的这一本质属性,使得地方志长期以来被人们誉为“博物之书”、“一方之总览”、“一方之百科全书”。
第一,方志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
历史是文化创新的基础,特色是文化的魅力所在。
地方志记载的是某一地方发生的人和事,是本土文化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之一。
陕西方志与秦腔、秦人一样有着天然的本地化特色,凸显陕西文化形成的历史底蕴。
陕西建设文化大省核心就是发展三秦文化,与陕西地方志工作有着相同的目标指向。
第二,方志文化具有广泛性特征,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载体之一。
内容上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取材上有文字材料、实物资料、口碑资料、声像资料。
而且地方志本身就记述了不同的文化类别,如陕西的陕南文化、关中文化、陕北文化、周秦汉唐文化等等,这进一步推动了陕西文化的多样性。
第三,方志文化具有连续性特征。
中国地方志工作指导小组通过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第二条指出:“编纂地方志是一项长期的具有连续性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对全面了解和反映我国地情国情,对推动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对积累和保存地方文献有重要意义。
”“我国编修地方志的历史有两千多年,广东修志的历史,从东汉杨孚的《交州异物志》算起,也有1900多年,至今保留的旧志有400多种。
这些连绵不断的志书,对当代人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进程,进而正确认识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有很大的帮助。
从历史学的角度,也为寻找广东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建设广东文化大省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方志在文化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经历了数千年一代又一代人的承袭、改良和完善,构成了这个地区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质。
它由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和精神文化层三大内容有机构成,地方志则记录了中华文明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历史,代代相济,永不断章,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和地域文化的主旋律。
汤因比的一段话上古时期的世界六大文明,除了中华文明一直延续发展下来以外,其他五大文明都先后中断或衰亡,很多国家的历史由于没有文献记载而失传,与世界各国相比,方志文化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为保存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地方志的丰富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底蕴。
党的三代领导人非常重视地方志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江泽民同志指出:“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
”李铁映同志更进一步指出:“地方志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延续进行的基础性学术文化事业”、“要把地方志工作作为21世纪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
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方志编修工作,是古往今来广东进行的最系统、最全面、动员人力最多、方法最科学的省情调查和地情调查,也是广东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项文化建设工程。
全省编纂出版了一大批新方志和地情书,其中省志1部、市(县、区)志102部、地情书近5000种,省、市、县三级志书总字数约1亿8千万,《广东省志·民族志》还获得了省精神文明建设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在修志过程中,收集、整理、积累了丰富的地情资料、专业资料和行业资料,形成了宝贵的文化资源,为丰富岭南文化的内涵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广东文化大省建设中不容忽视的基础资料。
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指示,将地方志工作纳入建设广东文化大省的工作之中,为广东地方志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三、方志文化在建设文化大省中的作用岭南方志蕴藏着广东地区极其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历史和现状的资料信息,涵盖了物质、制度和思想三个文化层面,而以物质文化、思想文化为重点。
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新方志要发挥在建设广东文化大省中的作用,应通过主动的参与,积极的切入,成为岭南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枝,并成为推动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一是从思想文化层面,地方志在宣传本地文化,传承历史文化,教育本土民众方面有着传统和现实的作用。
恩格斯说:“爱家乡是爱祖国的基础”。
地方志记载了一方的山水名胜、文化古迹、英雄人物、能工巧匠,这些本乡本土的史实,是对地方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好教材。
地方志还载入了少数罪大恶极、阻碍社会发展的反面人物,使"玉石朱紫,各显分明",更有利于人们激励气节、分清是非、辨别真伪,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贯彻"以德治国"方针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
不少地方志部门利用新志书开展"知我家乡,爱我家乡"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少年儿童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自豪感,收到良好效果。
如省志办组织编写《当代中国的广东》、创办《当代广东》杂志,编写《当代广东简史》,《广东之最》已出版三辑,并与省电视台联合摄制了百集电视系列片,向社会宣传广东省情和特色。
广州市志办举办市情展览,与电台合作开办"历史名城知多少"节目,与电视台联制《羊城今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
地方志记录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收录、整理了大量地方资料,对保存地方文献,积累历史资料,延续历史文化,起到了史书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方志学家瞿竞之所说:“各地社会、制度、种族分合之隐微蜕变不见于正史及它书者,往往于方志中见之;前代人物,不能登于正史,亦每见于方志;遗文佚事,散见杂书或集部中者,赖方志能以地为纲而有所统摄;地方经济状况,如工商物产等,方志多有记述;建置废兴,可以窥见文化升降之迹;古迹金石可以补正史及文化之遗憾。
”为了更好地保存文献资料,省志办创办了省情信息库,入库资料360多万字,制作专栏网页100多个,各级政府部门和海内外人士均可通过互联网查询使用省情资料,拓展了地方志的工作空间,将史志工作由传统的十几年、几十年编修一部志书引向建立基础资料体系的新领域。
广州、东莞等十多个县市区志办在政府网内设置了地情信息栏目,将志书、年鉴和地情书上网,开创了保护、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的新局面。
二是从物质文化层面,几千年流传的方志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新方志则包含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利用方志资源,为招商引资服务,为防灾减灾服务,为开发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服务,为复活、创新地方土特产品、传统工艺服务,为培育名牌产品、增加品牌文化内涵服务,在过去近二十年的修志实践中,开发利用方志文化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均取得了非常明显的经济效益。
如广州市志办编写《广州市街镇大全》、《广州市观光大全》,以推动该市发展城市旅游。
英德市志办围绕市政府中心工作,先后提出了80多份有价值的开发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历史人文资源的建议,引起市政府的重视,不少建议被市委、市政府采纳。
和平县志办引用志书资料,提出开发蚕桑生产的建议,为政府所采用。
信宜市志办为县建立反季节蔬菜基地提供多年系统的气象、土壤、水文等资料,有力促进了基地建设。
云城区志办将石材企业、石材产品和石材文化融为一体,创办《云浮石材报》,宣传本地石材资源优势,为企业发展穿针引线,发行范围扩大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端州区志办以本地特产端砚及其文化为内容,建立端砚网站,开展电子商务,连带推出端州投资环境等地情信息,配合当地招商引资。
端砚网站被省政府新闻办、省经贸委等五个部门列为广东省百家网上交易所之一。
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把地方志工作与经济发展更紧密结合起来,使地方志工作不仅成为我省文化发展的新亮点,也要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三是从制度文化层面,一部广东近现代史同时也是广东人民政治进步,逐步接受人类基本价值的历史。
从康梁的改良维新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从解放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到近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昭示了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也为新世纪的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方志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
地方志在政治制度文化方面的贡献,更多地体现在传统的"资政"之中。
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地方志综录·序》中指出:"每地修志,主要目的是在于备行政官吏之鉴览,以定发施政令之方针。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包括地方志在内的历史知识,是各级领导干部丰富文化内涵,把握发展规律,增强执政本领,提高自身素质的基本知识和必修课。
对一个省、一个地区、一个县来说,必须对其历史与地情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决策和发展战略,而地方志所从事的是做历史和地情的调查、整理和研究的工作,是政府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
一本好的志书不仅记述了过去的制度文化,更重要的是警示当今。
温家宝总理为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反复强调要避免"黄宗羲定律",防止改革走入历史的误区。
只有丰富的地方志知识,才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创造性地实现三个文明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方志文化是广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文化大省的基础工程,是当代广东文化建设的重要参照,也是彰显广东文化精神、凸显广东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弘扬方志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促进经济发展,传承岭南文化纽带,吸引海外乡亲,增强民众团结,打造"志"味文化品牌,是推动广东文化大省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方志工作者应以更积极的姿态投身到建设文化大省的世纪伟业中去,立足自身优势,发挥独特功能,多途径、多形式地探索建设文化大省的最佳结合点,使地方志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建设文化大省的需要。
地方志事业并不限于编修一本志书,而是地方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系统工程,地方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