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2.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复习资料二四、名词解释1.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所以,竺可帧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

2.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帧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3.地缘:此地线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4。

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五、简答题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答:其特点是自西向东构成了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

第一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

第三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海拔50米。

整个中国的地势和地形就像一把巨大无比的躺椅,西北背靠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太平洋。

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分为几个时期?答:中国五千年气候的变化大势是由暖变冷,大致分为四个大的时期:①温暖期。

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下限正好在商朝末年。

②寒暖交错期。

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下限到明朝初期。

②方志时期,又叫寒冷时期。

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下限到清朝末年。

④仪器观测期。

从公元1900年到现在。

中国地理的整体牲是什么?答: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有两点:一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在一起。

二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交通。

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无直接关系,为什么?答:中国气候的变化与灾荒疾病有直接关系。

因为自中国的气候转人寒暖交错期后,灾荒疾病随之增多。

据统计,从西汉开始到1936年共2142年的时间里,灾害总数高达5150次,平均每4个月就有一次。

由气候变化带来的灾荒疾病主要是旱、涝、蝗、风、雹、瘟疫等。

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为什么始于元明清时期?答:因为元明清时期南北对峙有了新的变化,已经不是像宋金时期那样,南方的经济高潮与北方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而是统一的国家出现了政治中悯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局面。

但处在北方的王朝政治中心,它的立国精神都是陈旧的重小农经济的,因此它从来不懂得在国家策略上保护南方经济的发展势头,从而使南北对峙,变成了政治与经济的对立和矛盾。

所以说,中国文化发展的迟滞是从元明清时期真正开始的。

6.简述中国古代九州的地理划分?答:《尚书禹贡》以山川为标志,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古济水、黄河之间为兖州;渤海、泰山之间为青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为徐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为扬州;荆山(今湖北南漳县)以南、衡山(在湖南)以北为荆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为豫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为梁州;西河(陕西、山西之间的黄河)以西、墨水(具体所指不清楚,大致为陕、甘、青交界地带的河流)以东为雍州;西河以东;东河(流经河北平原的黄河)以西为冀州。

7.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是哪些区域文化经过汇集融合,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基干的?答:先秦时期主要有三大区域文化,即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的法家文化和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

它们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8.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几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答:司马迁在(《史记》中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来论述地域文化习俗的。

这四个地区是:关中地区、山东(大致包括先秦时期秦国以东的六国)地区、龙门一碣石(从山陕交界南端到河北东北部一线)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

9.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大成就是什么?它体现出劳动人民的什么精神?答:土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运河的开凿L,是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大成就。

它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和劳动人民勤劳、智藏的体现。

10.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有哪些?答:古代起到保护环境作用的措施主要有:①农忙季节,不征调百姓服役,以保证粮食的丰收。

⑥在大池塘捕鱼,不用过密的鱼网,以保护色类繁殖。

而一些大规模的狩猎活动,一般都是安排在秋冬季节进行,也是为了保护兽类的繁殖;③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朝廷甚至禁止擅自砍山林,并把山岭资源归王朝所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森林不受滥砍滥伐的伤害。

⑧皇家大量修建大规模的园囿和灵寝,也对保护环境起了相当的作用。

⑥由政府提倡和领导植树造林运动,使全国进行大面积绿化;⑧在西北地区广建牧马的场地,使唐朝中期以前的黄土高原地区有良好的植被状态。

六、论述题试述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答:关中地区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

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是沃野千里,山河表里。

而且此地南接巴蜀汉中,东连伊洛地区,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上的许多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如周、秦、汉、唐等朝代,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

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之上,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汾河谷地。

谷地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曾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

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人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中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什么说地理通道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答:中国的地理通道,虽然地形多样,山岭众多,但不论多么险峻的地势,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发生过人群交流的。

由古地理专家从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分布,得出这样的结论:大致沿渭水、黄河、济水一线,从遥远的古代,就形成了一条联系东西的交通线。

与这条东西线相交,还有三条南北方向的交通线,一条在太行山以东不远,北起河北的曲阳,南至河南的新乡,都有仰韶和龙也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存在。

另一条在太行山西侧的汾水流域,更西的一条,则在今陕西境内,南起西安,向北穿山越岭,北达榆林、府谷一带。

从中原向西南、东北也都有着可能形成交通的便利条件。

这些都形成着中国大陆内在的统一性。

因此我们说,没有交流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交流的范围及交流者之间差异越大,则对文化的发展就越有利。

中国地域的人群融合为什么不同于西亚古国?答:因为中华祖先在创建它的古代文明时,首先面临着大地城上人口构成多族群的特点。

据说在夏禹的一次朝会上,执玉帛的诸侯有上万之多,商场时这样的诸侯还有三千,到周武王伐纣时,《史记》记载有八百诸侯不期而会。

有专家指出,这些所谓的“诸侯”,实际上都是大大小小的部落族长。

那么,如何将这众多的来源不同文化的人群转化为文化整体呢f它和西亚古国的人群融合有什么不同呢?根据历史记裁,在西亚古国,人们经常看到的是族群为争夺沙漠世界的生存地,而进行的一个族群对另一个族群的残酷征服。

但在中国,战争征服是有的,但最终古代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联合与融汇。

西亚文明基本上是消亡了,但中国文明却获得了成功。

它的文明道路既不同于古埃及、巴比伦,更不同于古希腊,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独特的文明形态和文化方向。

天下一大统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答:天下大一统的观念是由于中国的地域广大,统治者追求统一而逐渐形成的。

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四方”的明确记载。

到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则已十分清晰。

大体从商额开始,王朝就已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群采取不同的政治策赂。

周王朝对于那些千里之外的人群,虽不强迫他们服从自己,但要求他们承认自己的合法地位。

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耀。

“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

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则始终是政治观念中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经起过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为什么和地缘牲相关联?答:因为自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就一直存在着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这些北方的少数民族从文献记载看,最早的人群是狂狁,之后北狄,秦汉以后裔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金以至蒙古、满族等。

这些民族除满族外,基本上都是在前一个民族迁徙、草原出现“真空”状态时,从原来的居住地大举跃进,充当新的高原主人的。

在中原政治兴旺时,他们逡巡于它的周围,学习着中原文化制度,有的人群还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或远徒或内迁;当中原王朝政治陷于混乱衰弱时,他们便大举进攻,进而人主中原,造成中原固有居民的向南迁移,而他们则成为中原文化的接受者和新的创造者。

在短暂的迟滞后,文明沿着中原固有的文化方向升温、繁荣。

隔一二百年哉更长一点的时间,上述的情况再重复一次。

虽然这样的反复,已经有许多次,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这就是中原文化在一直带动着各地域文化的同步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为什么说广阔的地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回旋的舞台?答:我们知道在中国,中华文化虽然起源于黄河流城,但是它广大的地域却为它准备了潜在的历史舞台。

因为,每当遇到北方边地民族大举南进的时候,中原文化人群都有一个南国作为他们的后方。

因此每当北方进人民族融合的时候,南方则进入开发的高潮期。

实际在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重心已经移到南方,接着才是经济中心的南移。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南北对峙:南方的经济商潮与北方的剧烈的民族融合同时并举,构成南北不同的历史景观。

黄河流城与长江流域,同时充当着这对峙的文化高潮的两大历史舞台。

文化中心与经济中心从西北向东南逐渐移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大势。

广阔的回旋舞台,是中国文明历史悠久的前提条件之一。

7.形成中国区域文化的因素是什么?答:形成中国区域文化主要有四个因素:①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状态。

因为人得向提供物质的自然讨生计,这是自然环境决定地城人群文化样式的第一个层次,越是人类生活的早期,这一层次的内容起的作用越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