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7章重组人干扰素生产工艺

第7章重组人干扰素生产工艺

天然干扰素种类繁多,分子量也不同,亦有不同 的抗原性。目前了解由人的不同细胞产生的干扰 素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抗原成分:白细胞干扰素抗 原(Le)、人成纤维细胞干扰素抗原(F)和T淋巴 细胞干扰素抗原(T)。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将人细胞所产生的几种干扰素, 按其抗原性不同分为α、β和γ三类,Le干扰素即为α-干扰 素(IFN-α),F干扰素为β干扰素(IFN-β)。T-干扰素即 γ干扰素(IFN-γ)。
收集培 养液
分离 纯化
重组人 干扰素
CHO细胞即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inese hamster ovary),该细胞具有不死性,可以传 代百代以上,是目前生物工程上广泛使用的细胞。
上市产品:rhuIFNβ-1a
1996,Avonex(Biogen);2002,Rebif(Serono)
Alick Isaacs
Jean Lindenmann
1966-1971年,Friedman发现了干扰素的抗病毒机制,引 起了人们对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关注,而后,干扰素的免 疫调控及抗病毒作用、抗增殖作用以及抗肿瘤作用逐渐被 人们认识。
Robert M. Friedman
1976年,Greenberg等首先报道用人白细胞干扰素治疗4 例慢性活动性乙肝,治疗后有2例HBsAg消失。但是由于 人白细胞干扰素原材料来源有限,价格昂贵,因此未能大 量应用于临床。
免疫调节活性(rhuIFNγ)--治疗慢性肉芽肿瘤 多发性硬化症--rhuIFNβ
7.1.4 IFN的副作用
流感样症状是最为常见的症状,如畏寒、疲劳、 厌食、头痛、呕吐、肌痛、腹泻等。
以低剂量开始给药可以避免过强的副反应,或 预先给解热镇痛药可控制这一反应,睡前服用也 可减轻反应。全身反应在持续治疗1至2周后可较 好耐受。
3.基因工程大肠杆菌发酵生产工艺
工程菌构建 发酵培养 包涵体 复性
重组人 干扰素
上市产品:重组人干扰素rhuIFN 1986,rhuIFNα-2a,rhuIFNα-2b; 1990,rhuIFNγ-1b;1993,rhuIFNβ-1b; 2001-2002:PEG化IFN,PEG-Intron,Pegasys 表达产物:无糖基化,N-met(甲硫氨酸),无活性包涵
根据对酸和热稳定性,将干扰素分为I型和II
型:pH2.0,56℃,1h,有活性的为I型。 I型干扰素:IFN-α、IFN-β、IFN-ζ、
IFN-ε 、IFN-ω II型干扰素:IFN-γ
α干扰素
IFN-α基因表达产物为188~189个氨基酸的前 体,N端23个氨基酸残基是亲水信号肽,分泌出 细胞时被切除,活性产物为165~166个氨基酸。
多亚型混合干扰素
1975年,美国的斯爵德(Strander)等发现
Namalva细胞(Burkitt淋巴瘤)具有高效的干扰
素诱生能力。
1999年,IFNα-n1/Wellferon,批准用于临床。
优点:首次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8m3反应器。
缺点:仍然需要病毒诱导;细胞系的改变,致使 亚型干扰素的种类较前一工艺更多,活性低。退 出临床应用。
细胞因子(cytokine)是指有机体细胞合成和 分泌的小分子多肽,可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参 与各种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和行使各种功能。
细胞因子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产生病理作用,参 与自身免疫病、肿瘤、移植排斥、休克等疾病的 发生和发展。
干扰素(interferon,IFN)
• 干扰素是最早发现、研究最多、第一个 被克隆、第一个用于临床治疗疾病的细胞因子。 • 干扰素是机体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细胞因子,是 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时,免疫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反 应而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接近的生物调节蛋 白。 • 在正常个体的脾脏、肝脏、肾脏、外周血淋巴细 胞和骨髓中都可以检出。
β型包括β1a、β1b。 临床阶段:IFNω
干扰素的理化性质
分子量18~40kDa 等电点5.7~8.5 pH2~10范围内稳
定 比病毒颗粒小 对乙醚、氯仿敏感 容易吸附到玻璃等
介质上。
7.1.2 IFN的生物学功能
抗病毒(rhuIFNα) 抗肿瘤(rhuIFNα) 免疫调节(rhuIFNγ) 多发性硬化症(rhuIFNβ)
1918年流感病毒大爆发时场景
1957年,英国病毒生物学家Alick Isaacs和瑞士 研究人员Jean Lindenmann,在利用鸡胚绒毛尿 囊膜研究流感干扰现象时了解到,病毒感染的细 胞能产生一种因子,后者作用于其他细胞,干扰 (interfere)病毒的复制,故将其命名为干扰素 (interferon)。
对酸不稳定,不耐热。分子中含有很多碱性氨基 酸,等电点超过pH8.6。
天然IFN-γ是一种糖蛋白,而大肠杆菌表达的IFNγ无糖基化,仍有生物学活性。
重组人干扰素的种类
上市的重组人干扰素有重组人干扰素-α、重组人 干扰素-β、重组人干扰素γ三类,共六种。
根据分子结构的不同将其分类命名,其中α型包括 α1b、 α2a、 α2b,其中α2b生物活性高,其与相 应受体的结合率强,抗体发生率低,是目前国际 公认疗效最好、构效比最佳的重组人干扰素-α, 临床应用最为广泛。
β干扰素
IFN-α和IFN-β 具有许多相似的生物学和生物化 学性质,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高达80%,氨基酸 水平的同源性约为25%~30 % 。
天然人IFN-β由16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 23kDa。
成熟IFN-β有20%糖基(第80位有一个N-连接 糖基化位点)。
有3个半胱氨酸(Cys),其中第31位和141位 Cys之间形成的二硫键,与分子的正确折叠和功 能有关,对于其生物学活性非常重要统症状等,同时出现 干扰素抗体。
7.1.5 中国干扰素市场
我国是世界乙型肝炎高发国,目前有800万~ 1000万名乙肝病人。这些病人却很少选用干扰素作 为治疗药物,主要原因就是干扰素过高的价格。
目前国内重组人干扰素的市场呈现国产药品和 进口药品并存的格局。进口重组人干扰素为长效干 扰素,价格偏高,单价均在1000元左右。国产重组 人工干扰素为普通干扰素,最高剂量的单价只在 100元左右。
病毒诱导
1989年,IFNα-n3/Alferon,批准上市 缺点:产量低,1g IFNα/3x105 L人血
白细胞来源困难,工艺复杂,收率低, 价格昂贵潜在的血源性病毒污染的可 能性(特别是逆转录病毒)。
2.人源转化细胞系培养生产工艺
Namalva 细胞培养
合成干扰素
分离纯化
病毒诱导
因产生蛋白质因子发挥作用,因此不同细胞对干 扰素的敏感不同;
(3)病毒大量复制时引发细胞炎症应答,此时干 扰素易产生作用;
(4)当病毒DNA已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中时, 干扰素不能发挥其抗病毒活性。
2、干扰素抗肿瘤作用机制
肿瘤细胞:无限繁殖能力;转化能力;滋 润能力。
干扰素抗肿瘤作用机制:
免疫监视的作用是处理发生突变的自身细 胞。
干扰素能够增强监视效应细胞对病变细胞 的直接杀伤作用。
(2)对免疫防卫系统的调节:
免疫防卫的作用是排斥和消灭侵入的外源 性物质。
干扰素对其中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吞 噬免疫均有调节作用。
(3)对免疫自稳系统的调节:
免疫自稳的作用是调节机体免疫系统自身,排除 免疫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损伤、死亡的淋巴 细胞,即机体的自我调节、自我稳定。
生物制药工程
主讲教师: 刘 凯 liukai_1982@
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系
第七章 重组人干扰素生产工艺
7.1 干扰素概述 7.2 基因工程假单胞杆菌的构建与保藏 7.3 重组人干扰素的发酵工艺过程 7.4 重组人干扰素的分离纯化工艺过程
7.1.1 概述
表达产物:166个氨基酸,糖基化蛋白,22.5kDa
工艺特点:分泌表达,产量低,成本高,过程控 制严格。可以做到无血清培养。
是多种疾病的治疗手段
1、广谱抗病毒活性
病毒的复制可概括为吸附→侵入→脱壳→ 生物合成→装配→释放。
干扰素抗病毒的作用机制有: (1)抗病毒的作用过程 (2)抑制病毒蛋白质的合成 (3)降解病毒mRNA
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机理
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特点:
(1)不能杀死病毒,仅仅是抑制作用; (2)对病毒没有直接的作用,通过细胞核内的基
通过核酸内切酶切割分析,从而搞清了其全部核苷酸的顺 序,由此又推导出全部核苷酸顺序,在α、β与γ三型干扰 素中又因各型中又有氨基酸的顺序不同,又可分为若干亚 型。
IFN-,由白细胞产生,有25种不同的亚型 IFN-,成纤维细胞产生,4种亚型
IFN-,活化的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产生, 4种亚型
目前干扰素的销售量仅为国内理论需求量的1%, 理论上,我国干扰素市场应有100亿~200亿元人民 币的销售额,如果今后干扰素真能降价到位,则其 在国内市场销量还能提高10~20倍。
7.1.5 干扰素的生产工艺研究
1.体外诱生干扰素制备工艺:仙台(Sendai)病 毒诱导人白细胞
血浆
人白细胞
分离纯化 人白干扰素
γ干扰素
IFN-γ虽然基因序列、氨基酸组成和来源与 INF-α和IFN-β完全不同、但生物学活性有许多相 似之处。
N端23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在分泌出细胞时被 切除,活性产物由143个氨基酸组成,分子质量 为16 kDa。
IFN-γ分子中没有形成二硫键的半胱氨酸,其 活性形式是牢固的二聚体或四聚体,单体没有活 性。
体 工艺特点:发酵过程,随后变性、复性过程。
优点:来源上脱离了人血,并且纯度和活性比人白干扰素 有所提高,成本明显降低。
缺点:生物合成、纯化及制剂阶段均使用了一些动物或人 血液提取成分,仍然没有摆脱潜在的传播血源性疾病的危 险。
相关主题